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冬至改长天:过冬

 

冬至又称“长至节”、“亚岁节”。在我们平原小城,就叫“过冬”。母亲常念起一个同族的三爷爷移居外地,去看望时恰逢冬至,“孙女儿,今日过冬,吃饺子!”把来自故乡的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延请入席,郑重“过冬”...

冬至改长天:过冬
 
文∣凌波
关于“冬至改长天”是祖辈常说的一句俗语。外祖母在这天把一根针别在窗棂上,测看日影移动到第几根窗棂估量时辰与节气。古时候没有钟表,老百姓世世代代传下来这样测量时光寒来暑往的方式。今天看来似乎充满拙朴诗意,针上还总拖着一根线,仿佛光阴的尾巴。其实是没办法的事。

冬至代表日头照耀的时间最短、而黑夜最长,达到极致。“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从这天开始,白天渐长。从昼夜极来看,冬至代表着一年新一轮的开始。支“子”冠于冬至,为十二地支之首,因此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又被称为“建子”之日。古时候这天“天子亲登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曰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三干年前春秋时代,周公用土圭法(平地上竖一根杆)观测太阳,测得夜长昼短的一个界定性日子,定为“冬至”,它是所有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同时交九开始,老人们说“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开始,天气进入最寒冷时候,呵气成霜,滴水成冰。

在二十四节气中,没有任何一个节气比过冬至更隆重。古《晋书》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民间亦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亲友间“拜冬”像拜年一样,互贺吉祥。

冬至又称“长至节”、“亚岁节”。在我们平原小城,就叫“过冬”。母亲常念起一个同族的三爷爷移居外地,去看望时恰逢冬至,“孙女儿,今日过冬,吃饺子!”把来自故乡的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延请入席,郑重“过冬”。

“冬至饺子夏至面”是故乡雷打不动的习俗。主妇们头着好几天就开始准备,家里的气氛有些抑制不住的小兴奋,快过冬至啦!这天凡能赶回家的游子都尽量赶回家,就为了吃那一顿母亲包的饺子!

一家人围坐桌前,和面先醒着,然后剁菜、切肉,拌馅。擀皮儿,包饺子。忙活着,说说家常,其乐融融。锅里水烧开了,滚滚烫,热气缭绕。像热气腾腾的岁月!

小孩儿负责把饺子摆到只有我们高粱之乡才有的、特制的高粱杆儿的圆盖垫儿上。沿着盖垫儿的圆一圈圈的向里圈去,一会儿便摆满了,此为“圆满”;也可以顺着梃杆儿摆成一排排,像水兵,像等待启航的小白船,此种摆法叫“顺遂”。圆满顺遂是每个家庭的祝福和期冀。

“冬至节日吃顿饺,耳朵手脚冻不了!”看锅、调汤,幸福的滋味在饺子的热气中流淌,温馨的感觉在欢声笑语间弥漫,刚出锅的饺子好像过日子的心劲儿蓬蓬勃勃!

童年的时候,临近冬节的那几天,姥爷戴着老花镜,翻看着一本老黄历就开始唠叨:“夏至日渐短,冬至复又长。春秋寒暑皆有序,全载历书上。”在农村有“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的乡俗。穷苦的日子就一定得愁眉苦脸吗?乡亲们可不,他们都有忽视命运流离、格外厚实的生命态度。

“守冬爷长寿,守岁娘长命”。他们默念着祖辈们流传下来的谚语,拨亮油灯,像敬畏神灵一样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节令!

太阳早早关闭的冬至,下班的工人流成一条河流,电动车和汽车的车灯像极了点点渔火。各个学校门口接孩子的年轻父母,他们的衣襟上仿佛都绣着灯笼草,要不然涌出校门的孩子如何在已经黑尽的夜空下一下子就能找到各自的爸爸妈妈。

“冬至到,吃水饺。”回家吃爷爷奶奶包的饺子喽!小孩子们都有自动过滤不愉快的本事,因为顽皮挨批了或者和同学刚刚拌了嘴,都被节日的气氛冲淡的无影无踪。冬至是一个充满了温情和家庭欢乐的节气,它以独特的乡音、郑重的形式释放出浓郁的过冬韵味!

“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是指日头顺着节气的指令每天长一点点。也是指做活的妇女们在太阳光线下可以多缝一线。

杜甫有著名的《冬至》诗说:“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大约也是应对这句民间谚语的。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冬至三候称:“蚯蚓结,麋鹿解,水泉动。”虽然冬至后是数九的最寒冷的日子,可是水泉已开始暗暗复苏,“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春天的脚步已经不远了!所有一切都将开始一个新的轮回。千年的习俗在农历深处闪烁着素朴醇厚光芒,弥散着历久弥新的悠远清香!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 )
 如果 喜欢,请点击"馨风衣坊"加关注。


    关注 馨风衣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