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兰:生本语文,语文教学的“养正”之道

 

敬请关注生本教育微信公众号:“生本教育”...



生本语文是以大阅读为核心,带动听说读写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在生本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顺应儿童爱玩、爱动,好奇心强,爱想象,爱探究新知的天性,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从顺应、尊重这些天性出发,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自觉地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尽情地在母语的密林里穿梭,从而习得语文素养和形成语文能力。

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明确指出:“生本教育是把教师好教的教育变成学生好学的教育。”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不断思考,如何把自身好教的语文变成学生好学的语文,极大地呵护和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将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有意义的过程,将学习语文的过程升华为体验愉快情感的过程,将学习语文的过程转化为极具挑战性和趣味性的过程。

因为简单才能带来极致(郭思乐教授语),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也是个非常简单的过程。要让学生学好语文,老师只要简单做好以下五件事情即可:

一、先学是基础

郭思乐教授明确指出生本教育体系的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乃至不教而教”,因此教师的导学要准确地放在“先做后学,先会后学”上。所谓先学,就是通过教师对课程的设计,推动孩子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和思考,先学是生本语文学习的基础。“简单、根本、开放”的先学,可以鼓励孩子进行大量的阅读,从而实现课堂上的“以读引读、以读引说”。

老师在设计课前先学时,需要在单元整体感知的阶段,把整个单元需要孩子们读的书目罗列出来。比如笔者在进行《寓言两则》的《纪昌学射》教学设计时,就把《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列那狐的故事》等古今中外的寓言故事罗列出来,鼓励孩子们先去阅读这些书目。课前推荐、落实相关阅读是根本,学习的内涵是高含量的阅读积累。有了大量的前置性阅读,学生的课堂上交流就有了依附,它是学生进入课堂交流碰撞的前提。阅读在前,孩子们就能在课堂旁征博引,精彩纷呈。

二、拓展作为常态

生本教育的教材观是“教材是引子”,生本实践更是证明了这一观念的正确性。在设计教学时,老师怎样体现“教材是引子”这一观念呢?应将语文教学引向何处呢?怎样是最有效地引呢?笔者认为,拓展是必须的,有方向的拓展应作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常态。

1.随文拓展

郭教授指出:生本教育的活动过程需要找到内核,作为生成课程的基础。学生选择的最感兴趣的那个点就是内核。教师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点作为内核,引发新的活动、生成新的课程,这种活动便是随文拓展。

在学习文本阶段,笔者首先会让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再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设计不同的随文拓展点,从而实现“一篇带多篇,一本带多本”。如上《蜜蜂引路》这样趣味性浓的课题时,设计的话题是“品读 写得有趣的片段”。通过寻找有趣的片段,激发观察和阅读的兴趣;引导孩子围绕有趣点展开联想,打通他们的阅读空间、生活空间和想象空间;对于情感丰富的文章,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等,设计“哪里最打动你”这样的话题,并由此展开联想打通上述的三个空间;对于思想性强的文章,如《只有一个地球》,在随文拓展环节,提出“哪里引发你的思考,由此你联想到什么”的问题;而对于一般文章,通常设计“哪里最有感悟,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

叶圣陶先生曾说:“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扩张到多么大啊!”设计随文拓展点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感悟,实现郭教授所说的“人人有点,点点有思,思思有文,文文可乐”的境界。课文仅仅是学生学语文的载体,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由课文引发出去,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培养学生阅读、积累、思考与表达的能力。

2.主题拓展

每种教材及其单元往往都有鲜明的主题,老师要牢牢把握教材的特点,依据教材的主题,开展主题性拓展阅读。

比如,在上“爱的主题”单元时,笔者抛开课文设计相关主题,让学生围绕主题去交流读书成果,进行思想的深度对话。往哪里拓展,往往根据单元或课文的主题来确定:

(1)从单元导读入手进行主题拓展阅读

单元导读包含丰富的阅读,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让学生从单元的文章题目或作者入手,进行拓展阅读。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前,这个单元有两篇不同作家写的鹅。笔者布置学生先学时,要求他们读关于鹅的故事。结果第二天,学生带来了“古罗马鹅帮助士兵打败敌军的故事、英国人用鹅来看储酒仓库的故事、我国古代诗人咏鹅、画家画鹅”等。课文还没学习,学生已经对鹅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达到了未学其文、先爱三分的效果。

(2)从相关人物入手进行主题拓展阅读

有的课文写的是名人,便可从这位名人入手开展阅读。如在设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通过周恩来展开阅读,包括读周恩来的传记,《少年周恩来》《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别人评价周恩来的文章等。学生通过系统读这些文章,对其伟岸的人格和非凡的功绩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感知。

(3)从相关主题进行拓展阅读

比如在讲到《搭石》这个单元的时候,笔者围绕这个单元关于“爱和互助”的主题拓展阅读:在上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月光曲》这个单元时,笔者让学生进行“走进艺术作品和艺术大师”的主题拓展。

(4)从作者入手进行主题拓展阅读

小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大都始于课文。老师要以教 材为引子,开启国内外名作家的阅读大门,推荐学生阅读名作家的书目和调查资料,包括个人生平、对世界贡献、后人评价、典型作品等。

 3.研究型拓展

有时一篇课文可以带出一个研究课程。比如笔者在上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走进现代科技》的《呼风唤雨的时代》时,就带出“研究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科学技术”的研究课程,学生去研究它的发明者、它的发展、它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它需要改进的地方等。这样的研究性拓展活动趣味性极强,学生的研究五花八门,研究手机、导航、航空母舰等,实现人人有研究,人人有话说,人人有深度。

有时一篇课文带出几个研究问题,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篇课文,就可以带出两个课题:一个是关于恐龙研究的,一个是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学生研究了青花瓷、兵马俑、南越王墓等,精彩纷呈。这样的研究真正实现了生本理念中“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课程观,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观点,极大地开拓了孩子的阅读视野,丰富人文积淀,提升语文素养。

三、阅读形成活动

生本实践强调阅读,老师要有一定的策略来推动读书,要发动学生资源,让阅读变成大家都喜欢参与的活动。

比如《三国演义》这本书,男女生都应该读。女孩子不爱读怎么办?笔者就通过小计谋来刺激女生读这本书。在课堂上,笔者问男同学:“你们男孩子三国读得很好,但女孩子总是不读,谁有好办法让女孩子也爱上这本书呢?”(生本理念的启发:有困难,找学生)

这时,有一个男生站起来说:“陈老师,您应该了解我们班的女同学啊,她们最好强了,让她们和我们PK啊,她们保证会屁颠儿屁颠儿地读起来!”孩子天生好挑战,女孩子很快便答应了这场比赛,PK活动在月底进行,作为下次读书汇报活动的内容。

很快就到了月末的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同学们早就搭好了台,黑板上写着醒目的大字:“三国PK活动——五年五班男女两大阵容”。孩子们在第一环节(成语对接)和第二环节(歇后语对垒)中表现都非常精彩。最为精彩的是第三个环节——自由出题的环节。

男:“请问对方女生,曹操的首席谋士是谁?”

这个问题哪能问倒女生,“是荀彧”。

女:“请问曹操有几位谋士?”

男生说:“七位”。

“谁为孙权提出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孙权、曹操他们对待皇帝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夏侯淳与曹操是什么关系?”

……

大家你问我答,非常踊跃,这个PK活动是非常成功的,它成功地让所有孩子卷了进去,它成功地让孩子深入读《三国》,它成功地营造了读书时快乐的氛围。为了这次PK活动能赢,孩子们把关于三国这方面知识的书都读了,不但读了《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三国志》等,还看了电视《三国演义》。为了获胜,女生还分成了若干小组,分别研究三国里面的皇帝、军事、名将、女性、战争乃至武器等。

“一旦放飞了儿童的心灵,儿童的学习时光将是如歌的岁月。”在这次活动中,笔者也获得了成长。这一次的收获不仅仅是金戈铁马、古人的智慧,更为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收获了孩子成长和超越带给自己的幸福,原来教育可以如此简单,可以如此美好。

四、“玩”做成连续剧

郭思乐教授认为,儿童是亿万年进化并吸取天地之精华的精灵,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发展趋势,老师是“驱牛向草”者,把牛群带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群会去吃草,这里强调了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老师要好好地发展和利用这个教育资源。

为了让学生形成更丰厚的人文素养,笔者鼓励孩子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激发孩子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加强理解经典的能力?在教学时,老师要巧妙地抓住儿童的心理和个性特征,让学生在雪落春泥、润物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如何做呢?在驱动学生学习《千字文》时,笔者采用了“连 续剧”的方式,效果非常理想。

连续剧的第一集就是《背“千字文”大比拼》。这里主要运用了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生本教育提醒了笔者,什么事情都要做到保底而不封顶,只有保底了,所有孩子才能达成教学的基本目标;只有不封顶,才能让那些跑得快的学生发展得比较饱满。每天不多背,只背诵四句话,每周四的语文课前三分钟,搭建背诵大擂台给大家展示。积少成多,很多学生不到十个星期就把整本《千字文》背了下来。

第二集《心连心“千字文”故事会》。背完了《千字文》,便到了读《千字文》故事的阶段。二年级的孩子,有这样的心理状态值得揣摩: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离开幼儿园一年,想回幼儿园去看老师。顺应这样的心理需求,“好,现在你们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是有知识和爱表达的学生了,我们可以带什么到幼儿园去呢?老师认为你们可以背 《千字文》,还可以讲《千字文》的故事和推广科普知识。”领了这个光荣任务,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投入到看《千字文》的故事中去,一个星期后,孩子们读完了整本《千字文故事》。为了选择自己喜欢的科学知识,他们还必须把《十万个为什么》和《可怕的科学》读个遍。

孩子们在背诵和读完《千字文》故事后,笔者出了一个点子,这是连续剧的第三集《“千字文”书写我最美》。利用二年级的暑假时间,让孩子每天练习一页《千字文》的毛笔字字帖,鼓励他们撰写繁体字版的《千字文》,孩子们高兴坏了,玩的就是新鲜。暑假回来后,孩子们都写下了一叠厚厚的《千字文》。

在这场连续剧中,孩子们变学为玩,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孩子们都非常投入,每一集剧本都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玩法,老师只要负责搭好舞台,孩子们就尽情绽放,有的已经到了忘我境界,这就是生本的魅力。

五、整合顺应自然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里面阐述到从整理入手获得意义,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老师的课程和教材应该遵从这种规律。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是“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精简,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的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

1.单元外拓的整合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中提到:课程也是这样。依据对人的认识,对知识的认识,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的认识,老师可以进行课程的整合。通过课程整合,老师会发现:可以腾出许多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余地,提高学生的生命活动质量、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笔者在教六年级上册的《漫游诗歌王国》这个单元时,就尽可能地简化对每首诗歌的分析,将这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了整合,整合成几个活动:

活动一:背诵小学阶段的80首诗歌;

活动二:将这80首诗歌分类整理;

活动三:现代诗歌“吟诗会”;

活动四:“写诗我最行”。

活动五:围绕80首诗搞评研。

整个一个单元下来,真正达成了漫游诗歌王国的目标,这种单元的整合极为自然,在悄无声息中将语文做厚了,做宽了,做大了。

2.单元内部的整合

单元内部的整合就是依据教材的特点,可以尝试整组课文一起教,实现群文阅读。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整个单元从单元导读到最后的习作练习,都是讲鲁迅的,主题性非常明确。不难发现,编者是希望学生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整体、全方位地把握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于是笔者有了整合单元教学,通过一个课的设计带动整个单元学习的想法。

在教学整合的每一步,都在围绕推进阅读进行,让学生积累自己最喜欢的一句鲁迅先生的名言,并思考为什么喜欢这句名言,这是走进鲁迅的捷径,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别人对鲁迅的评论,调动了学生阅读鲁迅及鲁迅文章的兴趣。通过赏析鲁迅文章中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从教材中的人物形象入手,推动孩子读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在十大作家评选环节,更是通过对鲁迅这位作家作品的阅读,带动孩子读多位作家作品,将孩子从本单元鲁迅专题的阅读推向了更广袤的阅读空间,品味不同作家风采。把握好单元教学的整合,立足整体,不割断知识的整体性,从长远目标推进阅读,让学生快乐地进行系统学习。

六、总结和结论

生本语文成功地推进了大阅读,而这恰恰是语文教学的根。如果把语文教学比喻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的话,那么这棵大树的根是生活和阅读。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阅读推进得有多成功,语文教学就有多成功。这是生本语文魅力无穷的地方。

好习惯让人终生受益,当你的学生让阅读和交流成为一种习惯时,他们已经懂得阅读的重要性,会天天与书本打招呼了,这对他的将来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这还不够,还要让学生把阅读和交流当作一种文化,使优秀书籍能够浸润他们。这还是不够,只有当阅读和交流成为一种幸福,孩子才会享受阅读。

生本语文就是这样,学生在阅读和思考时,既注意共性的引导,又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地呼吸”,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创造条件让那些合理的想法得到推介、表彰、弘扬,这样,孩子每天都能体验到快乐,享受阅读和思考带来的幸福。从而他才乐此不疲,走上阅读和思考之路。而阅读是滋养学生灵魂的,这是最高境界,也是生本语文实现了的理想。

生本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养正”之道。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陈天兰,女,广州市天河区骏景小学副校长,广州市语文名师,全国生本教育实践专家。在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理论引导下,真正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到教学的实处,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被动的听众变成课堂活动的主角,颠覆了传统课堂。她应邀在全国各地作报告、上示范课,反响强烈,好评如潮。

敬请关注生本教育微信

公众号:“生本教育”


    关注 生本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