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山八桥:与古桥的N次相遇古桥拾遗

 

隐水从隐山东麓的山谷间发源,蜿蜒向前,流进涓水,再汇入湘江。小桥流水人家。这些古桥,便依次在隐水之上排开。...

“青山隐隐水迢迢”。“天下隐山”,若不是与湖湘学相关联,隐山这座位于湘潭县排头乡的山脉,看起来低矮,并不那么起眼。

在它一侧有一条小溪,名为隐水。隐水从隐山东麓的山谷间发源,蜿蜒向前,流入涓水,再汇入湘江。


[隐山下。]
隐水为人们所熟知,源自横跨在隐水之上的八座小桥。小桥由花岗石建造,是单孔石拱桥。“每个桥相隔大约两华里,桥头都种有一株重阳木。”湘潭县排头乡谢赞坚1972年参加工作,一直负责排头乡的文联工作,曾多次陪同文史专家、媒体记者走在这些桥上。

 隐水之上   八座小桥依次排开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桥,依次在隐水之上排开。

  [隐水桥。]
第一座桥叫隐水桥。隐水建于明代,东西走向。据说唐朝的时候,名僧洞山良价与密师伯云游到这里,发现水上漂浮着菜叶,菜叶忽地又隐入水中。这才知道附近有人居住。后来,他们果然遇见一个“嬴形异貌”的僧人。桥以此为名。
  
[ 流叶桥。]
有意思的是,这片忽地隐入水中的菜叶,沿着隐水顺流而下,在一公里处,又浮出水面。这便有了第二座桥——流叶桥。这些桥畔都有大树,流水桥边的元帅树,讲述彭元帅给树放生的故事。如今存留的一树洞,显现最初斧头着力的痕迹,典型的“刀下留树”。

  [流叶桥边的元帅树,及阳光斑驳中的树洞。]

[石碑上,记载了树的故事。]
第三座桥是通箭桥。传说因隐水的流向,直接指向与龙王山对峙的虎形山。龙虎相斗,难成大器,当地人便在这里架一座石拱桥,取名“通箭桥”,寓意“射虎保龙”。

“云回公路修通后,通箭桥失去了交通价值,1958年拆除了。”谢赞坚说。通箭桥毁掉后,隐山八桥只剩下七桥。但人们习惯了,仍称为“隐山八桥”。

一座座桥往下游走,隐水河越来越宽,石拱桥的跨度也越来越大。依次走过狮龙桥、栗林桥、神仙桥、龙王桥。相传神仙桥在修建时,100人修桥,吃饭时只有99人。再开工清点人数,又是100人。人们便说,另一个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这个传说与湘乡市的万福桥的传说相当。可见人们借传说来给桥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

水是有灵性的,桥横跨水上,桥的附近,出了一些名人。在狮龙桥的东北方向,大约行半华里,掩映在成片荷花池中的周小舟故居坐落在此。“周小舟少年时 ,和他的私塾老师镜池先生,常到桥上观赏风光,吟诗作对。”

继续往前,龙王桥的附近,北侧便是著名的桂在堂。桂在堂是清代左宗棠的故居,小桥流水人家,在这里最为相宜。

[珂里桥。]
胡氏父子往返隐山与碧泉的必经之处桥中最有名的,是珂里桥。

走访中,我们发现珂里桥并不在隐水上,而是位于隐水东北乌石峰西麓南来的一条小河上,它与隐水在通箭桥所在的位置汇合。珂里桥建于唐代,桥两侧各有一棵重阳木,隔桥打对角,它们的虬枝,各自探向水中、对岸。据说沿着这八座桥,便能从隐山通往碧泉潭。而珂里桥,便是胡安国、胡宏父子最初从碧泉前往隐山的必经之地。

一些资料上记载为“珂理桥”,《天下隐山》的编著者之一雍家声认为, “珂理桥”的提法是错误的。他列举两条依据:一是从字面看,“珂理”不通。珂是指“饰马之玉,高官贵人所用。”珂里,源出“鸣珂里”,意指对别人家乡的敬称。而鸣珂里,源出《新唐书·张嘉贞传》,意指贵人车马喧闹之地。另一条依据,他从清代王闿运编的《衡山县志》中的《大学碑·珂里桥》中找到相关记载。“桥距隐山十里许,旧名青石。以胡文定公父子常游于此,故易名珂里。”

“以前桥两侧有石墩,供人们在桥上歇息、交谈,吟诗作赋。”“谈笑有鸿儒,往来成古今。”大树底下好乘凉,当年文人雅士在桥上走过,停留在此,畅谈天地。如今,只有这座桥静默于此,观览世事变迁,人情冷暖,留下悠长的人文故事。

  [越往下游,水面越来越宽。桥孔跨度也越大。]
从隐水上最后一座桥——龙王桥再往前,便通往碧泉书院的方向。如今碧泉书院已被毁,遗址位于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与潭水清澈的碧泉潭相隔不到100米。

隐山八桥,就这样串起隐山与碧泉书院。胡安国在碧泉书院办学堂、讲学、著《春秋》,闲时到隐山与高僧交谈,宋绍兴八年(1138),最终归葬于隐山。胡安国在湘潭的行走轨迹,便在隐山八桥间,显现出来。


    关注 莲城隐晖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