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不说话,你还会爱他吗?

 

400年来,其实我们都是哈姆雷特。...





点击欣赏世界上第一部芭蕾舞剧版《哈姆雷特》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当威廉·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写下这句英语世界里最著名的自白时,大概不会想到2016年上演的《哈姆雷特》竟会完全抛弃这句台词。今天,这位英国文豪就离开人世整整400年了,但如果他不再说话,你还会爱他吗?





创作《哈姆雷特》之际的莎士比亚刚满30岁,却正承受着丧父之痛,而他11岁的幼子Hamnet也不幸夭折。痛失至亲的情感冲击成就了这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经典悲剧,这部作品也以其先驱性在当时引发了巨大轰动。

然而历经四个世纪,在王室、复仇等元素与普通民众已经相距甚远的现代社会,《哈姆雷特》仍位列最著名的莎翁作品,并超越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公众意识中英国戏剧和文化的标志。这让我们不禁发问,为何经历400年之久,这一出“王子复仇记”仍能在世界人民心间引发如此大的震动?



2016年3月5日,英国伦敦,当地民众聚集在市政厅建筑前,观看莎士比亚剧的“声光表演”。这是英国纪念莎翁逝世400周年的其中一项重要活动。

今年正值莎翁逝世400周年,对这部经典作品的改编也在世界各地相继上演。对于国内观众来说,年初“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带来的“卷福”版《哈姆雷特》原装呈现了伦敦巴比肯中心的最新力作;3月, 立陶宛OKT剧团以另一种语言和极富舞台张力的表现手法挑战了京沪两地观众的感官……上周,上海大剧院携手上海芭蕾舞团所带来的,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芭蕾舞版本的《哈姆雷特》。

当莎士比亚不再开口说话,你还会爱他吗?



此次,全英国班底的幕后团队还原了《哈姆雷特》的英伦背景,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前艺术总监德里克·迪恩(Derek Deane)在其最为擅长的古典芭蕾风格的基础上,将现代、当代芭蕾风格融入其中;“马修·伯恩御用舞美设计师”、托尼奖获得者雷兹·布拉泽斯顿(Lez Brotherston)则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英国灯光设计师霍华德·哈里森(Howard Harrison)及音乐总监迈克·英格兰(Michael England)无疑也完善了这一原汁原味的英伦呈现……而上海芭蕾舞团的首席舞者吴虎生、范晓枫及青年演员戚冰雪的演绎则为这部作品的最终呈现增添了一抹东方韵味。





最终,当幕布拉开,观众终于得以与芭蕾世界中的王子相见。一袭贯穿全场的黑装,一张始终立于舞台角落的椅子,传达出的孤寂感将他剥离出欢乐喧嚣的宫殿,而与观众更为亲近。双层空间的设计实现了观者与被观者在舞台上的双重呈现,而哈姆雷特无时无刻不被监视的逼仄感也透过居高临下的黑瓦白墙压迫而来。

作品的第一个高潮在于哈姆雷特挚友霍拉旭出场时的装束,他的牛仔裤仿佛刺入舞台的一把利剑,模糊了戏剧与现实、古典与现代的交界,年轻一代的“外来者”身份也在视觉体验的不协调感中不言而喻。在第二幕宏大的群舞场面中,面具、翅膀等元素都体现了典型的雷兹·布拉泽斯顿风格,他也完美实现了编舞德里克·迪恩交织古典与现代风格的立意和野心。





在观剧的过程中,观众时时能体会到戏剧语言与舞蹈语言的相互贯穿。舞者们以手为口,以脚为舌,将身体和舞姿幻化为力透纸背的凄婉控诉和浓烈爱意。最为伤感的奥菲莉亚之死,舞者以身体串联成流动的水波,洁白的少女落入乌黑的死域,缓慢地拉扯开割心裂肺的悲剧氛围。而哈姆雷特与母亲乔特露德极具张力的对手戏也还原了19世纪20年代美国演员J·巴里摩尔首创的“俄狄浦斯”情结。最终,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的比剑第一次以芭蕾舞步的形式呈现出来,无疑为这段史上最负盛名的决斗场景赋予了无与伦比的美感。







而大多数观众进入剧场,对《哈姆雷特》的期待无疑是那句“To be or not to be”的呈现。在第一幕第四场中,哈姆雷特以一种近乎诙谐和讽刺的手法完成了这段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自白,他忘我而充满力量的演绎将内心的挣扎与彷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舞蹈语言的直观和动人,应和着柴可夫斯基音乐的现场演绎,以最本原的方式唤起了观众心随体感的戏剧冲击。而映射于墙上的头骨画面也几乎让那句“Alas, poor Yorick!”脱口而出。

这是溶于我们记忆和血液中的戏剧印记,它几乎不需要语言,便能唤起世界范围内所有热爱戏剧的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份共鸣。而归根究底,置身进退两难的彷徨处境,徘徊于勇气和懦弱之间,让这部作品跨越时间与文化的,是我们每个人与“哈姆雷特”生息相关的共性。那是回响了四个世纪,剥离出戏剧和语言之后,依然存留在我们灵魂深处的那声叹息。



Q=iWeekly
A=雷兹·布拉泽斯顿(Lez Brotherston)
《哈姆雷特》舞美、服装设计
Q:一直以来,你都习惯于创作现代芭蕾的作品,这一次为什么要参与这样一部更为古典的作品?

A:事实上,这一次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这是《哈姆雷特》,所以它的背景大概是15世纪,但我们的任务是讲述故事,在故事里,有一个宫殿,而哈姆雷特与宫殿是疏离的,因为他在缅怀他死去的父亲,所以在演出中,我们总在不断强调着他的与众不同:他的黑色衣装、他古怪的行为、他与周围事物的格格不入。他还有两个朋友,他的挚友霍拉旭和他一样年轻,所以我们在15世纪的装束之外让他穿上了牛仔裤,以此向观众展现他们的不同。因为在这部剧中我们无法通过语言告知观众,只能通过视觉,通过动作……当你无法用语言来与观众沟通时,场景、妆容、服装就显得更为重要。



Q:服装之外,我们看到这部剧的场景也极具特色,有着双重空间、黑白配色,你是如何设计的?

A:在这部剧中,哈姆雷特有一个自己的空间——他的房间。他从未离开,他一直在这个房间里,不过对我们来说、对观众来说,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空间来让宫殿中的人可以窥视哈姆雷特,所以我们才在舞台上方设置了一个横栏。这个舞台并非是黑白相间,事实上它是由白色的房间和黑色的横栏组成,在横栏上,其他角色可以看到或监视哈姆雷特。这只是为了构建一个浓缩的哈姆雷特的世界——他脑中的世界,在那里所有他想到的、他看到的、他遇到的人都是他脑中构建的。



Q:在舞蹈之外,你也参与设计了很多歌剧和戏剧的作品,这其中有什么区别?

A:对我来说没有区别。因为我参与的舞剧作品都是叙事性的,都是在讲述一个故事,都立足于角色。它们不像是抽象舞蹈,可能会剥离故事性,但我们想向观众讲述的是在特定场景下的角色。这与戏剧、歌剧和电影是一样的,所以对于设计来说并没有区别。可能有些技术上的细节有差异,比如让服装更流畅或更稳定,不过都微乎其微,在外表上看来并没有区别。



Q:现在很多戏剧都在被改编成舞蹈,你觉得这是一种发展趋势吗?

A:古典芭蕾最初出现的时候只有差不多七部作品……我不觉得芭蕾剧团们依靠这七部作品可以继续生存,所以他们总在探索新的主题,新的芭蕾……在对经典作品进行改编和更新的同时,他们还需要找到新的故事通过舞蹈来讲述。因为只有不断革新才能让芭蕾永葆青春和活力。

更多“爱上莎士比亚”艺术季系列演出
敬请关注上海大剧院公众号微信
「sgt19980827」

采访&撰文:猪文迪
演出摄影:齐琦、祖忠人
图片提供:上海大剧院



    关注 iWeekly周末画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