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因为一场骂战,错过了一部好电影

 

在荒诞里说人性。...



| 本文首发于24楼影院(movie24luo)

昨天起了个大早,去看冯小刚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这部片子的声势自不必再提,圆形画幅、海外大奖,乃至冯小刚微博上隔空喊话万达,无一不给这部影片增加了话题度。



老实说,所谓获奖与否、话题热度这类标签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我们可以举出太多太多的反例,有些获奖作品只不过是浪得虚名,而某些大热片,上映后却让人大失所望。真正有意义的,是这部作品本身。

在我看来,每去影院观看一部新片,都意味着与电影构筑一次前所未有的相遇,如同一次不知底细的相亲,你并不清楚对方的相貌、性格、家境等一系列既有信息,彼此留下的印象,只在相遇之中获得。谈得来,就继续,谈不来,买个单走人再埋怨,也算风度。

《我不是潘金莲》故事本身不算复杂,李雪莲表面上因为房子的事儿,和丈夫秦玉河假离婚,不想拿了离婚证后,丈夫就换了一副嘴脸,不仅不承认离婚是假的,反而指责李雪莲婚前不是处女,说她是“潘金莲”。李雪莲含不下怨气,开始了为自己讨公道之路,继而引发官员人人自危……

▲李雪莲找秦玉河理论假离婚的事情
这是个很典型的刘震云式的故事,一个小人物,因为一件小事,无意间闯入一个全新的人际关系之中,引发了大地震。刘震云曾谈论《我叫刘跃进》时解释说,好比一只羊进入狼群,羊没被吃掉,狼却自杀了。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李雪莲其实也是这么一只母羊,母羊不想让狼死,狼也不想自杀,为了活命,他们反而得把羊供着。

冯小刚的厉害在于,用了一种接地气的幽默手法,将一个形而上的“寓言故事”讲得真真切切,仿佛天桥的说书先生一般,来去自如。

冯小刚曾这么谈过“幽默”,一种是语言的幽默,一种是事情的幽默,还有一种是背后“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莲》就属于第三种。“寓言”本质上就是“道理”的故事化,但寓言本身并不一定幽默,想让寓言幽默,首先得让它荒诞。

李雪莲的故事就很荒诞,看电影,会觉得李雪莲这个女人太难搞了,就冲她这股油盐不进的倔性,秦玉河就算不是假离婚,迟早有一天也被她折磨到过不下去。而各级官员其实也很委屈,他们本身都是好意,大都也是依法办事,毕竟夫妻二人内心的真实想法,算不得判案的证据。法院的审判长王公道为了她的事儿操碎了心,而那个莫名其妙被撤职的县长史惟闵,偷偷溜走的同时,也不忘交代让信访局长解决李雪莲的诉求。就连那个关了李雪莲的派出所,临走时还给李雪莲准备了年货。

▲王公道“好言相劝”李雪莲
打一棒给一颗糖,各级官员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在于他们没法解决李雪莲的诉求,无论是公事公办,还是走亲情路线。法理、道理、情理都说尽了,李雪莲不仅没有回心转意,内心的冤屈反而越来越大。荒诞之处就在这里,大家都是好心,但是好心却办了坏事,这背后指涉的实际上是中国人际关系中某种约定俗成“话语”的失效,心照不宣的东西被迫走向了台面,小事本该小解决,在李雪莲这里却行不通了。

原因在于,李雪莲的行事准则,本就有一套自成体系的话语逻辑,而这套逻辑,官员们不懂,也不信。李雪莲本来已经放弃了,她的理由是听了“牛”的劝告,这套说辞李雪莲相信,其他却不信,还说她是骂人。这是经验的差异,眼界的差异、学识的差异,也同样是话语的差异。如果李雪莲说是听了菩萨的劝告,大家没准就信了,在他们的观念里,菩萨更符合李雪莲的诉求对象。

冯小刚的作品里,常常出现“李雪莲”这种极端执着的人物形象,无论是《天下无贼》里的傻根,还是《集结号》里的老谷。这类人物都有一个特点,他们的执着本身反抗的是一件小事,但实际上却是在颠覆某种不可言说的话语准则。而这些准则,就像皇帝的新衣,本身是心照不宣的,一旦被触碰,势必让这类话语的使用者难受。

▲李雪莲初次拜访赵大头
而实际上,李雪莲的诉求并不是不能解决的,但处理的办法却是“政治智慧”与“人际关系”的盲区。李雪莲在片中唯一一次回心转意,其实是赵大头用爱去感化了她,而赵大头讲的并不是多么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某种程度而言,赵大头的劝告只不过是一个比喻:上访是跟仇人过,而结婚是跟亲人过。这句话虽然粗鄙,但是却一下子击中了李雪莲的诉求,她这些年受的辛苦与非议,一下子就被这个比喻给总结了,还很贴切,不仅肯定了李雪莲的委屈,还给李雪莲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她要的不就是这个吗?

李雪莲初次见王公道时,攀得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亲;而影片的后半段,王公道却主动去找李雪莲攀亲,身份中隐含的权力关系就此倒错,王公道试图走亲情路线,但姿态的降低并不能获得李雪莲的信任,因为她的心从来就没被理解过,也没被温暖过。
法理、道理、情理的宗旨是公平公正,不犯错误,而李雪莲本身要的就是“不公平”的待遇,这种“不公平”的诉求,反映的是“内心”的煎熬,想真正地解决好问题,有时候靠的不是程序上的正义,而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病根在“人心”里,唯一的办法就是温暖“人心”。这就是中国人际关系中间,最容易被忽略的智慧,中国人聪明,懂得一百种“试探”的办法,却依然给自己的脚下划上一个小圈圈,轻易不走进对方的立场。

电影里市长马文彬与县长郑重那段总结性的对白有些画蛇添足,正如冯小刚所说,道理本身就是幽默的。而我想补充一句,道理本身幽默,但解释道理就不幽默了,反而显得有些狭隘,有些道理,不说出来,反而更为广阔。

▲马文彬率众老干部看戏
《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喜剧,但我并不同意某些评论的观点,譬如说周星驰的喜剧其实是“悲剧”,冯小刚的喜剧实际是“讽刺剧”。如果只拿本片当作对现实的“讽刺”来看,无疑束缚了观影的视野。在我看来,冯氏喜剧的本质,实际上是关于人性的“心理剧”,那些看似平常,实际却处处矛盾的内心处境。这些处境往往并没有到不可挽救的境地,想挽救,靠的是幽默,幽默的背后,是对人性的关怀。

电影结尾处被撤职的县长史惟闵与李雪莲再次相遇,史惟闵这时才问李雪莲到底是什么冤屈,如果他当时就耐心点的话,不见得会有此命运。当然了,也只有如今的史惟闵才会与李雪莲同桌吃饭,敞开内心开诚布公,在这一刻,阶层的平等消灭了不同话语之间的隔阂,史惟闵终于愿意,也能够体会李雪莲内心的处境,这是他“为民”的时候所做不到的,无论怎么“为民”,都是两个不能等同的“立场”,“为民”不如“为悯”,对人心的“悲悯”才是沟通的真切之道。


如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投稿请邮件至173641687@qq.com;
合作或其他事宜请加微信chen173641687


最快提高个人观影逼格的公众号。


24楼影院movie24luo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