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鼻祖--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世界红茶鼻祖。史料记载,明末(16世纪中后期)兴起,福建武夷山地区的茶农将“正山”产的“小种”...









正山小种,世界红茶鼻祖。史料记载,明末(16世纪中后期)兴起,福建武夷山地区的茶农将“正山”产的“小种”茶经过烘焙而得名“正山小种红茶”。



1650年之前,“正山小种”红茶的经贸权完全被荷兰人所垄断,两次英荷之战后,英国渐渐垄断茶叶贸易。



1669年英国政府规定茶叶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从此,英国政府由厦门收购武夷茶,大量将“正山小种”红茶输入欧洲市场。



相传清道光末年,一支军队进入桐木关的庙湾,占驻了茶厂的士兵就睡在茶青上。茶厂里待制的茶叶无法及时烘干,而变软变红并且发黏。茶农为挽回损失,决定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并采取当地盛产的马尾松木加温烘干,这样一来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的乌黑发亮,形成特有的一股浓醇的松香味,即桂圆干味,口感极好。



军队主帅饮后随即将此茶献给督军的四阿哥品尝,经过宫廷制茶师的精心研究,咸丰二年“一叶一芽、半发酵、半烘焙”制法的“正山小种”正式成为贡茶专供皇家。咸丰七年册封懿贵妃时将此茶赐与懿贵妃族人同饮,自此叶赫族人称此茶为“宫茗正山小种”。



红茶的制作工艺普遍为烘焙发酵,性温易燥体虚的人不宜多饮。“半发酵,半烘焙”古法制茶,以自发酵为基础保留了维生素A、钙、磷、镁、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和营养成份。在烘焙过程中不能添加任何香料才能将自发酵过程中保留的茶叶原香与甘味完全发挥出来,在自发酵过程中茶碱、咖啡碱的含量降低30%,并减轻了红茶的燥热,更易于大众接受,更易于储藏。

经过百年的历史,这种古法“正山小种”的制茶工艺近乎绝迹,在众多世世代代相传的制茶师中也难寻踪影。一位叶赫的后裔儿时在祖辈讲茶论道时听得此茶的来历,爱茶的她寻根溯源在家族老人的口述中寻找着丝丝线索,终于在3年前寻访到这位白发苍苍年逾古稀的老人,一位古法制茶师的后裔。10年动荡老人失去了双手,老人发誓不再制茶,但从攀谈中她能隐隐感到他是对制茶的那份情。三顾茅庐她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老人,老人对她说:“此法来自民间,还是让它回到民间去吧。”



“宫茗1号正山小种”带着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传承、还有老茶师对制茶的那份执着重见世人。它所承载的不只是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更多是让国人感受这份贵雅之气。朴素的包装代表着朴素的老茶师,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只有茶。这就是“叶赫人家宫茗”之“宫茗1号正山小种”。

讲到“叶赫家族”不得不提到“爱新觉罗家族”,上文中提到咸丰赐叶赫族人饮御茶,本次“宫茗1号正山小种”附赠的收藏品正是爱新觉罗家族中的书画大家“爱新觉罗溥儒”四条屏《八骏图》,此画为溥儒送给这位叶赫后裔母亲的结婚礼物,这绝不是巧合。



这位叶赫后裔就是广东俏脸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屈华女士。



爱新觉罗·溥儒(1887-1963.11.18),满族,字心畲,别号西山逸士,北京人。是前清宗室恭亲王奕之孙,贝勒载滢次子,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堂兄。自幼家境优渥,究心好学艺事,经史子集,诗文书画,诗词书画皆秀逸出众。1913年北京法政大学毕业,后于青岛威廉帝国研究院修西洋文学史。1914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大学。时与张伯驹、与张学良、袁克文被称为“清末四公子”。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与张大千齐名,素有“南张北溥”之誉;又与吴湖帆并称为“南吴北溥”。 代表作品《雪山访友图》《岁寒幽禽图》等。1950年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及东海大学任教。1963年11月18日因咽喉癌病逝世,终年76岁。葬台湾阳明山。


    关注 俏脸谱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