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30度深山这种坚果,山里人靠它每年赚辆小汽车

 

在北纬30度穿过的安徽宁国南极乡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美味的坚果,这就是山核桃。它长在高山密林间,外观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是偏远闭塞、生活在这里的山民的致富法宝。当地农户每年靠打山核桃、卖核桃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北纬30度是一条奇妙的纬线,沿着这条纬线分布着世界几大古文明和诸多超自然现象。而在北纬30度穿过的安徽宁国南极乡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美味的坚果,这就是山核桃。它长在高山密林间,外观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是偏远闭塞、生活在这里的山民的致富法宝。南极乡槽里村小槽村民组,平均海拔800多米,山势陡峭,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构成了得天独厚的山核桃生长条件。当地农户每年靠打山核桃、卖核桃收入可达十几万元。



“白露到,竹竿摇,满地金,扁担挑”。每年到了白露这一天,山民带着准备好的干粮和竹竿来到自家山林。山核桃树高耸挺拔,多长在陡坡沟边,男人们拿着竹竿攀援在树枝上小心拍打果实,这也是山核桃从采摘到加工,最危险的一环。槽里村出产的山核桃粒大壳薄、肉仁饱满、香脆可口,是远近闻名的山核桃特色村,村民们依靠山核桃这个金果子,摆脱贫困,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楼。村民赵礼友一家每年仅靠山核桃的收入就能买几辆小汽车。



皖南的山核桃,不同于北方生长的核桃,它的果实较小,味道更香,成品是一种高档坚果。打落的山核桃,被一颗颗捡进特制的布兜里,山核桃的汁水具有腐蚀性,双手被染黑然后会脱皮,不少长年采摘山核桃的村民手上都有一层厚厚的老茧。采收回来的山核桃外面带着青褐色的外壳,土话叫做“蒲”,村民们依然沿用传统人工方法,用双手磨来磨去,褪去那厚厚的“蒲”。



为了防止山核桃原料生虫和霉变,需要经过太阳晒干。



因为气候、水分等原因,山核桃有一小部分是空籽或者瘪籽,只要将脱壳的山核桃籽放进水中,那些“次品”全部会现出“原形”。山核桃有大小之分,一般直径2.0cm以上算是大籽,以下是中籽,可能直径相差只有0.5cm,但价格相差甚大,所以在原料加工的初期要对山核桃进行筛选。



传统方法制作山核桃需要柴火灶煮籽六小时,一锅一次只能煮30斤,不断添柴加水日夜值守,对火候掌握特别严格,这些需要当地有经验老师傅操作。在制作过程中哪怕有一点点的差错或失去耐心,整锅山核桃就不那么香酥可口,甚至可能直接被毁。



核桃老工艺对于调料的入味也很讲究,如果调料过浓或在调料水中煮的时间过长,那么调料的味道就很容易盖过山核桃本来的香味,这样水煮出来的山核桃就变得平淡无奇,跟一般的核桃没什么两样了。如果调料中盐份过少或者水煮时间过短无法入味,那山核桃的香味就很难被提出来,这样就使得山核桃的香味不足而涩味却有余了。



农家传统的制作工艺看似很简单,但是耗费人力和精力,对火候掌握也特别严格,山核桃煮好之后,要选用上好的栗炭再烘焙12个小时,成品才算初步告成。



每到山核桃开杆季,小槽村的赵礼友一家就开始忙碌起来,除了自家人之外,他还请了有经验的老师傅进行山核桃的采摘和加工,妻子会利用自家菜地原生态的蔬菜和自己养的家禽做上一桌美味,招待师傅们。



山里的野果和蔬菜通常是村民餐桌上的美味。



赵礼友的姐夫李卫民今年71岁了,拿出他用帆布和麻绳自制的“登山鞋”,自豪地说,这是他每年上山打山核桃的必需品,既柔软轻便防滑,又能防止山里的蚂蝗和毒蛇。这种特制的“山地靴”老一辈人几乎都会做。



虽然现在超市里有五花八门的各样水壶,赵礼友和师傅们还是喜欢用毛竹自己做成水壶带茶水上山,他们说用这种水壶盛水,不仅不馊,还有一种竹子特有的甘甜味。



选料好,加上使用原始的传统工艺加工,山核桃特有的香味通过蒸、煮、烘等工艺激发出来。小槽村老赵家的传统工艺原味山核桃一炮走红,老赵的儿子在省城合肥开了家传统工艺山核桃专卖店,成为城里人的抢手货。

更多家乡故事,请添加微信公号“江南风雨99”与我互动,谢谢欣赏!


    关注 江南风雨99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