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写诗,也会猜灯谜;会戏曲,也懂曲论;他怪诞狷介,散发出浓郁的明末清初“遗民”气息他是黄周星

 

在这一次“围炉夜话”的儿时经历中,被称为“湘潭活字典”的周磊,第一次听说了明末清初文学家黄周星的故事。...





大年三十晚,一家人围炉夜话,听长辈们讲述当地名人与邻里的故事。这种近乎令人沉醉的经历,一直在被称作“湘潭活字典”的地方历史研究专家周磊的记忆中,历久弥新。

也就是在这样一次“围炉夜话”的经历中,周磊第一次听说了明末清初文学家黄周星的故事。

“很小的时候,祖辈们总喜欢讲起,九烟先生爱喝酒,写得一手好字。邻里请他来写对联或挽联的,他即兴创作,一挥而就,一分钱也不收取。” 周磊祖籍湘潭县石潭人,今年85岁。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位同样生活在石潭的“九烟先生”究竟是谁。

在后来近乎贯穿一生的湘潭地方历史研究中,周磊才发觉,“九烟先生”,就是后人称道的明末清初重要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黄周星。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黄周星的名字,并不那么熟悉——

生平与身世之谜:周星还是黄周星?


周星还是黄周星?是南京人,还是湘潭人?生父是谁?黄周星的身世之谜,扑朔迷离。

“黄周星,1603年(明万历三十年)出生在南京,父亲周逢泰,是明朝晚年年间的举人,曾在南京府学担任教授一职。”《湘潭文化史话》一书的作者康咏秋说,周逢泰是黄周星的父亲,也是他的启蒙老师,曾教他作文习字,浏览典籍。不幸的是,黄周星的母亲早早离世,周逢泰便把他寄养在南京的一户黄姓人家,姓氏改为黄姓。

这种说法,认为黄周星的父亲,是周逢泰。不过,另有一种细微差异的说法是,周逢泰是湘潭人,他去世后,归葬湘潭,却被族人排挤,他的儿子黄周星忿然离去,于是改姓养他长大的黄姓。

黄周星本人,在给朋友的诗歌作序《芥庵和尚诗序》中提到,“余本湘人,今寄迹白门,于湘不忍遽忘,犹复往来羁栖于湘者数四,不知者多以余为非湘人,余亦不欲自明。”

“黄周星的父亲去世,他在湘潭生活了一年。”“湘潭活字典”周磊称,湘潭县石潭人对黄周星的事迹口口相传,便源于他这一年在石潭的经历。

不过在江浙一带,则流传另一种说法。据江浙人士称,黄周星本来就姓黄,他的生父是黄一鹏,籍贯上元人,因为寄养在周氏家里,所以姓周,后来复归黄姓本宗。

黄周星本人对自己的身世,实际上存有一种矛盾心理。他曾在上奏朝廷的正式申辨《复姓疏》中提到,“臣原籍应天府上元县人。本姓黄氏,因臣父黄一鹏与养父周逢泰比邻交稔,时养文艰嗣,乞抚臣于孩抱,臣遂承袭周姓。”黄周星这样公示天下,生父是黄一鹏,养父是周逢泰。

可以说,这两种观点,因地域而异。“周星因为‘初生时为楚湘周氏计取阴拊之’,对周氏有所怨怼。成年后,他与周氏族人不相能,也有慊于周氏,加上他性格中有刚烈决绝的一面,因此上书朝廷,要求复姓归黄。”《黄周星集》的作者谢孝明称,尽管如此,黄周星对湖湘的美好记忆,对周氏的养育之恩,终究没有忘怀。在他的著述答问中,仍时常署名“周星”,并以湘人自辨。

谢孝明认为,不必局限于楚湘吴越之间的地域之争,周星特殊的身世,使他深受伦常之苦,比常人更能自然地受到湖湘与吴越两种不同风格文化与精神的熏陶。这对他的人格精神的塑造与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岳麓书社出版的《湖湘文库:黄周星集·王岱集》
“天赋异常的文学家,也是戏曲家、曲论家……
后人不识黄周星,但在研究界看来,“黄周星是明清之际为数不多,可作整体研究的作家。”

谢孝明分析,黄周星禀赋聪颖,在诗、赋、词、曲、传奇、小说、戏曲、书画、篆刻等方面都有造诣,而他的文学作品抒写社会人生,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

黄周星的诗歌,大多寄托家国之痛,带有浓郁的遗民情绪,凄楚苍凉。“被发何时下大荒,河山举目共凄凉。客来古寺淡秋雨,天为幽人驻夕阳。去国屈原终婞直,无家李白只佯狂。百年多少凭高泪,每到西风洒几行。”在他的《秋日与杜于皇过高座寺登雨花台》一诗中,对家破国亡的伤感,幽然可见。

身为乱世遗民,他在《生日感怀》中写道,“又是悬孤日,今年似去年。穷惟呼父母,痴或想神仙。犬马辰安在,龙蛇岁已迁。引觞差快意,雪霁见青天。”离乱之后,缅怀亲人,人生苦短,诗歌散发出一种浓郁的愁绪。

除了诗歌,黄周星的文言小说,以《张灵崔莹合传》为代表,讲述明朝正德年间,吴县才子张梦晋与才女崔莹相爱却不能结成良缘的爱情悲剧。

晚年之后,黄周星转向了戏曲。他的传奇《人天乐》、戏曲论著《制曲枝语》流传至今,显现出他的创作个性与理论功底。他的曲论与剧作,在我国古典戏曲发展后期,具有较大的影响。

就黄周星的曲论来看,零散的观念有“谓文字不朽,必本性情”“但取快意观,何必拘绳规”等,以此强调作家应有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去创作,真实表达自我情感。

在他的戏曲论著《制曲枝语》中 ,则从戏曲的文体属性、创作方法、教化功能、风格意趣等方面,系统提出了他的理论观点。关于戏曲,他主张“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以趣感人。”他还曾对《西游记》进行评点,留下《西游证道书》,提示了《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同源的核心思想。在民俗文化方面,他喜欢制作灯谜、猜灯谜,享有“谜坛宗匠”的美誉。

“黄周星比较有意思,他提倡诗歌、戏曲创作,要带有宗教意味,才能抵达艺术的最高境界。”研究界认为,黄周星的创作,许多人物与情节荒诞不经,带有宗教出世的消极思想,以此为明清之际社会大动荡时期的故国遗民,寻找派遣烦闷情绪的出口。



△黄周星曾对《西游记》进行评点,留下《西游证道书》,提示了《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同源的核心思想。

明末清初的遗民,为何怪诞狷介?
周磊听祖辈讲述的“爱喝酒、写字好”的黄周星,“性格很怪诞,不爱和人说话。”

据称 ,黄周星六岁能文,八岁出周郎帖,十二岁入南监。1633年(明崇祯六年),乡试中举,1640年中进士,官户部主事。入清之后,他心怀故国之痛,不再当官,往来于吴越之间,以坐馆卖文为生。

这样禀赋卓绝、少有才名,使得他有点恃才傲物,而身世坎坷、政治腐败、王朝易代以及晚明社会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他形成了性格孤高狷介、不与世俗相合的一面。

周磊称,当时推行雉发令,下令所有汉人男子剃发蓄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黄周星为了避免这样,成为道士,从而避免剃头。

关于他的性格,黄周星自己也曾在《芥庵和尚诗序》中提及,“以嵚崎澹荡之性,处喧湫声利之场,其势不能相入。”又在《与顾雪渔》中写道,“仆赋性孤介,大抵非今之狂,乃古之狷耳。”嵚崎,也就是指品格卓异超群;狷介 ,是指洁身自好,不与人同流合污。

但黄周星的狷介,并非单纯的目空一切。他的狷介,与正直、刚强、仁义等联系在一起。他曾刻印称,“性刚骨傲,肠热心慈。”他从小受到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的教育,对现实政治充满幽思,对社会人生十分关注。他的文学作品所呈现出的独特情感体验,便是这些社会历练的直接表达。


    关注 莲城隐晖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