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胡豆,你打屁吗?

 

大多数人还是可以放心吃。...

小时候外婆家附近,常有人种一些蚕豆。在蚕豆开花季节,年幼的我每次经过时,都会很害怕——因为蚕豆的每个花瓣上,都有明显的黑色斑点,蚕豆植株又挺高,看上去就像一个长满了眼睛的怪物,要把我内心的秘密都挖了去。

其实除了白色的花瓣,蚕豆还有不同深浅的紫色花瓣品种,不过似乎在中国南方并不太常见——当然无论花瓣主体是什么颜色,上面黑黝黝的“眼珠”总是存在。
能吓哭隔壁小朋友的蚕豆花。图片:Jonathan Billinger / geograph.org.uk



是软糯的初夏记忆

从菜场买回来的蚕豆荚圆胖光滑,讨人喜爱。外婆总会拉上我一起,把蚕豆板从豆荚中剥出来,然后用一把老式菜刀在每个豆皮上划一刀,再和小葱一起加盐加糖重油炒熟。

外婆做的蚕豆总是很入味,但颜色依然保持碧绿。蚕豆瓣保留一点点脆的口感,同时又软糯嫩滑,记忆中总和初夏的气息联系在一起。
豆荚里胖胖的蚕豆宝宝。图片:Rasbak / wikimedia
素炒蚕豆。图片:醉眠sylvanas / 豆果美食

蚕豆原产于地中海沿岸,被人类种植食用的历史非常古老,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开始种植蚕豆了,连古埃及的坟墓中都有发现。蚕豆的英语俗名叫 fava bean 或者 broad bean,在欧美也偶尔能买到,但普遍比国内能买到的老一些且味道淡一些,做成清炒蚕豆总是差口气,多用于制作炸豆丸子之类的菜。
Falafel,一道用鹰嘴豆和蚕豆泥制作的中东菜肴,在欧美算是中东素菜的代表。图片:Vera Yu and David Li / flickr

蚕豆被广泛种植在于它能够固氮(毕竟是豆科),生长迅速营养又较为均衡。遇到灾荒年其他作物都种不了时,蚕豆可以种来救急。中国一度是世界上蚕豆产量最多的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产量超过30亿公斤。



和红细胞的爱恨纠葛

令我欣慰的是,觉得蚕豆花模样很吓人的不只我一个。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认为,蚕豆和冥界有关,会在葬礼上使用蚕豆;据传毕达哥拉斯认为蚕豆里住有死者的灵魂,所以不能食用。

如果不是人体内一些终极武器相助,食用蚕豆确实是有风险的。蚕豆携带的一些氧化类物质(比如蚕豆嘧啶)对红细胞来说是有毒的,可以击溃红细胞的骨架结构,使得红细胞在血管内大量溶解,从而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但人体内一种叫做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的物质可以修复染了毒的红细胞。得益于它,我们才能和蚕豆相安无事。
蚕豆,又叫胡豆、罗汉豆、兰花豆等。多亏了GSH,我们才能愉快地享受蚕豆。图片:Richard W.M. Jones / wikimedia

不过,受蚕豆病困扰的人们却无法愉快吃蚕豆了。吃蚕豆患病在中国早有相关记载,东汉建安年间,南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一名叫张机的大夫发现,有的人进食蚕豆后会皮肤发黄,他把这一现象命名为“谷疸”,并将其记录在《金匮要略》一书中。

20世纪50年代,四川医学院(今华西医院)的儿科医生杜顺德,在收治了8例进食蚕豆后出现酱油色尿、贫血和脾大的患儿后,将这种病命名为蚕豆病,也就是俗称的“胡豆黄”。1955年,粤东地区蚕豆病大流行;杜顺德医生的儿子杜传书对蚕豆成分进行了研究,最后证实蚕豆病患者的红细胞内缺乏一种叫做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的物质

正常情况下,G6PD与GSH的活性有很大关系。但蚕豆病人由于基因缺陷,G6PD合成不足或者活性降低,影响到了终极武器GSH的效果。这样一来,当蚕豆来到这一小部分人体内时,红细胞们只能放下武器了。
蚕豆病人的三大临床表现是贫血、黄疸和尿色改变。患者主要是男性,中国男性的发病率在2%到5%之间。图片:pixabay



与疟疾的千丝万缕

G6PD缺乏给蚕豆病人带来了很多痛苦。他们需要终身回避蚕豆以及氧化类药物,甚至会因为接触放有樟脑丸的衣柜而发生急性溶血。

但与此同时,有一个引起人们关注的现象:蚕豆病发生率高的非裔居民对疟疾有明显优于其他种族的抵抗力。
带来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在人体内,它的攻击目标也是红细胞。疟原虫主要通过按蚊传播,侵入人体后首先藏在肝细胞,最后从破裂的肝细胞释放入血液。图片:NIH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出现了这样一个观念,即包括G6PD缺乏症在内的红细胞遗传缺陷性疾病,可能对疟疾感染具有遗传抗性——通俗地说,也就是罹患蚕豆病、地中海贫血这类疾病的患者,更不容易感染疟疾或感染后症状更加轻微(由于另外一些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所以其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目前这种现象的具体机制还不明确,科学家们提出了两种假设:一种假设是,蚕豆病这类病人的红细胞本身很容易遭到破坏,从而导致潜伏在其内的疟原虫也被杀死;另一种假设是,患者红细胞内GSH水平较低,因此无法产生疟原虫生长所必需的物质,最终导致疟原虫因生长抑制而死亡。
一般在疟疾较为高发的地区,蚕豆病在男性中的发病比例也会比较高,中非的一些国家,例如安哥拉和刚果等,男性患蚕豆病的比例可以达到两位数。图片:USAID in Africa / flickr



基本上可以放心吃

如果你没有蚕豆病,即使生吃蚕豆也不会有生命危险——就是肚子可能会不太舒服。蚕豆中植物红细胞凝集素的含量蛮低,并不需要像处理四季豆那样担心没有做熟透的问题

蚕豆病虽然可怕,但如果你缺乏不G6PD这种酶,就完全可以用各种方式享受蚕豆。吃蚕豆的方法不仅限于新鲜的清炒蚕豆、蚕豆瓣汤,以及你爱用来磨牙的干蚕豆,把蚕豆煮熟后和奶酪混合在一起涂在面包上吃等西式做法也很棒。
你一定吃过的兰花豆和炸蚕豆瓣。图片:Alex Ex / wikimedia;Ben Sutherland / flickr


左边是马耳他的传统菜式 Kusksu,由蚕豆、奶酪和面食组成。右边是一道熏猪肉配蚕豆,在卢森堡叫做 Judd mat Gaardebounen,虽然卖相一般,但却被视为国菜。图片:PolluxWorld / wikimedia;UnorthodoxY / flickr

蚕豆种子的蛋白质含量超过20%,又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从营养学角度是一种蛮不错的食材。当然,从社交上来说,你只要明白吃太多蚕豆会容易让肠道产生大量气体,就可以了。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6年第137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飘飘、@雨汀。


如果你对“吃”有疑问,这套《食物与厨艺》可以告诉你几乎所有的答案!
吃货之选,戳图抢购
《食物与厨艺》是一部关于“吃”的百科全书,按照食物种类排序,罗列了形形色色关于“吃”的冷知识。
但它并不是一般的食材图鉴或烹饪指南,而是在用科学原理解释日常的吃吃喝喝
《食物与厨艺》跨度极大且富于新意,常常从一饭之微,上升到物理定律和人类历史之大。
比如,蛋白打发的过程背后,是硫分子如何形成紧密的连接;而盒装牛奶味道千篇一律,则反映了食品工业化、标准化的漫长历程。
无论你是餐馆老板,还是食品专业的学生,或是只会炒几个小菜的烹饪爱好者,都可以从这套书中获得启示。

读过《食物与厨艺》之后,你将从完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吃”的世界。在这本书中,厨房变成了科技馆和博物馆,而煮饭炒菜的过程,都是了解万物之理的智慧游戏。
精彩好书,戳图抢购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点击“阅读原文”探寻食物的奥秘


    关注 物种日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