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8名媒体人离世,哪些群体容易“过劳死”?!

 

媒体人工作压力大、节奏快、生活不规律……一直是”过劳死“的重点人群,如何告别“过劳死”?...





(记者论坛微信公众号:reporterbbs,猛击关注)

媒体人因病英年早逝的消息不绝于耳,今年特别多。

中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而媒体人工作压力大、节奏快、生活不规律……一直是”过劳死“的重点人群,要当心啊。

以下为不完全统计:

1.
1月11日,安徽《今报时尚生活》首席记者吴丽华(女)因病去世,年仅32岁。

2.
4月26日,知名调查记者尹鸿伟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昆明市去世,享年43岁。

3.
5月3日中午,《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女士在睡梦中突然离世,年仅42岁。

4.
5月3日凌晨,年仅41岁的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江俊于逝世。

5.
5月4日上午,《解放军报》主任编辑马越舟上校病逝,享年45岁。

6.
5月18日,网易女编辑王雅珊因肝癌离世,年仅28岁。

7.
5月22日,李春雷(新华社宁夏分社社长),肝癌,48岁。

8.
5月23日,王军(《河南法制报》要闻编辑),肝癌,39岁。

9.
5月26日,谢满生(《赣南日报》社会新闻部主任),急性肝衰竭,36岁。

10.
5月27日,王亦君(《新民晚报》驻北京体育记者),自杀,48岁。

11.
6月14日,《春城晚报》总编辑杜少凌突发疾病去世。

12.
6月15日,成都前媒体人、品牌及营销策划人黄勇逝世,终年47岁。

13.
6月16日,重庆电视台著名记者彭坤子因肝癌去世,终年41岁。

14.
6月26日,《求是》杂志副总编朱铁志辞世,享年56岁。

15.
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北京地铁中突发疾病去世,年仅34岁。

16.
7月11日,《福建法治报》总编辑黄敏希因病去世,享年46岁。

17.
7月23日,《青島早報》體育部主任馬洪文突發心梗,與世長辭,年僅47歲。

18.
7月25日,《中国经营报》原副总编辑张曙光于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62岁。

19.
8月15日,扬州日报全媒体部原主任徐晔敏(女)因病去世,享年41岁。

20.
8月25日,《张家界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龚爱民,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离世。

21.
9月16日,中国新闻社编委、摄影部原主任宗金柱因病在北京去世,终年52岁。

22.
9月26日,《衡水日报》记者马楠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34岁。

23.
10月6日,春雨医生CEO张锐因心肌梗塞,享年44岁。

24.
10月7日,山西科技报副总编辑张建伟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46岁。

25.
11月11日,著名体育新闻工作者高殿民突发心梗去世,终年62岁。

26.
11月27日,中国经济网女记者段丹丹丹跳楼自尽,享年29岁。

27.
12月12日,21世纪报系总经理刘健东坠楼身亡,享年45岁。

28.
12月16日,国家网信办移动局副局长曲昌荣辞世,享年39岁。

今天中午,哥和小伙伴到楼下的拉面馆吃饭,听到旁边一个同龄人跟朋友抱怨已经连续加班21天了,感觉身体被掏空,可上有老下有小,不拼命不行啊。

一下子,让哥想到了最近的热门话题“过劳死”,不由得为旁边的这位仁兄捏了一把冷汗。



因为日前有报道称,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在中国,每1000人里就有4人会存在过劳死的风险,过劳死的平均年龄也已经从44岁下降到了37.9岁。

在竞争压力特别大的大环境下,“过劳死”的新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虽然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但是每一次听到,还是会给我触动很大。很多时候大部分人都知道加班熬夜的危害,但就是停不下来,工作量完不成就意味着被淘汰,这份工作不能失去,所以就硬着头皮上了。

哥也担心自己有一天也累“挂”了。



“过劳死”是啥?全是加班引起的吗?

外界长期的传播渲染,给大家了一种错觉,觉得熬夜就会导致猝死。然而,和熬夜最好的CP就是“加班”,因为它们总是不离不弃……



另外从医学上解释,“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如此看来,过度加班可能是导致“过劳死”的首要原因。但加班却不一定是真的有多“劳累”。也有可能是由许多不健康的作息及饮食规律导致的,比如长期熬夜打牌、玩游戏、看剧等。



从人类的科技进步来看,人类的劳动强度是越来越小了,相比农耕时期,现代人的劳动强度已经非常低了,再看看马路上穿梭不息的汽车,时不时接收到的快递和外卖,想想老一辈常常念叨自己上山下乡,一天“腿了”几里地,真的觉得现代人已经很幸福了,所以说所谓的“过劳死”应该不是纯累死的。



此外,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的人群中,95.7%死于因过度疲劳引起心脏骤停等致命性疾病。但从这个死因上看,心肌梗塞、脑溢血等这些病也不是单纯累出来的,劳累和过度紧张是诱发这些病突然爆发的原因。

再让我们看看,哪些人容易“过劳死”?

有人将严重过劳的行业归纳为十大行业:广告狂人,白衣天使,网络店主,IT工程师,媒体人士,人民警察,莘莘学子,演艺明星,公务人员,运动健将。

好吧,哥所在的这个行业果然在列。



这十大行业,有被动过劳,也有主动过劳。的确,有一些企业为了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便肆无忌惮地要求员工加班加点地工作,哪怕是员工生病了,也不许请假,把员工的血肉之躯当成了满负荷运转的机器。



但很多时候,并不是被领导强制加班,而是自己“不想走”:

今天的工作还没做完,加会班吧!明天的策划还没弄好,加会班吧!

之前派的任务着急要,加会班吧……

加班的理由总是有千种万种,哥,不是为一些所谓的血汗工厂开脱责任,你们仔细想想,其中有多少是为了升迁、职业发展、增加收入,常常选择“自愿加班”的,在这个加班成为风气的年代,不加班显得格外没责任心。所以,在感叹“过劳死”的社会新闻的同时,也未曾停下自己加班的节奏。



So,在哥看来,“过劳死”的真正原因是来自压力。

看看深夜依然灯火通明的办公楼,拥挤的末班地铁,再看看自己手里的车子、房子、票子……养育儿女、孝顺父母又有哪一方面能不让你操心?所以,一边是漫天的鸡血催促你更加勤奋,一边是不时的“过劳死”提醒你别忘记休息,你会怎么选?



面对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同龄人的竞争,哥也曾挺迷茫的。但哥明白,如果自己猝然离去对一个家庭肯定更是毁灭性的打击。

那么,如何告别“过劳死”?

首先,学会说不。

指望老板大发善心,主动提出让你们休息,那肯定是没门!

老板不心疼你,哥心疼你啊!咱们老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都没了,还革命个毛啊!所以,对于咱们而言,目前最为可行的“过劳药方”,只有自身调整。

哎,这时肯定会有人喷我假惺惺:我家里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正在读书的孩子,不加班你养我啊?



哥澄清一点,哥这里说的是千万别向万恶的资本主义低头,只是应当努力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进而减少不必要的加班,不是给你完不成工作找借口哦。

经常加班的人都有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加班的时间越长,工作的效率越低,这就是边际效应里的递减规律。所以哥特别希望你们能坚决去除没有实际效果的瞎折腾,敢于和善于向不正常的加班说“不”。



当然,如果在正常工作中,你避免不了熬夜的话,那就一定要学会在熬夜时尽量减轻身体的损耗,摆脱不良的起居习惯,比如戒掉烟酒、戒掉咖啡因等,毕竟生命不会和你开玩笑。

在工作期间,也可以放松,如边工作边听音乐;与同事聊聊天、谈谈笑话;在办公室里来回走走,伸伸腰;打开窗户,临窗远眺,做做深呼吸等等。



此外,平日生活中,针对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应学会自我调试,及时放松自己,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

如下班后与家人、朋友逛逛街、聊聊天;双休日可以考虑近郊出游,生活中,尝试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多方面兴趣,如打球、看电影、游泳等等。兴趣多样,一方面可及时的调试放松自己,另一方面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使个人的心态由工作中及时地转移到其他事物上,有利于消除工作的紧张和疲劳。

在此,哥不提倡另外一种方式解压,哥身边有的小伙伴用花钱买奢侈品来犒劳自己辛苦的加班,然后钱花光后,再拼命去挣,从此便进入恶性循环。



先不论这是不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反正哥觉得与其通过这种方式减压,不如去亲近大自然或者运动一下。上周末的时候,哥就和几个小伙伴去射箭玩了玩,虽然如今打字抬起胳膊都有点抖,但是的确缓解了不少自己“一无是处”的丧逼情绪。

其次,学会认怂。

尽管我们人人都在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但实际上我们在慢慢杀死自己。不想让压力干掉你,那么就要学会对自己认怂。

在工作中,如果长期感到力不从心,我们就要重新为自己进行角色定位,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价值目标,如目标过高,就应调整目标,以使自己的目标切合实际。

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诱发不少人心理疲劳的因素,为此我们应积极调整与人、与单位的关系,让自己、同事、单位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中,应保持心理的平衡与宁静。这就要求我们应养成开朗、乐观、大度等良好的性格,为人处事应该稳健,要有宽容、接纳、超脱的心胸。



此外,针对身体健康,你或者你身边的朋友肯定有不少人,在感到身体不舒服数日甚至数月,也不做系统检查,总是试图挺过去。缺乏定时体检的意识,总是忽视小病。

现在是小病忍,大病扛,难道非得逼到要见阎王才甘心吗?



我们经常感觉有精神负担是因为无法摆脱不满、委屈和担心等负面情绪,一旦产生这类心理问题,可经常向家人、知己倾诉,及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可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治疗,千万不要把负能量憋在心里。

而且,如果多想让你喜欢的人和让你高兴的事,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在这里,哥教你们一个小窍门:找点时间,哪怕是15秒或5分钟不等的时间,集中精神想想对你来说可亲的人或可贵的事情,也可以构思一幅安静休假的画面。

最后,请把这篇文章转到朋友圈,给你的领导看。:)

不是哥危言耸听,生命只有一次,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偶尔任性一下,休息一下,毕竟谁也不想目睹“正当盛年,壮志未酬”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本文综合腾讯"新闻哥"

点赞是一种鼓励 | 转发传递友谊
有情怀的新媒体,有深度的阅读,有角度的观察,有态度的互动。部分文章来源网络,标注来源作者,只为分享价值,与商业利益无关。如有异议,请联系:reporterbbs@163.com。
↓↓↓点击“阅读原文”,看历史文章......你懂得!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