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水发现中国第一块地瓜

 

《灵水吴氏宗谱》、《闽书》的记载,揭开这段历史之谜,然而还有更多的真相隐藏在历史迷雾中。...


灵水有三宝,菜脯、地瓜、灵源茶饼。



上次大家聊了好吃得惊动皇帝的灵水菜脯,以及它和某个查某不得不说的事。这次咱们聊地瓜,学名番薯。
说起地瓜,你一定不陌生!

但是你知道吗?

中国第一块地瓜,是在咱灵水发现的!而它远道而来的故事,还带着一点神奇色彩。

番茄番客番仔楼,胡椒胡琴胡萝卜。

这名字带个“番”字、“胡”字的,基本上都是外来物种,或者和外国有点关系。

番薯当然也是外国来的,它来自吕宋岛,是咱灵水人带回来的。

明万历年间,灵水人吴可鼎自吕宋岛引进番薯。



话说那一年,正值明中后期海禁松弛,晋江人开始向海外发展,灵水人吴可鼎也在此时加入海外拓荒大军。

来到吕宋岛,吴可鼎发现这里有一种植物,好种好收,产量大,口感好,营养丰富!

封建社会,中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吃饭问题。

明清两代,土地的增长已经赶不上人口的增长,而地里长的粮食总是有限,当时一亩地种大米大概也就收成200多斤。而一亩番薯能收多少斤?保守计算也有1000斤,是大米产量的5倍以上,而且在贫瘠的土地上照样能种。

想起家乡的“瘠土砂砾之地”,吴可鼎就想,要是能把它带回家乡,解决家乡人们的口粮问题,那可真真是极好的。
当他把想法付诸行动的时候,谁知,当地人把地瓜当宝,不肯让人带出岛!

真是个没格局的小岛!

你这么小气你家里人知道吗?!

看看咱们中国人,四大发明多牛,不但自己用了,还给了全世界。

问题是大道理人家吕宋人不愿意听。

好吧,我用智商打败你。

吴可鼎剪了一小段番薯的藤蔓,编在草编容器中,轻松过了关。吴可鼎的这一小步,却可谓中国粮食发展史上的一大步,这一小段藤蔓,就是中国番薯的始祖。
《灵水吴氏宗谱》载:“吴可鼎,字以调,号逢源。生明嘉靖三十年正月初五日,卒万历廿七年四月初八日,享年四十九。晚得朱薯一种,教人种植。”(朱薯是地瓜别名)
明历史学家何乔远在其《闽书“番薯” 》一目中载:“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这段记载与灵水宗谱中的记载互为印证,证明吴可鼎引进番薯的贡献。
所谓“甲之砒霜,乙之蜜糖”。灵水赤土埔这个何乔远所说的“瘠土砂砾之地”、种大米会饿死的环境,却正是地瓜的心头好,吴可鼎带回来的这段番薯藤,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而且是吃嘛嘛香,过得相当不错!
心情好了,自然颜值高、品质好。现在,晋江人吃的番薯品种里,有一种名叫“赤土格”的,还是上佳品种。市场上农民伯伯叫卖时,都会强调一声:赤土格的!



故事很简单,可事件本身的影响却很大。

地瓜引入中国后,广泛种植,在粮食匮乏的年代拯救了不知道多少辘辘饥肠。

活人无数,功德无量。


    关注 乡愁灵水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