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题带来的思维辩证,看看你家孩子属于哪种思维

 

一个单位开会,80%的人能指出单位不足的,但是只有40%的人能说出不足的原因,最后只有5%的人能提出可行的针...





前两天看到一个帖子,内容如下:

说小兔子有五张卡片,分别是:“4、5、6、=、+”,现要求将5张卡片摆成一道算式?

结果发现一年级的孩子一般都能准确的说出答案,但是偏偏随着年龄的增大,这种题却越是做不出来,问大家为什么?

评论各色。。。总结起来大部分人认为是“思维方式”导致。年龄越大就越会掉入思维陷阱、陷入自己固有的思维里。我们都习惯说“是什么”,但总是忘记说“为什么、怎么做”。

用一个例子来说,比如在企业里:80%的人都能指出公司的不足,40%的人能说出不足的原因,但仅仅只有5%的人能提出可行性的改进方案。其实总结来说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80%的人属于说“是什么”,40%的人属于说“为什么”,5%的人属于说“应什么,怎么做”。越是后面的,说话的难度越高,越需要思考才能发言。
现在请你的孩子想一想,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


不能解答的思维属于“是什么”思维,往往进入反复使用阶段:

比如5+6≠4;6+4≠5、4+5≠6,接下去似乎就无能为力了,因为所有“是什么”的思维都尝试过了。再去尝试就是“45+6=”这类题了,明显不能组成等式,似乎要山穷水尽。

“是什么”思维往往是直接从条件出发,这也是孩子们经常练习的方式,看条件,然后就开始去做题。





“为什么”思维在本质上讲是一种反思,在思考为什么无法摆成一个算式:

但是这种思维在面向难题时容易思路分散、目标不易集中,比如可能就陷入了“是不是出错题了?”的想法。

“为什么”思维经常追问为什么达不到问题的解决,跟“是什么”思维习惯从条件去考虑是一样的,“为什么”思维习惯于从问题去考虑,但此二者均只关注一端,所以往往达不成问题的解决。





“该什么”思维是建立在“是什么”和“为什么”基础上的思维,是从条件和问题同时出发的思维:

正如挖隧洞一样,从隧洞的两边同时挖,效率就提高许多。

比如这道题,从问题出发就是:□+□=□,此三框中每框只能填写一个数,从条件出发,只限于“4、5、6”三张卡片,说明只能是4+5=□,但是最后面的答案应该是9,而现在手里只有卡片6,6能转换成9吗?答案是可以,把6倒过来就是9.



一年级孩子的思维就是此种思维,只是孩子们习题刷得多了,条件充发的题练多了,然后碰到此类条件不充分(需要转换)的题,就傻眼了。本质上就是应试能力提高了,但是思维能力却下降了。
那么,你的孩子思维能力下降了吗?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易起教”


    关注 易起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