正念冥想:体验才是一切

 

勇敢的凝视自己的“伤口”...

电影《至爱梵高》里,阿曼达-卢兰在梵高自杀后,试图弄清这位父亲的好友的死因。他来到梵高身前最后居住过的阿尔勒小镇。找到梵高生前经常买颜料的那家店铺,和老板交谈。来到他死前暂居的乌拉旅馆,要了一间梵高住过的房间。

夜晚他就睡在梵高临终的那张床上,他让自己去感受梵高开枪后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痛苦。半夜他突然梦到梵高用手捂着流血不止的左腹朝着一个明亮的地方踉跄奔跑。第二天,他扛着画架和一把椅子,来到梵高最后走过的那片麦田。阿曼达想要理解梵高生命的最后一刻。

这需要全身心的置身于梵高曾身处过的时空环境里,去理解他的身心感受和情感状态。所以阿曼达回到小镇上那家旅馆,去接触那些他曾接触过的人们,走过他经常散步的河边,游荡过的森林,和驻足凝视的田野。
一个伟大的灵魂已经离开世间,镇上的大多数人根本不理解梵高的孤独和疯狂。阿曼达需要绕开耳边的流言蜚语。要想能了解这颗钻石的一个切面,必须去亲历梵高亲历过的场景,重拾一部分他的生命细节。这是我们可能理解一个人的方式。

同样的,理解我们自身,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体,都得必须如此。必须一次次回到我们的生命细节里,去感受,去体验。
冥想是关于和自己相处的。体验自身,有三个维度:身体感受,情绪感受,思维念头。我在冥想过程中逐渐总结出来一种办法。和佛法里的四念柱很像。佛法里的四念柱是一种非常精细的觉知法门,有四部分:身念柱,受念柱,心念柱和法念柱。我没有修习过,不敢妄言。但正念冥想遵循的几条原则非常接近。也就是:觉察自己身体的、情绪的以及思维念头的变化,不评价不成为,只是如实、如是的观察。我们可以用这个方法来理解自身。

具体做法是:

在打坐的过程中,很容易有这种现象出现:有一个念头出现了,你发现了一丝危险,于是很快就避开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把自己拉回来。尝试着进入这个让你感到有点恐惧的念头里,一点点深入进去。这个办法不推荐给正念初学者(参见《初学者的正念冥想指南》)。但若你持续练习有较长时间了,对自己的把控能力很强了。可以对自己做实验,尝试深入自己的潜意识。看看那些缠绕你心头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会把你带到何方。

当你进入自己的念头后,这可能是很久远前发生的一件你早就忘记的事情。当你进入到这件事发生的具体时空环境后,可以分四步来深化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觉察:

首先,你要留意自己身体的感受是什么。你听到了些什么,闻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碰触到了什么,或者你尝到了什么味道。具体的辨认自己身体的感知体验。

其次,留意自己的情绪感受是什么。是害怕,恐惧,绝望,惊讶,还是愤怒,哀伤。

再次,留意在当下这种状态里,这种身心感受里和时空环境里,你出现了什么关键的想法。

最后,法念柱,也就是以中正的态度,不加评判的去觉察,始终保留观察者的视角。无论你当时的身体感受多么难忍,情绪多么剧烈,产生了任何恶劣疯狂的想法,都不要把这些认为是“我自己”。这个原则总的来说就是:流动而不成为。我在前面也写过,让这一切穿透自己,而你毫发无损。
这整个过程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很多被回避压抑掉的体验,都是创伤性的,建议要量力而行。比如一个弟弟回想到自己五岁时总是被自己的大哥爆打辱骂,当念头把自己带入当时的情景时,他的身体感受可能是:身体僵硬,后脑勺发麻,胸口发闷。情绪感受是:恐惧,无助,愤怒。而同时升起来的头脑里的想法很可怕:长大后,我要报复你!

所以这个过程里重中之重是要保持法念柱,一种一切都不执取为“我的”态度。如实觉知,才可能看到自己的全貌,并认识到自己的愤怒里,其实潜藏着巨大的自尊自重的力量。

我在正念养育里说过:看见本身就是爱。看见自己,是一个从身体过程到情绪过程再到思维过程的完整体验。完整的接纳包容你自己。但其实,通常我们只能看到大脑这个环节,也最容易认同它,是因为它的话语最多,最容易被听到,最方便勾勒出“我”的形状来。但生命的重心往往不在头脑,而在你的肚脐,你的呼吸。
我们唯有透过完整的看见这些生命细节,才有可能了解一个人,了解自身。《至爱梵高》里,观众可以透过卢兰的脚步,逐渐看到一个清晰的梵高: 表面孤独疯狂、拖着沉重的步伐,带着支离破碎的耳朵、尴尬的经济负荷,最后承认自己开枪自杀的梵高。其实内心藏有瑰宝,炽热如歌。

在旅馆里,一位小女孩缠着他要画一只鸡。他亲切的把她搂在怀里,给她画。但马上她妈妈赶过来把她从梵高膝盖上赶走。阿尔勒小镇几乎所有人都在要把梵高驱赶出去的名单上签了名。但在梵高的画作里,却没有任何分别。他用画笔画下了几乎他遇到的所有人,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他对所有人的爱,尽管生前他从来没有得到过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包括加歇尔医生家那位势利的一直对他冷眼相待的女管家,包括那位一直嘲笑捉弄他的富家公子哥。梵高在给弟弟的一封信里写道: 我希望用自己的作品感动世人,希望有一天听到人们说: 这位艺术家所思至深,所感至柔。孤独如他,透过一幅幅流芳百世的画作,最终也得以被世人听见,看见。
不要害怕自己的体验。我很喜欢用上述的方法对自己做这样的实验,如果有这样的时机的话。冥想提供了一个无限包容接纳你的容器,当你的爱恨情仇,都可以在这里自由流淌时,生命力就出来了。

有时想人为什么不愿意去深入自己的体验和问题呢?

第一:害怕,不光彩,自卑

第二:自己也没有能力进行理性分析,有一个能安慰自己的结论就够了,比如:都是命运的不公。

第三: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向前看,何必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但并没有真正的向前。事实上你整个人生都在被它们拖拽。我遇到很多来找我对话的人,他们中有的人年近中年,仍然还被自己的人生深深困扰,对某些发生过的事件耿耿于怀,没有办法和解,释怀。人类惯性的逃避的态度,往往是自欺欺人的。恰恰是上面这三点导致了我们在体内不断堆积“心理垃圾”。我在《正念冥想:面对转化》里说过:生死的概念适用于世间所有成形的事物,包括我们的念头,它们也有自己的生命。不给予它们一个理解和流动的空间,并不会消失,最终都会扭曲的表达出来。

我们的“冲突经历”,并不是孤立的只在那个片刻发生。它背后牵扯到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那些莫名其妙的不适、恐慌、闹心,头疼,紧张,都是“心理垃圾”在提醒我们:有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你视而不见。我们的体内都有这样一个垃圾场:堆积着一些鸡蛋壳、菠菜叶、剩饭汤......如果你选择对它们视而不见,压抑回避,它们就会慢慢腐烂,气味会渗透进你的整体结构里。慢慢的,我们的生活,我们整个身体,也就散发着垃圾的味道。你的内在心灵整个是失序的。
我很欣赏医疗纪录片《人间世》里的那个医生。那次肿瘤脊柱的治疗,本来是他医疗生涯里一个失败的个案,但他把这个病人脊椎肿瘤的照片用3D打印出来,放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每当有重大手术,这位医生一个人掏出一支烟,默默的凝视着这个模型的画面, 这一幕,总是出现在我脑海里。

我多次提到我父亲多年前的意外身亡。其实在没写作之前,很多年我不敢看他的照片,羞于提及。有时在陌生城市的公交车上,窗外一闪而过的某个风景,或者陌生人的笑容,让我想到了他,也会立即关上记忆的闸门,不敢触碰与他相关的一丝回忆。但内在的生命力在催促我面对它。第一次我逃开了,第二次,第三次,无数次之后我不再恐惧身后那个黑色的恶魔。

直到有一次,我稳稳的站在那里,不再逃避。我转过身来,开始看向它的脸,我拍拍它的肩膀,和它一起并肩坐下。时间久了,我们成了朋友,它用它巨大的身躯和肩膀稳稳的托着我。后来,我把父亲的照片存放在手机里显眼的位置。每当我在做人生重大决策时,都会盯着他的照片,凝视一段时间。我会时不时的拿出来看看,我想用这“死亡”来提示我,关于活着的意义。我人生里很多的勇敢与追求,都来自于对生命冲突的这种倾听和凝视。

鲁米在诗里说:

......

我们的心念是可以转化的。

就像地下的矿物质在被树吸收后,

会成为树的一部分。

植物在被动物吞食后,

会变成动物的一部分。

人也一样,

......


@版权申明:本文由Rodin原创,点击篇首Rodin的空间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即可订阅本公众账号。如需转载,请先联系作者个人微信号:lsunnybaby, 获得转载许可。转载必须保留作者、公众帐号信息。
文字就是写给你们的

谢谢关注


    关注 RivaRodin的空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