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有一个开满杏花的地方叫油坊

 

欢迎关注《蓝田文艺》投稿邮箱lantianwenyi@qq.com...





油  坊  街
文 |  薛旭日
                        
 
很早就听说过油坊街,直到后来才知道油坊街其实就是隔壁的华胥镇。

作为一个外乡人,写华胥是需要很大勇气和自信的,这里厚重的文化底蕴和这里生活着的文化大家们让人心存敬畏,更不要说大放厥词了。直到我成了华胥的女婿我才敢大言不惭的写一写我熟悉和不熟悉的油坊街。



从参加工作开始就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娶了华胥的媳妇,再后来工作需要在华胥驻村,一年不知道要跑多少趟,渐渐的熟知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沟一梁。
大学毕业的第一站就在华胥镇上的移动服务点,在这里有几个月的短暂停留。工作要求走访集镇上所有的商户,了解他们的通讯需求,并推荐宣传业务,所以对镇上的大小店铺还是略有了解。


华胥镇是蓝田的西大门,距离灞桥的田王较近,所以华胥的人熟知田王的程度高于蓝田县城,看病就医、吃饭买东西基本都在田王,没有太多的原因就是图方便,这是众多接壤乡镇相似的特点。厚镇人爱去渭南,史家寨人习惯去长安,蓝桥人么事就去了商洛。以至于有渭南人去乡政府办事跑到了厚镇,灞源的人一不留神就到了洛南。一脚踏两县,鸡鸣闻三省的地方多了去了。

言归正传,来说说油坊街,一个曾经压油的地标性地方被称作油坊,久而久之流传下来。那就先从这里的美食说起,民以食为天,填饱肚子才有力气干活。

说到油坊街的吃食,绝对离不开的三家名店:姚家猪蹄、卫军包子、还有夜市上的那家没有名字却有名头的烤肉烩麻食。

猪蹄要比其他两家规模大一点,但这都不会影响他们的口碑和生意。早上从热气腾腾的卫军包子开始,中午在对面的猪蹄小酌一杯,晚上再折返到对面的烤肉摊子,来一碗热乎的烩麻食,这就是一天的慢城生活。


油坊街道上餐馆饭店的数量比其他街道要多许多,厨师之乡从来不是浪得虚名。很多像我一样的众多吃货,从县城或者其他更远的地方专程赶来亦或故意顺路经过,除了吃还有来理发的 。

老鹿的理发店在镇政府的西邻,大多数人还是习惯把乡镇政府叫公社。老鹿的理发店在这里开了三十多年了,如今到了退居二线的年龄了,儿子传承了这无本买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伙子的手艺没的说,生意人与生俱来的热情好客,招呼着每一个进店来的顾客。

在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来理发的,都得低下高贵的头颅,让首长接受检阅。在这里有年轻时髦的青年人,还有衣着朴素的农家人,更有开着豪车的暴发户,进门依次坐在老式的连椅上,等待着理发。一年四季,这里从来都是人头攒动,你来我往,唯一不变的是保持多年的亲民价格。


油坊街的春天更显热闹先是农历二月二的祭祀伏羲女娲的母亲华胥氏,这也正是华胥得名的出处。

接踵而来的是赏杏花的大部队,携家带口,“长枪短炮”,当地更是与时俱进,因势利导,搞起来乡村旅游。不知道谁最先把这里命名为“杏花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个叫杏花的姑娘。



杏花肤白貌美,天生丽质,脸色红润略显粉嫩。勤劳的杏花一大早就提着笼出门了,在早春的田野里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挖下一笼荠荠菜,累了坐在田垄上歌唱,歌声回荡在山谷之间,唤醒了春天。



踏青赏花的车队如长蛇一样蜿蜒匍匐在杏花谷的乡村道路上,选择一处开的艳丽的地方,弃车行走,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寻找春天的味道。


春有鲜花,夏有圣果,开多少花结多少果。杏花谷的农民期盼的就是有个好收成,过上好日子。很多返乡的人瞅准了商机,在家里办起了农家乐,接待远道而来的客人。



华胥有一个曾经压油的地方叫做油坊,有一个磨面的地方叫做磨坊,还有一个杏花盛开的地方叫做杏花谷,这里还有一个人让人魂牵梦绕名叫杏花的姑娘。
这就是我熟悉和不熟悉的关于油坊街的故事。
    旭日2017年3月于蓝田
作 者 简 介


薛旭日,陕西蓝田人,陕西散文学会蓝田创作基地会员,蓝田文艺微信平台编辑,擅长用朴实的文字书写乡土蓝田,笔耕不辍,多篇散文作品发表于《西安晚报》、《蓝田文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期编辑:蓝晓艺
这里是你了解蓝田人文历史的窗口
这里是你寄托乡愁表达思念的港湾
这里是你畅谈人生倾诉情感的茶座
这里是你展示自我书写人生的舞台
——欢迎关注《蓝田文艺》
投稿邮箱lantianwenyi@qq.com
(本平台为文学、小众、文友交流
互动微信平台,无稿费、无纸媒,投稿请谨慎)


    关注 蓝田文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