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爱莲说》的周敦颐,真的到过隐山吗?为稻黍谋

 

隐山对面那座莲花峰,有一处无人打理的荷花池。不论天干地旱,这里然年年开花。...



[周氏宗祠。方阳摄]
从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集市通往隐山的途中,两侧荷叶田田,荷香扑鼻。

当地种荷花有其独特之处。湘潭县排头乡的谢赞坚说,隐山对面那座最高峰,叫莲花峰,山顶有一处荷花池。不论天干地旱,这处没有人打理的荷花池,仍然年年开花。这里的荷花池,为隐山旧时所称的“四池八桥”中的其中一池。

湘潭县被称为“莲乡”,莲乡种莲,原本并不稀奇。但在隐山脚下种莲,因为周敦颐的存在,另有一番解释。


濂溪祠与周氏宗祠

“周敦颐曾来过隐山,在黄荆坪还有濂溪祠和周氏学堂呢。”周敦颐写下《爱莲说》,将莲花寓以“君子冰清玉洁”之意。在周敦颐到过的地方种满荷花,的确更加妥当 。

濂溪祠与周氏祠堂,均为隐山龙氏族人为纪念周敦颐所建。但周敦颐是否真的来过隐山,这本身值得探讨。为了探访真相,我们特意实地走访了濂溪祠与周氏宗祠。

隐山东侧,离垂丝香柏树不远处,慈云禅寺与濂溪祠、三贤祠一溜排开。濂溪祠位于最中间。

“濂溪祠是隐山龙山周氏族人为纪念北宋理学家、文学家周敦颐而建。祠有前、中、后三进,是青砖小瓦土木结构。”谢赞坚介绍,当年的濂溪祠,大门对联上写着“道承孔孟;学启程朱”。如今的濂溪祠早已不在,原址上已盖有现代民房。

从濂溪祠往黄荆坪集市走,黄荆坪中心小学内,有一处古建筑,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村民说,那是周氏宗祠,写下《爱莲说》的周敦颐,曾到过此地。7月29日,我们特意驱车赶往这里,但吃了闭门羹。8月11日,再度来到这里,才窥见其真容。

周氏宗祠位于一个小荷花池前,从墙上的石碑文字可知,它始建于北宋年间,改建于1914年,为青砖小瓦结构。

祠前门楼十分气派,正门“周氏宗祠”四个楷书大字两侧,分别有“潇湘八景”浮雕。“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洞庭秋月、渔村夕照、山市晴岚……”谢赞坚一一辨认,并不时慨叹:“雕花真的好精美呀!”

从门楼进去,便是一处戏台,二层结构。走在二楼的木板上,别有一番韵味。谢赞坚称,周氏宗祠原本有前、中、后三进,现在只剩下门楼、戏台和两侧的过道楼。“以前中进大礼堂,悬挂有‘香远益清’的匾额,十分大气。”

经市内一些文史专家考证及周氏后人的族谱比对,那是一处周氏祠堂,并非人们通常所称的濂溪学堂。

据《湘潭龙山周氏五修族谱》记载:“周氏原籍湖南宁远,后迁道州,四传至周敦颐,客居江西。五传至周福,周福“自江西还楚南湘乡县,即今湘、衡开派之远祖;周福再传至周梦升,周楚升迁至湘潭龙山(即隐山)。”周敦颐的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莲花池、濂溪祠、周氏宗祠。

“可见,周敦颐并没有来过隐山,也不存在濂溪学堂一说。”湘潭文史专家何歌劲称。



 

周敦颐与湖湘学派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大文学家、经学家王闿运曾写下这样的话语,自负中透着一股湖南人的豪气。“濂溪”,指的便是周敦颐。

深圳大学教授王立新认为,对联中有所偏差。“真正使孔孟之道得以南来,并扎根湖湘的,不是周敦颐,而是胡安国父子。后世湖湘所延续的不是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而是胡安国的《春秋传》和胡宏的《知言》。”他由此称,“楚道南来”,实际上是胡安国的学脉。后世湖湘英杰,都是按照这个路数陶养自己并顺着这个路径成长起来的。

若要符合思想史的实际,对联应改为:“楚道南来,实出文定一脉;大江东去,仰赖湘水余波。”

这种说法,并非纯粹否定周敦颐与湖湘学派的关系。“并不是说周敦颐的思想在湖南没起到作用,而是起了重大作用。只不过,这种作用是通过湖湘学派的研究、宣传和转介,才在湖南地区实现的。”

康咏秋在《湘潭文化史话》中的记载,清晰地阐述了这一点。“宋明理学在北宋初年创立,开山鼻祖是湖南道州人周敦颐。他将宋代的理学思想引入湖南境地,湖南核心文化湖湘学派,于此时开始形成。”

当年,周敦颐的学生程颐、程颢少年时曾以周敦颐为师,理学经过程氏兄弟进一步发展后,又传回湖南。这个理学思想的传接者,便是程氏私塾弟子胡安国。南宋理学家、大学士胡安国父子为避战乱南下,到碧泉讲学,创办“碧泉书堂”,后改为“碧泉书院”。他们在这里著书立说,传道授业,培养出一批湖湘学派传人。

“从这个层面上说,周敦颐的思想确实影响了湖湘学者,构成了湖湘学派的重要思想来源。另外,周敦颐的历史地位,是由湖湘学派首先检验认证的。”王立新认为,周敦颐与湖湘学派的关系,需引起足够重视,客观冷静待之。


    关注 莲城隐晖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