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闺蜜失恋了我也会难过?——因为你在“共情”呀

 

共情——帮助我们更好的去理解他人...





前段时间,闺蜜失恋了,哭的歇斯底里,听见她的哭声,再看看她难受的样子,感觉自己的泪水也要涌出来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场景其实很常见,如果你去关注一下一起玩耍的宝宝们,你会发现这些宝宝中只要有一个宝宝哭了,剩下的宝宝听见哭声也会陆续哭起来,而且越哭越厉害~~

其实,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独特能力——共情/同理心(empathy)

什么是共情?通俗的说,共情就是去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这是通过“分享”他人的情绪(share their feelings)做到的。

比如说,感受到别人愤怒的情绪,自己自然而然的也会产生愤怒的情绪(我想这大概是为什么小两口吵架有时候会越吵越凶的原因之一吧);在充满笑声的环境中自己的心情也会变得好起来等等。

我们不仅仅能够对他人的一些基本情绪产生共情:像是愤怒、恐惧、悲伤、快乐、疼痛,还能够对他人的复杂情绪产生共情:像是愧疚、尴尬和爱。

正是因为共情这一能力,使得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能够最大程度的理解他人的情绪,不至于作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反而能够主动的安慰、帮助他人。

为何看到闺蜜难过我们也会难过?

 ——共情的神经生理基础看到闺蜜难过,我们也会很难过。同样,看到闺蜜哈哈大笑时,我们也会感到开心。所以,生活经历告诉我们仅仅通过观察就可以产生共情反应~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共情是有神经生理基础的。

Preston 和 De Waal 在2002年提出了共情的神经科学模型,他们认为我们不用刻意的去模仿别人的情绪和身体感觉,仅仅通过观察和想象处于特定情绪状态的个体的自动反应和身体反应,就能够理解该个体的情绪。



实验一:厌恶情绪相关脑区

情景一:让被试观察映有含有厌恶表情的图片

情景二:让被试闻难闻的气味从而产生厌恶情绪的气味

结果:影像研究的结果发现这两种情景激活了相同的脑区——与厌恶情绪相关的前脑岛皮层(AI)。



实验二:触摸感相关脑区

情景一:让被试观察一段录像,在录像中被试将看到研究者拿着一些物体(比如说杯子)去触摸其他人

情景二:研究者用物体去触摸被试的腿部,让被试直接体验触摸感

结果:这两种情景也激活了相同的脑区——与触摸感有关的第二躯体感觉皮质(SII)。

因为共情时激活的脑区和我们自己体验相同的情景时激活的脑区是一致的,我们才能做到“感同身受”。
对别人产生的共情与自己所体会到的感觉完全一致吗?自己难受和看到闺蜜难受,所产生的感觉真的是一样的吗?仔细回想一下,你会因为闺蜜的难过而难过(共情),但你可能不至于难过的哭出来,并且很快的这种情绪就会消散掉,而当事人你闺蜜,可能在未来很久一段时间都会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



Singer 等人对疼痛所引发的共情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招募了一些情侣,研究者将这些情侣带入相同的扫描环境中,在被试手背上连接电极,通过此电极对女性被试或男性被试的右手施加疼痛刺激,同时用MRI扫描仪来测量女性被试的脑电活动。

研究者会安排男性被试坐在MRI扫描仪旁边,并会在扫描仪旁放上一面镜子,使得女性被试能够观察到自己和伴侣的情况。

女性被试的面前放有一块斜板,男性被试的手放在此斜板上,斜板的后方有一块屏幕,屏幕上会出现不同颜色的闪光,用来提醒被试他们中的哪一个将会接受刺激,以及所接受的刺激是疼痛刺激还是非疼痛刺激。

这种研究程序使得情侣被试(女性or男性)在接受疼痛刺激的同时能够测量与疼痛有关的脑区(被称为”“疼痛基质“”)的激活情况。

结果发现,当产生共情时,并非所有的“疼痛基质”都会被激活,实际上,只有一部分的“疼痛基质“被激活。

女性被试自己接受疼痛刺激和观察伴侣被试接受刺激这两种情况下,都会激活两侧的前脑岛(AI)、前喙扣带皮质(ACC)、脑干以及小脑;而仅仅当女性被试自己接受疼痛刺激时,第一和第二躯体感觉皮层才会被激活,也就是说,自己接受刺激和观察别人接受刺激(产生共情)所激活的脑区有所重叠,但并非完全相同。
对于不熟悉的人和亲近的人,我们所产生的共情反应一样吗?最近有研究发现,即使是那些我们不熟悉和不认识的人,我们也会对他们产生共情反应。

但是,设想一下,你男票/女票切水果时不小心割破了手指和电视剧里一个不认识的人切水果割破了手指,于你而言,哪一个所引起的疼痛程度更大一些呢?

我只想说,呵呵哒~当然是男票啦!(前提是要有一个男票哈~)

研究表明也的确如此,Singer 等人发现:与我们所在乎的个体相比,观察那些我们不熟悉的个体接受疼痛刺激时,我们的共情程度会低一些。

现在你知道为何看到你在乎的人难过你也会难过了吧。想知道该如何安慰他们才最有用吗?  点击这里就能获得方法。

参考文献:Tania Singer.,2006. The neuronal basis and ontogeny of empathy and mind reading: Review of literature and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30 (2006) 855–863 .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关注 心之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