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寻湖湘源(四):湖湘学派为何形成后又陷入沉寂?为稻黍谋

 

以湖湘学派为核心的湖湘文化在南宋形成后,为何会突然陷入沉寂呢?...



经由弟子张栻等将学术精髓带至长沙,岳麓书院成为胡安国、胡宏父子所创办的碧泉书院的延续与发展。8月18日,天气炎热,位于岳麓山下的长沙岳麓书院,挤满了前来参观的人。他们中以高中生居多——在走进大学之前,他们试图从这座千年学府,感知湖湘文化的厚重。

然而,顺着历史的脉络,我们会发现,元明两朝,湖湘文化相对沉寂。“但这并不表明湖湘学派的精神已经消失。它像种子一样,扎根在湖湘沃土之下,遇见合适的时机,便会像雨后春笋般,迅速再生出来,长成茁壮之势。”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新说。

他认为,湖湘学派的先贤们永远地去了,但是薪尽火传,湖湘学派的精神依然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近世以来湖湘人才都是湖湘学派不死的精神火炬的接力者,他们都是湖湘学派精神的正宗传人。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以湖湘学派为核心的湖湘文化会形成,在南宋之后会突然陷入沉寂,直到近代才涌现出无数以“经世致用”为追求的优秀人才呢?

中原文化南移,促成湖湘文化的形成

我们不妨首先将视角放在南宋之前的湖南地区,分析湖湘学派产生的时代与地域背景。湘潭地方文史专家何歌劲认为,中原文化南移,是湖湘文化尤其是湖湘学派兴起的重要原因。

“中国的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原地带。到了南宋,金人入侵,南迁至临安(杭州),中国的文化重心南移。”

相对于古代中原而言,湘潭的开发较晚。最早的时候,舜帝南巡,我们这里属于三苗地带,少数民族聚集,汉民族发展比较晚一点。到了汉朝,被纳入到中原文化中,与本地文化的一种融合,也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

对湖湘文化颇有研究的中南大学教授孟泽称,“宋朝之前的湖南文化,为屈原贾谊的传统,只能说是一种隐性的文化基因。”宋之前,汉唐之间,大量文人流落或贬谪到湖南,可以说,他们“发现”了湖南这片水土。

如杜甫在诗中所言:“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在他看来,湖南就是一片蛮荒之地,他们诗性地对湖南这片土地有所感应。站在湖南就有一种喟叹时间、空间的幽思。

“这时候的湖南,对文人而言,是一种审美、美学的国度,并没有理性的思考,只是诗性的范围,因为当时也没有具体的文明让他们去应对。”孟泽认为,从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包括杜甫,都是虚的符号,他们不是湖南人,也没有在湖南有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建构,只是把某个基因,带入到湖南这个水土来,让异地的血液流到这个地方。

南宋以后,湖湘学派出现,胡安国、胡宏等人成为一种显性的文化基因存在,并得以传承下来。

“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思潮,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以及儒学地域化的出现,中国文化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化,这是湖湘文化形成的历史条件。”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教授分析。


湖湘学派的涌现,成为特殊的文化基因

湖湘学派的诞生,成为文化的一个重要分界点。何歌劲认为,以胡安国、胡宏父子为代表的湖湘学,属于一个戛然断掉却相对稳定的文学与哲学系统。

“胡安国、胡宏是福建武夷山人,按照以前讲究籍贯的说法,胡安国还不能算是湘潭人。但按照今天的观点,他们后来移居到这里,就算是湘潭人了。“从这时候开始,一种有影响力的本土文化,便开始诞生了,而且生生不息。

胡安国、胡宏父子在碧泉书院结庐讲学,也产生了思想文化上的哲学著作《知言》,这是湘潭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整本著作。何歌劲认为,哲学对社会的思考,层次更高。它并不是解决学术上的某一个具体问题,而是解决根本问题。其他文学艺术,可以由此派生。因此哲学思想更能长期存在。

“湖湘学派的诞生,是成为开哲学学派的重要标志。这样的文化,不容易断掉。奠基式的著作,也不会因为历史的改变而改变。”何歌劲认为,湖湘学派的这种潜在影响力,尽管有沉寂,但从未消散。

“最近几年,我们探索湖湘文化之前,觉得他们的影响都不大。但是在古代,古人都知道他们,以他们为荣。如郭金台、陈鹏年,他们都尊崇这些文化类的代表人物。”何歌劲曾主编了《湘潭历代文赋选》,他留意到,湘潭历代在文章、诗赋方面有成就、有作为的人,大都受到胡安国、胡宏的影响。在追溯历史事实时,他们也大都会提到胡安国、胡宏父子。

从哲学的延伸向度与时代背景出发,孟泽认为,尽管胡安国、胡宏不是湖南人,是从外地过来的。但南宋这种特殊的国家形势,从某种程度上说,胡安国、胡宏、张栻的精神,就是一种国家将亡时拯救天下,滋养生灵的热情与抱负。

“湖湘学派的精神,可以说是特殊语境中产生的崇高的主体精神,它成就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基因。从产生的第一天开始,它就面临一种国将不国的处境,一种困境中的挣扎。这种困境中成长出来的精神,与我们中国的语境非常相似。”

孟泽认为,湖湘文化从湖湘学派一直到近代,从辛亥革命到共和国的建立,湖南人秉承的这种湖湘文化,都是一种特殊语境下的主体精神,它不是在一个和平的时代里诞生出来,所以显得特别激昂、有血性。

“这都与它所在的这个时代、时代基因有关系。因为它本身就是从这样一个特殊时代里的特殊反应。所以,在没有遇见那个特殊时代时,它没有呈现。”孟泽称。


一时间后继无人,湖湘学派在历史上消失

不可否认,从南宋到近代,湖湘文化的确有一段沉潜期。孟泽认为,人的死亡,是湖湘人才断层的直接原因。

湖湘学派可以说启蒙了湖南人的精神建构,每个人都有着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宋末,元兵南下,在岳麓书院湖湘学派引导下的学子,作为湖湘学派的中坚力量,被湖湘学派熏陶,有着守卫家园的意识,就拼死抵抗,结果死伤无数,基本上被灭光了。

王立新教授在《从胡文定到王船山——理学在湖南地区的奠定与开展》一书中表述,湖湘学派第五代学术领袖胡大时去世后,“岳麓书院、碧泉书院和衡山文定书堂,虽然均已没有杰出的学术主持,但诸生向学之风已经形成,他们坚持身心修养,并将这种修养与捍卫国家主权和保卫汉民族文化尊严联系起来。”

他们在南宋面临被元军覆灭的危险情势下,纷纷投笔从戎。“仅岳麓诸生在长沙保卫战中,‘十亡其九’,而衡山、湘潭等地的湖湘弟子也纷纷愤然而起。只有极少数湖湘学者从此隐居不出,私下传递湖湘学派的思想和学术,湖湘学派的信念之火从此深埋在三湘四水间。南宋时期的湖湘学派就这样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王立新写道。

就这样,战争的原因,直接导致了湖湘学派人才的断掉,后继没有学生,成为了一曲热血士子的悲歌。



湖南地区古代文献记载少,亦是原因之一

湖南地区古代的文献资料特别少,这种以文化的方式存留下来,不是很多。

“湘潭的地方志修得很晚,自明成化年间才编纂了第一部。三国时期,出了个蒋琬。对他的话有些记载,但没有一本专门的著作。

“从某种程度上说,地方名人通过地方典籍才能存在。可能他们生前非常辉煌,但因什么都没留下,就等于归了零。”何歌劲举例说,湘潭县杨嘉桥镇人谭半农,晚清诗人,去世后百余年无人所知。事实上,他的诗歌著作在民国期间,子孙就刻印了。但流传不广,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个人。他的作品被重印并推广后,何歌劲不禁说了这样一句话:“湘潭多了一位诗人。”

“没有文字的东西留下来,就不知道这个人。我们湘潭在唐宋以前,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就如“潘纬十年吟《古鉴》,何涓一夜赋《潇湘》”中,潘纬与何涓,只留下两个人的名字,没有更多详细记载。

由此可以说,尽管在宋代,湘潭出了很多名人,但成本的著作,是从胡安国、胡宏的哲学著作开始的。

“哲学是一切文化的大的基础,文艺、杂记,都是从哲学出发,衍生出来的。”何歌劲称,“之前也许有,但肯定没有出现过像他们这样有思想性,有成本著作的人物,湘潭开始有成本的著作留下来,就是从胡宏的《知言》开始。”


    关注 莲城隐晖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