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不愿吃药?可以试试这个模型 温故知新

 

医脉通精神科:http://www.medlive.cn/psy/...

医脉通导读

医生应努力促成与患者的共同决策。然而,在达成决策之前,医生应真正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全面解释与用药有关的重要利弊得失,下文中的模型或有帮助。

医生应密切关注药物的疗效,尤其是已缓解及应答不佳的患者:证据显示,疗效是患者坚持用药的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医生应充分利用患者身边的人,打好针对疾病的「群众战争」,因为这些人可能成为可靠的信息来源,并可以为患者提供现实的支持。

本文于2017年12月28日首发于医脉通精神科,经应多名读者的要求予以回顾。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查看和检索历史文章。
众所周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一直是个大问题。半个世纪前的研究已经显示,4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能遵医嘱服药;时至今日,尽管药物已更新换代,但治疗不依从的患者比例仍在40%-55%之间。遗憾的是,人们尚未找到明确有效的依从性干预策略,很多患者仍在发病-入院-好转出院-不用药-复发-再入院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依从性决策模型
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由Becker等研发,这一心理模型最初用于解释患者为何对健康项目持抵触态度。基于该模型,荷兰的两位研究者Martijn J. Kikkert及Jack Dekker构建了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框架,旨在探讨与患者决策相关的众多关键因素,如图1。

(点击图片可放大)

图1 以患者为中心的依从性决策模型
(Kikkert MJ, Dekker J. 2017)


该框架认为,对于患者而言,用药并不是一个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或是一定要达到的某种结果,而不过是一种让自己过得更好、实现尽可能好的治疗转归的方式。毫无疑问,用药有利弊,不用药也有利弊,患者需加以权衡及选择;然而,基于这些因素在患者眼中的重要性及可能性,患者总体会或多或少地倾向于依从治疗。

有关药物治疗利弊的信息很容易获得,可进一步分为短期及长期效应。例如,通过吃药,患者很快就可以感觉好一些,还可以长期感觉良好较好。「感觉好」通常反映了患者一段时间内的主观幸福度,可以受到药物的影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通过服药,「声音」与焦虑感显著减轻,而这一状态可以长期延续下去。另外,除了复发或再入院这种很直接的不良后果外,一些间接因素,如社交及职业功能的恢复、自主权等,也可能被患者视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有人质疑,精神病性障碍患者是否有能力做出理性的决策;然而,没有证据显示,如果一个人被诊断为精神病性障碍,他/她就会停止采用理性的决策方式。研究者认为,至少对于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采用共同决策是合理的,但一些患者可能会在决策过程中引入一些非理性的因素。
  共同决策的价值
上述模型并非作为一种干预工具而研发,但在临床实践中,该工具在医患讨论用药依从性的问题时可以派上用场。为确保所有因素均能够被讨论到,医生可以首先与患者完整地过一遍这个模型。

事实上,讨论用药利弊的技术常用于动机性干预。通过探索患者对用药或不用药后果的期待,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行为,把握患者对药物功能及意义的感知,并找到患者用药的阻碍或某些误解。另外,医生还应试图了解,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期待究竟来源于患者自己的体验还是道听途说。患者为什么不用药或不能用药,搞清这一问题是战胜治疗依从性不佳的第一步;每个潜在的问题可能需要不同的应对方法,如动机式访谈技术,调整药物治疗方案,让患者家属参与其中,改善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或在用药过程中提供实际的支持。

另外,医生显示出对患者想法及顾虑的兴趣,可以将讨论焦点从用药本身(「我希望你吃药」)转移到患者的切身利益(「我希望你过得更好」)上,进而有助于巩固治疗关系,带来更好的转归。接下来,患者即应主动参与到治疗决策中去。

大量证据显示,共同决策可有效改善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包括精神障碍患者;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共同决策的意义可能高出医生的想象,对于促进服药行为大有裨益。不过,此时「服药依从性」这一术语似乎就不那么恰当了。其实不仅是开始用药,在调药或停药时,共同决策同样可能有益。事实上,针对停药,很多医生和患者也开始尝试采用共同决策的方式。对于停药而言,依从性指的则是积极监测停药症状,按预定的时间计划减量,以及一旦出现问题的恰当处理。

与患者讨论症状及药效的主观感受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看似是常识,但在临床实践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医生并不很多。一项针对精神分裂症及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的调查显示,分别只有49%和30%的患者有机会与医生讨论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及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机会选择药物类型的患者不超过36%。医患对话质量欠佳的另一个表现在于,医生往往不能很好地预估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结论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患者用药或不用药的动机。例如,促使患者服药的主要动机包括主观幸福感的增强及复发风险的下降,而阻止患者服药的主要动机则包括副作用及失去自主权等。对于患者而言,依从治疗是一个通往理想结果的方式,而不是结果本身;如果药物让患者感到不幸福,不依从几乎难以避免。

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探索治疗不依从的潜在机制及患者视角,以及医患就药物相关话题的对话的质量。假以时日,医生有望制定个体化的依从性干预策略。另外,共同决策的方式也可通过强化治疗联盟而改善治疗依从性。
关注七大心理高危因素,提高治疗依从性


文献索引:Kikkert MJ, Dekker J. Medication Adherence Decisions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rim Care Companion CNS Disord. 2017 Dec 7;19(6). pii: 17n02182. doi: 10.4088/PCC.17n02182.


    关注 医脉通精神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