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寻湖湘源(二) 隐山还是衡山?

 

自2000年王立新、康咏秋等40多名国内外学者联名签字认定隐山为“湖湘学”发源地以来,隐山受到国内外关注...



自2000年王立新、康咏秋等40多名国内外学者联名签字认定隐山为“湖湘学”发源地以来,隐山受到国内外关注。但此后,衡阳市认为“湖湘学”发源于衡山,“湖湘学”的源头究竟是隐山还是衡山?两地争论不断。

为探究“湖湘学”的源头在哪?我们试图还原胡安国在包括湘潭碧泉、隐山以及衡山的湖南地区的活动轨迹,通过实地寻访这种方式,探寻历史真相。

胡安国为何来到碧泉?

8月3日,湘潭县排头乡黄荆坪,胡文定公墓前蝉噪不断,墓地前留有胡氏后人前来祭祀的痕迹。慎终追远,站在胡文定公墓前,在幽微可见的历史典籍中,找寻胡安国与湘潭的关联,人们不禁要问:当年,胡安国、胡宏父子为何不远千里,来到湘潭碧泉呢?

让时间回溯到南宋。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宋朝的京都河南汴梁,宋朝皇帝徽宗、钦宗当了俘虏。宋高宗赵构逃过长江,在杭州建立朝廷,改元建炎。

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金兵南侵,北方土地惨遭蹂躏,南宋偏都杭州,使东南一带也常为敌军惊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原、江浙闽学者纷纷避乱湖南等内陆省份,特别是那些坚守儒学国家民族观念的程门弟子,往往率先南迁。”研究湖湘学探源的原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康咏秋在《湘潭文化史话》中这样论述。



舍溪家藏《方册》中的胡文定公丝帛彩色画像,是其家族流传的珍品。(2013年6月何歌劲 摄)

有专家认为,胡安国、胡宏父子最初来到碧泉,是1131年(宋高宗绍兴元年),但湘潭地方史研究专家何歌劲考证,胡安国来到碧泉是在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比通常说法提前了2年。

这一年,原本一直住在湖北荆门的胡安国,被皇帝召到行在去。行在是流动的、暂时驻扎的皇帝住所,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京城。

“当时高宗皇帝在南京,等胡安国赶到南京,高宗又去了苏州了。这时胡安国发了病,再前行追踪已十分困难,于是便给皇帝发了个奏章,告知自己有病在身,不能前往。他没见到皇上,只好返回荆门去。”

胡安国已经在湖北住了多年,早已添置了不少家业,更有不少典籍。这时兵荒马乱,当地一些劫掠者到处烧杀掠夺,把他的房屋、家产与书籍、著作统统烧毁,留家的人员也逃散了。

在洞庭之北接到了家中的信息,荆门是回不去了。正当他流离失所时,他的两个学生杨训和黎明说:“老师,您到我们家那儿去吧。”杨训和黎明便是湘潭射埠一带的人。于是,胡安国父子便过洞庭,在冬天来到了碧泉。后来他的妻室子女也都来到了这里。这段历史,在胡安国儿子胡寅所撰写的《先公行状》中,有详细记载。

可以说,赵宋王朝面临辽金外敌的侵略,国家遭遇到非同寻常的兵荒马乱,避乱便是胡氏父子来到碧泉的时代原因。又因为胡安国在湖北时身边有着湘潭籍弟子黎明与杨训,他们热情相邀,这就构成了千古一时的人脉机缘。碧泉与胡安国父子之间,便这样开始了神奇的结缘。

“胡安国父子第一次来碧泉,只能算是小憩。”何歌劲说,胡安国一家在这里只住了一年半。次年冬十月,胡安国的夫人在这里去世。第三年(绍兴元年1131)春,地方军事势力马友、孔彦舟交战于衡州与潭州之间,碧泉也呆不下去了,一家人便往邵阳逃去,后来又因兵乱的发展,先后逃往东安与广西全州、灌江等地,并在广西度过了一个冬天。

关于这一段历史,前两年在东安的一座石山上发现的一处摩崖石刻,给了第一手的原始文字证据。

“武夷胡寅宁宏侍家府,洎邵之舂陵,过此,门人江陵吴郛、湘潭黎明从。绍兴元年十二月初六日。”从石刻可以看出,武夷山人胡寅、胡宁、胡宏侍从父亲胡安国,从邵阳往宁远,途经东安,其学生荆门的吴郛、湘潭的黎明等人随从。时间是在宋绍兴元年十二月初六日,即1131年12月27日。



东安石山上珍贵的石刻拓片。(何歌劲 摄)

当看到这块珍贵的石刻拓片的照片时,胡寅那笔厚重的楷书呈现在眼前,清晰的历史跨过千年光阴扑面而来,潜心探寻胡氏父子生活轨迹的何歌劲,大喜过望,十分激动。“胡寅的文字记载,类似于今天‘到此一游’,但并不是今人没有文化的涂鸦,而是当时高级文化学者的雅尚。”

在广西过完年,到了绍兴二年(1132)春,当时的皇帝宋高宗赵构已经到达了临安,又召胡安国去朝廷。胡安国先寄上时政论奏章二十一道,随后赶往临安,复任给事中。不久高宗又命其兼侍读,专讲《春秋》。

因官场派系矛盾复杂,胡安国在临安有点站不住脚,最终于八月落职,于是下决心回家。十一月再次抵湘潭,建起了“碧泉书堂”。

八年间 往返于碧泉与衡山

胡安国最初来到碧泉的状貌,在他的《移居碧泉》一诗中有所记载:“买山固是为深幽,况有名泉冽可求。……十里乡邻渐相识,醉歌田舍即丹邱。”移居碧泉的八年,胡安国在这里结交了以碧泉为中心的“十里乡邻”,吸引了外地大量湖湘学子前来求学。

与上一次来碧泉租房居住不同,这次来到碧泉,胡安国开始建筑书堂,添置家业,其最大的任务是注《春秋》,由此,他真正定居了湘潭。

因长子居住在衡山,胡安国父子还不时往返于碧泉、衡山之间。关于他往返的经历,在胡氏的族谱中就有记载,湘潭县回龙桥(湘潭县四中)是他们中途休息之所,这里后来建起了胡氏的分支祠堂。



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碧泉书院遗址上,已经建有3栋民房。(方阳 摄)

绍兴三年(1133)正月,他赴南岳衡山;秋七月,合家长幼又会集于南岳。但他与次子胡宁、三子胡宏大部分时间还是居住在碧泉。绍兴五年(1135)二月,诏复其徽猷阁待制之职,并任命其任永州知州。胡安国以有病在身而辞任命,获得批准。随即给他“差提举江州太平观”,也就是一个挂个名、居家遥领官衔、不要上班、只拿俸禄的闲官。而交给他的实际任务就是纂修《春秋传》,也就是为孔夫子的经书《春秋》作注解。

8月5日下午,我们顺着当年胡安国父子的行走轨迹,赶往衡山脚下的岳云中学,那里留有文定书院遗址。从校门径直进来,一栋教学楼正在重新整修,一片繁忙景象。相比之下,一栋名为春秋楼的三层楼房,大门紧闭,十分幽静。这里便是衡阳的文定书院遗址。



衡山脚下,岳云中学内的春秋楼。这里是文定书院遗址。

立于草坪中的一块介绍牌,记载有关于文定书院遗址的基本情况。

“文定书院,初名碧泉书堂,为南宋著名理学家胡安国(死后谥号文定)于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所建,在此研习《春秋》,著《春秋传》。季子胡宏在书堂后建楼藏书,取名‘春秋楼’,为纪念父亲,将书堂改名为‘文定书院’。”

书院自南宋建立后,经元明清,历经7次修复。民国期间,改为胡氏文定小学,抗战时期停办。1946年,岳云中学定址南岳后,将旧房作为教工宿舍。1966年,旧房拆除,新建“科技楼”。2002年,这栋科技楼得以整修,改名为“春秋楼”。

  岳云中学老照片。张作奇翻拍。
在岳云中学,除了这栋由文定书院改成的春秋楼,还有一栋建于1953年9月的文定楼,经过原址修葺,如今是岳云中学的行政办公楼,前有一片荷塘。

对以上阐释,何歌劲表示了异议,他认为这是将胡安国在南岳的读书楼误作了碧泉书院。

绍兴六年(1136)正月胡安国“得末疾”,出现了手脚中风的征候。绍兴七年(1137)三月,完成了这部《春秋传》。他自认为那些深刻的议论多是依存程颢程颐的理论,是集其三十年的治学收获而成。书完成了,中风病症状也消除了,于是他再次来到南岳紫云峰下,本意在这里终老。除了衡山秀美的风景,何歌劲认为,胡安国考虑到衡山终老,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即他特别喜欢他的长儿媳——胡寅的妻子张季兰。张是湖北荆门人,出生于名门世家,很有文化教养,常与胡安国漫谈 ,很招人喜欢。

但可惜的是,这个长儿媳,不意于这一年的九月初四日突然去世,年仅29岁。哀恸之余,胡安国复返碧泉。

绍兴八年(1138)正月,高宗皇帝阅读到了胡安国派人呈送上来的《春秋传》,赞不绝口,称“深得圣人之旨”。二月,即下诏胡安国充宝文阁直学士,赐以银、帛。胡安国以衰疾之身,乞请退休。四月十三日殁于碧泉书堂。五月,遗表上闻,高宗诏赠其四官,给以治丧银绢,加谥号“文定”。几个月后,又诏拨赐银三百两、帛三百匹,令湖南监司主持葬事,赐田十顷以供其后人生活。九月初一日葬于湘潭隐山。

厘清衡阳与湘潭的论辩分歧

在衡阳市博物馆,一楼的湖湘文化馆展厅内,有关于湖湘学派创立的图文记载,其中不乏“胡氏父子在南岳著书立说,创立湖湘学派”的说法 。关于湖湘学派的源头,在湘潭与衡阳之间,存在争论。我们试图陈述双方观点,逐一分析。

论点一:在衡山著《春秋》?

衡阳方认为,当年胡安国在紫云峰下建碧泉书堂,著书讲学,后人后来改为文定书院,胡安国的《春秋传》,也写于春秋楼;胡安国之子胡寅有文字记录。此外,《衡山县志》有相关记述。因此认定,“湖湘学”发源于衡山。

衡阳市南岳区政协副主席、文史专家旷顺年称,在衡山,关于胡安国当年著书,有“五年不下春秋楼”的说法。

湘潭的史学研究界认为,当时的春秋楼只是胡安国读书、著书的一个场所。“目前并没有资料说明,胡安国在衡山收过徒弟,进行过讲学。但他在那里休憩、读书,是肯定的。而春秋楼的名字也是后人为纪念先人胡安国而命名。”何歌劲认为,“衡山的建筑,准确地说是胡安国的书房,而非教授学生的书院。但在碧泉著书、讲学、授徒,这是有明确记载的。”

论点二:衡山之下有碧泉?

由于今人有人将碧泉书院解释为开办在衡山之上,故一些个人,乃至媒体由此误认为衡山上另有一眼碧泉。

其实,这是今人不理会古人的行文习惯。古人对于学者讲学之区,常常以名山大川这样的地理概念来进行表达,不太在意于当时的行政区划。衡山是湖南境内乃至于长江以南一座重要的文化山脉,于是在其方圆百里之内都会轻松地表述为衡山之下,而湘潭县的碧泉,这里正可遥望到衡山的峰顶,会很自然地出现这种表达。何歌劲说:“当年胡宏写《有本亭记》,记载为‘衡山之下’。近代人齐白石住在湘潭白石铺,画画题字,也写‘衡山之下’。可见这里的衡山,是一个大范畴。地理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概念。”

何歌劲还举例说,当年朱熹、张栻一同去游南岳,写了《南岳唱酬集》,共有三百多首诗。其写诗的起始点即在湘潭射埠(当时叫石滩),这正是碧泉附近的地界,也是大南岳的范畴。垂直的南岳峰下无碧泉。碧泉只有一个,它在湘潭县境内。

(湘潭文史专家何歌劲对此文亦有重要贡献)


    关注 莲城隐晖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