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青岛有个"粉条村"

 

驱车前往即墨市金口镇池戈庄村探访,只见村外田地里到处摆放着一排排架子,挂满了刚刚加工好的晶莹剔透的白色粉条,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条条瀑布直泻而下。...



青岛有个"粉条村" 

刘明元

即墨市金口镇迟戈庄村加工粉条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粉条产量在150万斤,年产值400万元,是远近闻名的“粉条村”。

——刘明元
据明史记载:甘薯16世纪传入浙江宁波后,又很快在胶州、青州各地广泛种植,古人运用聪明智慧,用甘薯制作出各种美味,而粉条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发明”。如今在胶东一带,手工制作粉条的老手艺一直延续了下来,每年进入秋冬两季,即墨一些村庄便开始上演制作红薯粉条大战。昨天,即墨市金口镇池戈庄村的孙立民和村民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从早上6点开始,忙碌了10多个小时后,4000多斤粉条便制作完成了。而这一老手艺,在这里已经代代相传了400多年。
驱车前往即墨市金口镇池戈庄村探访,只见村外田地里到处摆放着一排排架子,挂满了刚刚加工好的晶莹剔透的白色粉条,在阳光的照耀下,像一条条瀑布直泻而下。农家女们有的往架子上挂粉条,有的在整理粘在一起的粉条,红色头巾映衬白色粉条,煞是好看。


村民延续古人的做法,用木棍撑起一根绳子,将一根根银色的粉条挂在短棍上展开晾晒。为了尽快让粉条晾干,几名中年妇女不停地将粘在一起的粉条拨弄开来,不到半天工夫,数千斤的粉条在阳光的照射下开始变白。


热气腾腾的加工作坊里,三五老乡正在忙碌。尽管现在有了机械化,但村民还是延续着祖传的古法制作工艺。这种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传统漏粉手工艺如今已不多见。
池戈池所在的地理位置,是一个风水宝地,不仅水源充足,而且丘陵地带土质也非常适合种植红薯,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植大量的红薯,每到秋冬季节,村民就开始忙碌着用红薯制作粉条。原先,村民家家户户制作粉条,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自家食用,后来种植的面积大了,慢慢形成了一个产业,池戈庄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粉条村”。


制作粉条看似简单,却有着十分复杂的过程。从选料到制粉,再到出粉,前后需要3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有很多讲究,如红薯收获后,要用一块细布做成兜,放入打碎的红薯粉渣,慢慢摇晃,经过几十次过滤,最后才能制成淀粉。


从明末清初起,像池戈庄村、大任村就有手工制作粉条的老手艺,如今已经传承了400多年。手工制作的粉条,由于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太过繁琐,劳动强度也大,许多年轻人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想在家做粉条。多数村庄只有中老年人从事这一行。为了让传统工艺能够传承下去,当地政府也正在着手整理手工制作粉条的工序等,准备将这门老手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让更多的后人了解这一手工古法制作粉条的工艺。
点击原文链接↓,晒出你的作品吧!


    关注 青岛园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