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们点衬了文庙的红墙,从哪个角度拍,都无法避开。多识草木之名

 

关于文庙、杂草、祭孔及其他。...





在城正街的文庙,红墙蓝瓦,飞檐斗拱间,一株株杂草直探向空中。微风吹来,它便放肆摇摆。

倒不只是杂草,也有小树,甚至开点儿小花。说不上是杂花生树,还是杂树生花。从叶形看,像是开裂的构树叶。

文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原址在小东门附近,是祭祀孔子的专门场所。因屡经损毁,如今人们见到的文庙,是清顺治九年重修,之后又数次修葺后的。

如今,人们能见到的,只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钟鼓亭了。

文庙的红房子是极为漂亮的,最具特色的,自然是飞檐斗拱。与别的新修的建筑不同的是,这些植物点衬了它。不论你从哪个角度拍摄,都无法避开这些杂草。





文庙是湖南科技大学的雨湖校区,少有人来。但文庙对面的街,是十分喧闹的,市井气息很浓郁。

一个叫“粉当今”的米粉店,前来吃粉的人居然还得排长长的队。同行的记者站在蓝工装之间,期待不已。







杂草中有构树,长得低矮。风吹过来,很容易让人想起顾城的诗:“草在摇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不说话,就觉得很美好。”

构树容易养活,落得到处都是。当然,这里的植物长得七零八落,甚至不需要辨认它,只消一顿拍,就心满意足了。









如今的科大雨湖校区,据湖南科技大学的前身——湘潭师院的老院长康咏秋教授说,已经被一条泗州路一分为三。文庙这片区域,只能算是其中最核心的一块了。

难怪提子顺着四年前的路线去找寻康教授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却始终找不到。

康教授可能是最早研究湘潭人才群体“黎氏八骏”老六、作家黎锦明的人了。平时他都住在长沙女儿那儿。趁着回潭体检的机会,回来小住一周。

从康教授家出来,提子发现,一些红墙上,垂序商陆出墙来,蓬蓬勃勃的生命力呀。





一些湘潭土著,也并不知晓文庙的存在。前年祭孔大典,在某种程度上,将文庙推向了大众。

前年9月27日,湘潭恢复祭孔,在文庙举行释奠礼。

那天下午3时,钟鼓齐鸣,紧闭已久的大成门敞开,中断百余年的释奠礼再度回归。这是提子来到这座小城后,第一次见到大成门的敞开。

在庄严肃穆的礼乐声中,礼官、赞引、伞生等依次就位。礼官纠仪后,司献瘗毛血,奏《咸和之曲》迎神。

随后,进馔、上香、恭神、击初献鼓、行初献礼、读祝……现场庄严肃穆,整个礼仪过程安泰祥和。

那年的祭孔仪式场面浩大,不少市民赶来观看文庙近百年后恢复祭孔的场景。观看完祭孔仪式后,住在文庙对面的72岁老人童定约说,这是他第一次在文庙见到祭孔仪式。

让他觉得遗憾的是,湘潭文庙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目前比较破败,文庙作为祭拜孔子的重要场地,里面也没设立孔子塑像。

这之后,文庙祭孔的传统,便延续了下来。因为祭孔,文庙不再如当年那般静寂。



弘毅林先生每年热心于祭孔的事。在他的指引下,湖南科技大学已经连续7年祭孔。研读《论语》《孟子》等经典的弘毅读书会多年如一日,每周五晚在湖南科技大学举行。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他们的初衷与使命。









知行合一,渊博多才,低调谦和,这是弘毅林先生给提子的印象。弘毅林先生知道在当今社会,祭孔并不那么合时宜。

但他坦言,祭孔大典不是一场表演,他试图通过祭礼唤起更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德行的景仰。

“传承一种文化,不能只是读几本书就够了,关键是要成为生命的信仰与精神的依归。一言以蔽之,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必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引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这才是真正的传承。”

在提子的学生时代,每每与弘毅林先生一同逛书店,他都执意买单。每次到文庙,提子都会想到他。

[文庙后面,是曾经昭潭书院的位置。]

[据说圆形石墩是当年留下来的。]


    关注 莲城隐晖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