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手记 你的“初始访谈”

 

专业、尊重、距离,可能需要在初始访谈中呈现。...



你坐在咖啡馆里,午后的阳光正好,玻璃窗外车流如织,你无意识地搅拌着咖啡,想着心事。也许你有一些烦恼,或者一些疑惑,它们坠在你心头,隐隐地像颗石子,硌着难受。你倾诉过、挣扎过、决定过,然而它们还在,隐隐地硌着你。于是你托着腮,不自禁地想起,一个月前在报纸上看到过的招生广告——那是心理咨询师的考证学习班。

你忍不住想:也许学点心理学,会让自己更懂自己,能让自己好受一些,虽然,学费很贵,但是,只要有效,那就是值得的,对吗?

于是你走进了某教育机构的课堂。恭喜你,你的“初始访谈”开始了。

这句话似乎很怪,其实不然,这要从“初始访谈”的概念说起。

心理咨询中的“初始访谈”,是指咨询师与来访者首次接触,通过交谈,收集信息,进行评估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较长。短则一次,多则三四次,在某些精神分析流派,甚至可能经过半年到一年的高频率访谈,分析师才能判断来访者是否适合被分析。

这是咨访双方建立关系的开始,是来访者决定是否认准这个咨询师,以及咨询师决定是否接受这个来访者的关键期。

正因“初始访谈”如此重要,咨询师才会在此过程中产生焦虑,即:来访者会不会选择我?我会不会表现得不够好,让来访者跑掉了?或者,这个来访者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是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我一定要狠狠问信息,不要错过了一些重要情况。

那么来访者又会怎么想呢?回到本文之初,你还记得你是怎么走进课堂的吗?你可能有一些烦恼、一些疑惑,你倾尽你的力量也无法平息你内心隐隐的波涛,你将学心理学视作一种希望,为此不惜支付高额的学费,你觉得那很可能会有用,但又抱着未知的忐忑,不知会遇到怎样的老师,怎样的同学,学到怎样的知识,而这知识又会怎样的帮助你。你的期待好奇里,混杂着许多不确定,这些不确定让你小心翼翼,谨言慎行。如果将课堂比作一位咨询师,你这个学员,可不就像是一位来访者?而你在课堂上学习心理学知识的过程,就仿佛是一次次的咨询。

还记得你第一次走进课堂进行试听,最后决定正式报名付费的那一刻吗?是什么吸引了你?是老师喋喋不休的提问?显然不可能。是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和那些专业的知识,以及循序渐进的课程安排和实践机会吧?这些种种,展现了作为教授者一方的专业以及对你作为学员的尊重,并且,还有一些恰到好处的距离,不迫使你在短时间内接近心理学,也不迫使你过多地表露自己,试听,只是让你体验那种感觉,体验那种不同于以往的,给你带来无限想像和期待的感觉。

正如在“初始访谈”中,来访者能够接受的、内心里隐隐期待的、却不会宣之于口的要求和目标。因为其实,来访者自己也难以明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却能够轻易分辨咨询师呈现的是否适合自己。

那么总结一下,在“初始访谈”中,作为咨询师,你可能需要呈现的是:

第一,你作为咨询师的专业。这个专业,在“初始访谈”中,通常是指良好的“倾听”和“专注”的能力。你静下心来,细细倾听来访者说的话,恰当地给予回应,但并不急于给建议和解决问题,已经给予了来访者不同于现实朋友的体验。来访者在你这里,可以自由地表达他/她想表达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认可和鼓励。

第二,你对来访者的尊重。每一个想法与行为,对来访者个体而言,都有他/她的道理,即便这个道理可能与你的价值观甚至社会道德水平相悖,但是当你成为一个放空的“容器”,不固执于自己的价值观,来访者立即就会感到被尊重了。一个受到尊重的来访者,内心会是怎样的感受?不用我多说了吧。

第三,你与来访者之间的距离。“边界”,是心理咨询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它使你能够维持你作为咨询师的“容器”功能。来访者不可以与你太过接近,更不能与你有双重关系,通常我们会通过一系列的咨询设置来保证“边界”的存在。但有时,来访者并不清楚这些,他/她可能会固执地想要挑战、甚至突破原有的设置,这时你的坚持就十分重要,你对这段咨访关系的管理,会使来访者体验到一种权威,这是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的示范,也是来访者对你心生敬意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可做的还有很多,但是,这三项如果能够做到,你恐怕已经没有时间去顾虑来访者下一次是否会来,而是完全沉浸在这一次的对话中了。那么,你的“初始访谈”,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作者︱应飞
心理咨询师,独立撰稿人
【喵心理】
一点点有趣︱一点点深度
好玩的心理知识普及平台


    关注 喵心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