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寻湖湘源(六)隐山保护与开发,向何处去?

 

9月7日,白露。湘潭县排头乡,住在隐山脚下的中年女人周春桃,提着一些蔬果从黄荆坪走来。从黄荆坪到那水...



[隐山航拍图。方阳 摄]
9月7日,白露。湘潭县排头乡,住在隐山脚下的中年女人周春桃,提着一些蔬果从黄荆坪走来。从黄荆坪到那水质极佳的隐山水库,需要经过连绵的荷花田。如今,荷花早已不再盛开。

自7月湘潭发布《湘潭市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来,隐山作为“三山两水一湾”(韶山、昭山、隐山;水府旅游区、湘江旅游带;窑湾文化旅游街区)中的其中一山,备受市民关注。在荷花盛开的夏日,这儿迎来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市民。

隐山,湖湘学派的源头。为感受湖湘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湖湘学派,市民来到这里。在连续五期的历史钩沉中回到当下,人们该如何直面全域旅游视角下的隐山保护与开发呢?

[隐山脚下,胡文定公墓]
[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清澈见底的碧泉潭]
[碧泉潭一百米远处,碧泉书院遗址所在地。]
保护与开发尚处于初始状态“这里没什么看的。”初到隐山的人,表示很失望。他们寻着文物古迹而去,见着的,只是一处胡文定公墓,以及新修的文化广场上立着的“天下隐山”大石头。除此之外,龙王禅寺、濂溪祠、三贤祠等古建筑的遗址上已经盖有民房。他们无法从中感受到深厚的湖湘文化。

几里路外的湘潭县锦石乡碧泉村,胡氏父子讲学的碧泉书院遗址,就在碧泉潭附近。碧泉潭的水清澈见底,水质极佳,如今已成为某同名自来水厂的水源。从潭内往外流的水,经过水渠,最初被当地人嬉戏游泳,再往前,便成为养娃娃鱼、种特色水稻的重要水源。

在碧泉村,感受到的湖湘学派相关文化,多少会更显然一些。在这里,除了被碧泉潭的水质惊到,碧泉潭上的有本亭内,刻有《碧泉书院记》与《有本亭记》。离碧泉潭约100米处,一块标示牌显示:碧泉书院遗址,标示牌上载有胡安国父子在此从事学术活动的文字介绍。遗址上,已经盖有三栋民房。

但只有非初次来隐山与碧泉的人,才会发现当中的变化。

在隐山,从黄荆坪到周小舟故居,有绵延成片的湘莲基地。盛夏时分,莲花开放,微风轻送,莲香浮动。

连理银杏与垂丝香柏前,加砌了大理石围栏,不远处可看见“天下隐山”的文化石碑。胡安国父子墓与早几年相比,已经进行了修缮,通往墓地的路修筑了台阶。隐山细微处的变化,人们感念在心。

 

隐山是否具备旅游开发的潜质?

2000年,王立新、康咏秋等40多名国内外学者联名签字认定隐山为“湖湘学”发源地。自此之后,隐山的保护与开发,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今,全域旅游的“三山两水一湾”,将隐山纳入进来,无疑为隐山的发展带来发展新契机。

那么,隐山是否具备旅游开发的可能性呢?

从文化层面而言,隐山的标签,是湖湘学的源头。南宋绍兴年间,福建武夷山人胡安国、胡宏父子从湖北荆门来到湘潭碧泉,开设学堂讲学,并前往隐山与高僧吟诗交谈,最终葬于“天下隐山”。胡安国父子创办的湖湘学派,成为湖湘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可以说,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是隐山的核心所在。目前所存在的胡文定公墓、龙王禅寺、濂溪祠、三贤祠等,虽然只存留一部分或仅存遗址,但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十分浓厚。

从隐山去往碧泉,一路上经过隐山八桥,在龙王桥附近,近代爱国名将左宗棠的故居——桂在堂便坐落在那儿。桂在堂是左宗棠少时入赘周家的地方,他在这儿度过了13年。桂在堂也是周氏女诗人群体产生的地方。这样的文化资源,不容忽视。

离隐山不远处的周小舟故居,201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处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隐山上的龙王洞神秘莫测,山下的‘四池八桥八景’,独具特色,碧泉潭的水清澈独特,这些都是独特的资源。”市政协文卫法制群团委员会谢咸禹说。


[隐山脚下的荷花]
隐山如何保护与开发?

全域旅游范畴下的隐山保护与开发,将向何处去呢?专家认为,隐山保护与开发,应从思想学术与保护建设两个维度展开。

——确立湘潭作为湖湘学源头的思想地位

过去20年,隐山的标签,是湖湘学的源头。湖湘学派在胡氏父子及其学生的努力下,得以形成与发展,并成为湖湘文化的核心部分。然而,在研究过程中,这些历史钩沉,仍存在不少争议之处。

此外,我们在采访中发现,目前文化界对隐山保护的认识,逐渐深入,但文化界之外的人士,对隐山的存在并不了解,存在一定的误区。从思想上确立湘潭作为湖湘学源头的地位,十分必要。

“深化对隐山作为湖湘学派源头的学术研究,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同时,加大对隐山的宣传力度,扩大隐山作为湖湘学派源头的影响力,满足湖南人寻找文化之根的需求,尤为必要。”湘潭地方史研究专家何歌劲认为,保护湖湘学资源,弘扬湖湘学派精神,对于湘潭建设文化名城,在文化强省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有着特殊的意义。

谈及人们普遍模糊不清的“隐山”还是“碧泉”这一问题,他认为,因为碧泉是胡安国父子真正从事学术活动的场所,因此,对外宣传的名称可以统一为“湘潭隐山湖湘学源头”,但在具体内容的表述中要使用“碧泉、隐山”文字,从而在学术与思想层面上,整合碧泉与隐山资源。

令人期待的是,在市社科联、湘潭大学哲学系、湘潭大学社科联的推动下,今年12月中旬将在湘潭举行“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

“届时,通过专家的实地文化考察与学术探讨,湖湘学派著作研究、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研究、湖湘学派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等问题,将展开思想交锋,很多学术问题可能会得到解决。”何歌劲一直以来在推动“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的全国学术研讨会,试图从学术层面,厘清湖湘学派与湖湘文化研究中的种种关系。

他认为,加强对湖湘学派的研究,加快整理有关历史文献,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是隐山保护与开发中的重要一环。
 

[碧泉书院效果图。 张作奇 制作]
——整体规划湖湘学源头保护工作

市政协的相关提案指出,要整合碧泉、隐山资源,由市委、市政府组织湖湘学源头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湖湘学源头保护与开发工作。同时明确市、县、乡各级和发改、旅游、文化、交通、宣传等部门的责任,推动隐山的保护开发进入省级层面,成为全省的一项重点工程。

何歌劲也提出,统筹整合隐山(排头乡)、碧泉(锦石乡)的湖湘学源头资源,编制总体规划,制定发展战略,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尽快整顿碧泉环境,恢复碧泉书院及相关景点,立项建设湖湘学源头博物馆;修建碧泉直达隐山的旅游公路,加强两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难以分割。”市旅游外事侨务港澳局副局长尚军辉认为,文化产业应与文化事业的修缮、恢复、重建,连在一起。“千年文脉的传承与积淀,可以借恢复或修缮遗迹遗址,在这里把根留住,让人们睹物思人,守住这片文化家园。”

可以说,隐山的文化遗迹,如碧泉书院、胡安国墓、三贤祠、濂溪祠等是湖湘文化发源地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要加大保护、修缮、恢复的力度,做好基础性工作,与“湖湘学”发源地研究的“软件”建设相匹配。要以恢复发展隐山——湖湘学派发源地相关景观景点为重点,以隐山佛教文化、碧泉书院文化为两翼,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湖湘学派发源地”“中国湘莲之乡”、彭德怀故居等优势,深度挖掘湖湘文化、隐山佛教文化、湘莲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强力打造“一寺”“一墓”“四池”“八景”“八桥”等隐山核心景区,实现隐山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跨越发展。
 

[隐山下的荷田。]
——乡村旅游为主的隐山保护与开发

“文化需要交流。”谢咸禹认为,人们外出旅游,是对差异性情感的弥补,不少人来到隐山寻找湖湘学派的根,是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态。从旅游的角度而言,主要是吃住行游购娱,从目前看,隐山的自然资源丰富,但吃住行游购娱设施相对薄弱。

“按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分配,首先要做好文化景点的修复整理。其次,要开发利用好自然资源,建设一些体验项目,如登山、垂钓、采摘等文体娱乐比赛项目;规划布局好农业业态,如,春天的油菜花,夏日的荷花,秋天的瓜果,冬季的蔬菜等,让游客的寻根之旅在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感受到隐山四时景色的不同。”谢咸禹说。

前段时间一直在外考察全域旅游的何歌劲认为,乡村旅游,应当是隐山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方向。他说,应当修建一条8-10公里的高等级公路,直接贯通隐山与碧泉,实现排头乡与锦石乡的资源整合,完成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开发。

如湘潭县锦石乡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湘潭市实现全域旅游的契机,科学编制碧泉潭流域保护和开发规划,完善碧泉潭流域基础设施,积极争取项目资源,重建碧泉书院,充分挖掘和保护碧泉文化底蕴,打造集文化交流,人文旅游,特色农业,美丽乡村于一体的碧泉潭发展新模式。湘潭县排头乡方面,可以在合适的时机,把原黄荆坪政府所在地改造成隐山小镇,成为接待中心,满足游客吃、住、购的需要,把隐山建设成为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示范点。

届时,隐山新貌,让人拭目以待。


    关注 莲城隐晖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