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帮孩子解决问题,只需要搭好“支架”这么容易!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与渔...



读懂儿童

赋能教师     助力成长

关注

乐乐已经4岁多了,在家是个小公举,爷爷奶奶特别宠爱,饭来张手、衣来张口,依赖性特别强。

这天,乐乐想玩橡皮泥,她拿着教室里还未拆封的橡皮泥袋走到张老师身边说:“老师,帮我打开。”

如果平时遇到这样的情况,张老师可能是直接把袋子拿过来帮孩子撕开,因为这样确实能很快的帮孩子解决问题。

但是今天,张老师犹豫了一下,如果一味的帮孩子完成,那么每次她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想到的就是找别人帮忙,而不是自己去想办法解决,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
这个时候张老师就想起了之前在读懂儿童培训课程里学到的“支架式教学”,那么,什么是支架式教育?

“支架”也就是“搭脚手架”,具体是指通过(成人的支持和同龄儿童间的互助)把学习的过程交还给儿童自己,然后再撤去支架,从而支持儿童从一个水平发展到更高一个水平,逐步提升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苏联儿童心理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支架式教学能让儿童从现有发展水平提升到潜在发展水平。他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成人的引导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张老师摸着乐乐的头,笑着说:“我看到你刚才用手撕也没有撕开,用牙齿咬也没有咬开。”

乐乐:“嗯!我撕不开,老师你帮我。”

张老师:“哦!可能是饼干袋太紧了你撕不开,那我们在教室里转一转,看一看有哪些工具能帮到你,好吗?”

乐乐眼珠机灵一动,来到艺术区,拿了一把剪刀递给老师,老师一边剪一边告诉乐乐,怎样正确的使用剪刀。

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园发了袋饼干,乐乐撕了两下没有撕开,这次,乐乐很自然的就直接走到艺术区,拿起剪刀把饼干袋剪开,开心的品尝起来,自己动手果然是觉得更美味!

相比包办代替操作,这样的方式虽然放缓了解决问题的节奏,但是老师搭建的“脚手架”,不仅让乐乐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习得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才真正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之所以把支架式教学称之为“搭脚手架”,是因为它和建筑搭建中的脚手架有着以下几点相似之处:

1、脚手架是帮助建筑一层一层的搭建,不能越层——支持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发展。

2、脚手架是辅助工具,真正的搭建过程须由施工人员自己完成——须由儿童自己通过参与,操作学习。

3、 建筑搭建完成后,脚手架可拆除,且不影响已完成建筑的稳固性——当儿童已稳定达到潜在水平时,老师撤去支持后,水平不会后退。所以,支持幼儿的发展,既不能“高控”,什么都一手包办,也不能完全“放任”,任其随波逐流。而应进行适时的支持,成人要学会做幼儿的支持者,学会知进退。
就像古语“人予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小故事:神童来到河边,看到一个老翁在细柳下垂钓,在老翁的鱼箩里已经是满满的一箩,神童很是喜欢,老翁看见神童很喜爱,决定将这箩鱼送给神童,可是想不到的是神童不要这箩鱼,却对老翁说:"把你的鱼竿送我吧!"

当然这不能只是一句空口号,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理念上的有所改变外,还需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及规律,并掌握一些支持策略才能做到,而这一点真的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的!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一起读懂儿童
“读懂儿童”入园培训

为老师针对以上类似案例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帮助老师提升:

观察解读儿童的能力、师幼互动的能力、环境创设能力

详情二维码咨询王老师
读懂儿童精品书籍系列:

1. 《解读儿童案例精选》(修订版)

2. 《观察儿童解读儿童—3~6岁儿童关键发展性指标解析》

购书微店二维码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书籍


    关注 儿童观察评价工具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