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在国外吃什么

 

一旦国外待久,大多数华人再也不愿意花大量时间泡厨房做中餐,加上厨房基本是开放式,家里到处是布沙发和毛茸茸的地毯,做道中国菜油烟满天飞,整个房子乌烟瘴气。再有的华人已跟洋人生活一起,自然更易接受各种洋吃法,于是中西结合在一屋檐下便成了特色。...



前些天起,哈市本就一直提议晚饭吃披萨。正好我今天有点累不想做饭,于是让他手机上给必胜客下了订单,一会快做好了我们才出门取回家。在国外吃披萨估计是最便宜的快餐了,我们点了基本款一个夏威夷和一个BBQ牛肉披萨只花了$10,晚饭就这么解决了。



记得我跟哈市本还在中国生活的时候,婆婆和马克叔叔从新西兰来看我们。为了准备第二天的午饭,我从上午10点就在厨房忙活了2-3个小时。其实也不是准备有多丰富的饭菜,只是我那时刚学会做饭没经验,花的时间自然久了一些。婆婆跑到厨房问我“你们平时中午都炒菜吗。”我说当然啦。她说“嗯,其实你以后中午准备个简餐,三明治,面包就可以,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我愣了一下,心想她一定在开玩笑,有哪位老妈舍得随便拿点东西就打发儿子午饭的,不是都说午饭应该要吃得像皇帝吗。

午餐开动的时候,马克叔叔非常客气,夸赞我做得好,菜的味道不错(其实就是个土豆牛肉,豆腐和一道什么菜忘记了,当时那牛肉还没炖烂,囧……)婆婆笑着告诉我,马克在新西兰基本没吃过这么丰富的午餐,这话当时真是化解了我做饭做得不好的尴尬。

直到我出国生活之后,才渐渐体会出不一样的感觉来。

最初到新西兰我们跟婆婆和马克生活在一起。虽说家里有个洋人,但是平时吃饭还是以中餐为主。

早餐简单而快速,一般是烤面包+牛奶,或者牛奶泡谷物麦片。



周末的早餐会丰富一点,马克会给我们做传统的scrambled eggs



午餐也是特别简单的,一个三明治或肉派/汉堡。





有时是一碗炒饭



或意大利面,把面或空心粉煮熟,把酱料倒进去调一下就可以了,想要丰富点可以加一些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肉末,虾,贝类等。



在中国吃惯了丰盛的煎炸水煮的饭菜,这样简单的午饭我有些不习惯。后来有几次我发现马克出门干活,竟然仅仅带了一个香蕉当午饭。哈市本见我惊奇的样子,告诉我他以前上学午饭也是就带个三明治。其他洋人父母甚至就给孩子包里扔瓶酸奶或一块巧克力之类的就打发了(对我们来说这简直就是小零食好嘛)。华人父母则可能会准备稍微丰富一些,在三明治的基础上会增加一些奶酪,水果等等。据说很少有人会带中国饭菜,因为饭菜闷饭盒里加热后会有异味,本地同学们也会觉得你格格不入。

好在还有下午茶的习惯,我们一般是超市买回现成的芝士蛋糕事先冻在冰箱里。再泡上一杯咖啡或者奶茶。



可以在芝士蛋糕上撒一些小果子上去,增加一些色彩。



这是本地洋人经常吃的自制小点心,饼干夹着奶酪和番茄/火腿,上面撒些黑胡椒。看起来很简单,不过我拍的重点是这奶酪,是洋人最爱的蓝奶酪发霉的奶酪,上面有自带的霉点子,有一股很强烈的臭味(这应该算是洋人版臭豆腐)。



而到了苹果成熟的季节,婆婆会把院子里的苹果采下来给我们做香喷喷的苹果派。啊,我太喜欢这个苹果派了,又香又酥,在烤箱烤熟以后整幢房屋飘的都是苹果和奶酪的香味。皮酥甜,苹果馅儿微酸,整个派入口吃多少都不会腻。



到了晚上我们才会正儿八经炒几个中国菜,于是晚饭那顿我几乎是狼吞虎咽吃完的。有时候会稍微丰富一些,偶尔还会来点酒。



也会经常买一些生蚝或者三文鱼,话说生蚝真的是会吃上瘾啊,新鲜的把壳撬开淋点柠檬汁上去直接吃,又鲜又甜。



尤其是南极小龙虾刺身,简直甜到爆。



遇上重要的日子比如生日时候,会买只大龙虾回来庆祝,一般一只龙虾$300左右,够5人吃。



身子部分切出来蘸芥末生吃,龙虾头就拿来煮熟。



有时候午饭吃得太油腻,晚餐就需要缩减一下,一份沙拉是个不错的选择,简单快速。我和哈市本刚搬来悉尼的时候晚餐基本都靠沙拉来打发。



我还跟着马克学会了喝夜茶的习惯,睡前一杯奶茶或者咖啡,就着蛋糕和点心,在新西兰冬夜吃上这样一套香气扑鼻的夜茶,感觉很是舒坦惬意。

遇上节假日时马克会做一两顿传统西餐,比如土豆泥或者蒸南瓜当主食,主菜烤羊腿羊排配西兰花和豆角之类的(西兰花和豆角都是无调料蒸熟或者煮熟,吃的时候大家自己淋调料上去)



下面这个是圣诞节的晚餐,我们吃的烤火鸡。



晚餐后会有一道甜点,这个是新西兰人传统的蛋白饼,跟蛋糕长得很像,但是相信我,你吃了一口一定会在心里尖叫“这TM什么玩意儿”,一堆糖打出来的泡沫就够噩梦了,还加上超甜的巧克力,然后还要淋一层又甜又腻的炼乳,不说了,待我灌酒稀释一下。



有人气家庭活动自然就好组织,遇上天气好的日子,当然少不了BBQ。



某天想念起我家乡的海南粉,我也会到华人超市找齐食材自己做。



春节时为了能给异乡增添点新年气氛,我们也会学习包下饺子。



到朋友家参加人多一些的聚会,一般简单的自助是最方便的。



这是华人之间的下午茶聚会,大家都带了一些点心过来,我们也事先做了蛋糕备好了小吃。



也许是吃的食物口味多样化,吃中餐频率也相对降低。在国外生活过的孩子口味便没那么挑剔。基本上我做的菜哈市本都乖乖吃完,爱惜食物不浪费。唯独让我头疼的是他跟本地人一样不爱吃猪肉只吃牛羊。然后吃肉也绝不吃带一丁点肥肉或者筋的部位,牛腩不吃,羊腩羊肉带筋都不吃只吃精瘦部分。吃鱼就更不用说了,和本地人一样只会吃没鱼刺的平整的部分。悲催的我是也不是很擅长吃鱼头,于是一条鲜鱼两人吃基本是要扔掉四分之一。好几次我愤愤的说照这样下去就别买完整的鲜鱼了,就跟洋人一样买条没头没尾的剃了刺的惨白无味的速冻鱼肉就好啦。

我有预感,咱这代人吃鱼那么笨,下一代估计真的就只会吃这样的鱼了。



好友说她早些年出国总闷闷不乐,周围便有华人朋友安慰她:“知足吧你,你知道有多少白人羡慕我们天天开火有热菜吃吗。” 听起来很不可思议是不是。洋人日常食物为速冻半成品居多,微波或烤箱简单加工一下就成一顿饭了(马克的爸爸独自活到一百岁,据说基本都靠这些速冻半成品打发一日三餐)。相比咱中国各种菜系各种油煎烹炸,他们的食物真的显得尤其可怜。

刚开始咱觉着太简单了吃着不爽,甚至认为没有营养。但不可否认洋人的体型比我们壮实太多。在这点中国的南北人也是个可以比较的例子。咱南方人善于煲各种大补的汤汤水水,一煲就是几个小时大半天,让食物的精髓全都融入汤里。于是我对哈市本爱喝的快汤总是嗤之以鼻(紫菜蛋花汤,番茄鸡蛋汤等一煮沸就出锅的汤——我认为那叫洗锅水不能称之为汤),但是他以一句“虽然我们北方人从不炖汤,但也比你们南方人长得壮”成功的反击过我。于是很长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这个原因,后来想到答案:南方吃米北方吃面,不然怎么说小麦养育了粗壮的东北汉子,大米养育了秀丽的江南少女。在我老家海南那么热的夏天天大家能吃得下的也就稀饭就小菜。甚至记得有一年暑假,父母竟默许我们连续吃了一个月的稀饭配榨菜,要知道酷热的时候除了水基本什么都吃不下好吗,这样的饮食你说咱能不面黄肌瘦嘛。北方人还以各种粗粮为主食,为了抵御寒冷更会吃下大量的肉类。我想粗粮面食与大量的蛋白质才是改变人体型原因所在吧。

洋人就更不用说了,米饭对他们来说甚至是羸弱的表现,不然为什么有种族歧视的白人基本都会对着亚洲人骂一句“快滚回你的老家吃大米”(囧……)。他们总是吃下大量肉类,尤其是牛肉与羊肉。奶制品更不用说了,从小牛奶当水喝,喝茶加奶,做汤做菜做饭加奶,任何食物都少不了黄油与奶酪,奶制品无处不在。你问他们主食吃什么,当然是土豆或南瓜。你说人家吃成这样,能不壮吗。可能有人会说,那印度人也吃大米呀为什么他们也比我们壮。亲爱的,那你是没吃过他们的代表菜奶油鸡,里面浓浓的黄油和奶做成的酱都是这么淋在米饭上面的好吗,而且人家超爱吃牛羊肉,加了各种香料和奶炖得那叫一个香浓啊。每次我沉迷印度饭的时候哈市本都会好心提醒我一句“小心吃成她们的肥臀”。



总之不少亚洲人移民出来后,第二代孩子的体型基本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头脑灵不灵光先放在一边,有的四肢发达得甚至与本地人已无明显差异,再也不是一副东亚病夫的样子了。所以,到底是中国饭菜有营养还是洋餐有营养,在事实面前我没表态,但是心里已经开始默默认可。

于是,一旦在国外待久,大多数华人在打消了洋速食没有营养的顾虑之后,也不再愿意花大量时间泡在厨房里做中餐了。再加上国外厨房基本全是开放式,家里又到处是布沙发和毛茸茸的地毯,做一道中国菜油烟满天飞,整个房子顿时乌烟瘴气。 再有的华人已经跟洋人生活在一起,自然也更快接受各式各样洋吃法,纯中国胃也会从三餐中餐减少为一餐,中西结合在一个屋檐下便成了一种特色。

我妈妈也是个典型的例子,她在中国内连牛奶都不喝,牛羊肉也一口不吃,一日三餐全都离不开米饭。带她来澳洲不到几个月,竟然接受了牛奶羊肉牛肉烤面包,有时还会提议今天不做饭了吃个肉派或者披萨就好了,估计也是享受到了速食的乐趣,毕竟女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天天泡在厨房里。

当然,一直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中国饮食习惯,一日三餐都离不开中餐的也大有人在。一类是老年人,吃了一辈子中国菜,出国后不像年轻人接受适应能力那么快,也乐意勤快天天下厨房.还有一类是一直住在唐人街,只买中国菜,只入中餐馆,从不接触洋人文化,不易接受新鲜事物的人。我认识个华人朋友出国已有十年,却连汉堡都吃不下,顿顿要中餐。我时常会担忧的想,一旦他离开城市到周边偏点的纯洋人城镇,那不是得活活饿死啊。

这是我们日常采购清单,草莓,蓝莓,芒果,麦片,豆芽,蘑菇,豆角,洋人笋,火腿,培根,还有烤鸭,还有各式各样的调料。



除去在家动手自己做的,在外面都吃些什么呢,下面开始陆续上图。真是佩服我吃饭时都不忘拍下这些照片,才有我今天日志的素材。

主角来了,各式各样的洋快餐大集合,首先是Nandos葡式烤鸡





烤肠面包,炸鱼薯条。



然后是各种汉堡+薯条



下图左边这个是肯特基的Double Down(就是两片肉当面包,中间再夹着肉和芝士,听起来好肥好堕落是不是,里面含有30克的脂肪,绝对是垃圾食品中的战斗机),右边的是素食丸子之类的吧,好像还健康一点点。



还有比较素的subway,长面包中间夹一堆拌菜。



墨西哥快餐,跟阿拉伯有点像,都是玉米片+沙拉+肉



阿拉伯快餐,酸沙拉,羊肉,牛肉,蘸着酱。



有时候会跟朋友去西餐厅,没看见菜?没错,发这图其实是想给你们看看型男和靓女,哈哈。





大众一点的洋人餐厅,基本就是各种牛排猪排羊排+薯条+沙拉+甜点







印度饭也是我们经常吃的,快餐来说肯定就是奶油鸡了。

下图这个是哈市本特地找的最正宗的印度餐厅,正宗到什么程度呢,全场都是印度人,我们两个异族人走进去大家都惊讶的看过来。然后上菜时轮到我们惊讶了,就是一坨面饼和好几种不同的酱料,面蘸酱直接吃,没有看见肉,也没有菜,哭死。后来才知道我们去的是纯印度素食餐厅。



我们一直勇于尝试新鲜食物,哈市本想尝非洲饭,于是去了家埃塞尔比亚的饭厅。当然,进去后里面的非裔顾客纷纷侧目一脸惊奇,弄得我压力有点大。上菜后没有叉子也没有勺子,正尴尬得不知如何下手,旁边一位热心的非洲大姐教我们把蜂窝状的面皮撕下来,用面皮抓着馅儿吃。

看起来不太好看,不过味道也算特别,酸酸的。就是菜的样子和吃法有点好笑。



东南亚快餐自然是吃得最多的,比如越南粉



马来西亚饭



日本拉面



韩国拌饭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问,难道你都不下中餐馆吗。怎么可能,中餐是华人最爱的好吗。但是在国外吃顿像样的中餐贵呀亲,盒饭快餐类虽便宜但基本做得不是味儿,很多都又油又甜。

港式茶楼是比较受咱华人欢迎的,老外也很喜欢去。像这样点一笼一笼的吃法一般人均$30。如果是点炒菜再加点海鲜(龙虾啥的不算啊),人均$40吧。



到油腻腻的小中餐馆点几样小炒,也是人均$30左右。



其实,华人对中餐的执着,除去口舌之欲,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在这陌生的异国,唯它可以散发出那阵熟悉的味道,把短暂的归属感带给我们这些离乡人吧。然而在现实中各国饮食文化的冲击下,世界各地的食品争相入腹,保持本色也入乡随俗,基本上已成为每一个移民正在走的路。


    关注 大德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