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说的“半句话”伤人不浅,家长、孩子都应该学习好好说话

 

本文由亦小秋整理一个真实的案例2016年1月7日,K157一列车员见有孩子乱丢垃圾,要求家长管束时,家长









一个真实的案例



2016年1月7日,K157一列车员见有孩子乱丢垃圾,要求家长管束时,家长以“孩子太小、管不了”为由拒绝。列车员进一步劝导,遭家长呛声:“我们不乱扔垃圾,你还不下岗了,你就是一扫地的”。列车员听后怒回:“火葬场的职工还闲着,你怎么不去让他们也有点事做!”

列车员和乘客在遇到问题时,存在一个共同的错误:多说了半句伤人话。

一个荒诞的故事

我那天坐公共汽车去办事,车上人不多,但也没有空位子,有几个人还站着,吊在拉手上晃来晃去。

一个年轻人,干干瘦瘦的,戴个眼镜,身旁有几个大包,一看就是刚从外地来的。他靠在售票员旁边,手里拿着一个地图在认真研究着,眼里不时露出迷茫的神情。估计是有点儿迷路了。他犹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问售票员:“去颐和园应该在哪儿下车啊?”

售票员是个短头发的小姑娘,正剔着指甲缝呢。她抬头看了一眼外地小伙儿,说:“你坐错方向了,应该到对面往回坐。” 要说这些话也没什么,错了小伙儿下站下车马路对面坐回去呗。

但是售票员可没说完,她该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了。 “拿着地图都看不明白,还看什么劲儿啊!” 售票员姑娘眼皮都不抬地说。

外地小伙儿可是个有涵养的人,他嘿嘿笑了一笑,把地图收起来,准备下一站下车换乘去。

旁边有个大爷可听不下去了。 他对外地小伙儿说:“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换904也能到。” 要是他说到这儿也就完了,那还真不错,既帮助了别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可大爷哪儿能就这么打住呢,他一定要把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说完:“现在的年轻人哪,没一个有教养的!”

我心想,大爷这话真是多余,车上年轻人好多呢,打击面太大了吧! 可不,站在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姐就忍不住了。 “大爷,不能说年轻人都没教养吧,没教养的毕竟是少数嘛。您这么一说我们都成什么了!” 这位小姐穿得挺时髦,两根细带子吊个小背心,脸上化着鲜艳的浓妆,头发染成火红色。 可您瞧人这话,不象没教养的人吧,跟大爷还“您,您”的。可谁叫她也忍不住非要说那“多余的最后一句话”呢!“就象您这样上了年纪看着挺慈祥.......

要没有人出来批评一下时髦的小姐是不正常的。可不,一个中年的大姐说了:“你这个女孩子怎么能这么跟老人讲话呢,要有点儿礼貌嘛。你对你父母也这么说话吗?” 您瞧大姐批评得多好!把女孩子爹妈一抬出来,女孩子立刻就不吭气了。要说这事儿就这么结了也就算了,大家说到这儿也就完了,大家该干嘛干嘛去。可不要忘了,大姐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  “瞧你那样,估计你父母也管不了你。打扮得跟鸡似的!”

后面的事大家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地说,出人命的可能都有。这么吵着闹着车可就到站了。

车门一开,售票员小姑娘说:“都别吵了,该下车的赶快下车吧,别把自己正事儿给耽误了。”  当然,她没忘了把最后一句多余的话给说出来:“要吵统统都给我下车吵去,不下去我车可不走了啊!烦不烦啊!” 烦不烦?烦!不仅她烦,所有乘客都烦了! 整个车厢这可叫炸了窝了,骂售票员的,骂外地小伙儿的,骂时髦小姐的,骂中年大姐的,骂天气的,骂自个儿孩子的,真是人声鼎沸,甭提多热闹了!

那个外地小伙儿一直没有说话,估计他实在受不了了,他大叫一声: “大家都别吵了!都是我的错,我自个儿没看好地图,让大家跟着都生一肚子气!大家就算给我面子,都别吵了行吗?”

听到他这么说,当然车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了,声音很快平息下来,少数人轻声嘀咕了两句,也就不说话了。但你们不要忘了,外地小伙儿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还没说呢:“早知道北京人都是这么一群不讲理的王八蛋,我还不如不来呢!”

想知道事情最后的结果吗?我那天的事情没有办成。我先到派出所录了口供,然后到医院外科把头上的伤给处理了一下。我头上的伤是在混战中被售票员小姑娘用票匣子给砸的。你们可别认为我参与了他们打架,我是去劝来着。我呼吁让他们都冷静一点儿,有话好好说,有没什么大事儿,没什么必要非打个头破血流。我的多余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不就是售票员说话不得体吗?你们就当她是个傻X,和她计较什么!

(源自豆瓣网)

一条简单而容易被忽略的真理



美国一位婚姻学家曾做过一项有趣的分析: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大部分话后半句都是多余的,甚至有的还会起反作用。

如妻子在忙着择菜做饭,而丈夫却在悠闲地看电视。这时有的妻子往往会说“你就不会动动手?整天等着吃现成的!”或者说:“你没看我忙不过来吗?电视会给你变出饭菜来吗?”

再如妻子不慎丢了钱包,有的丈夫往往会说:“怎么这么不小心?你总是丢三落的!”

孩子问家长一个学习方面的问题,家长耐心解答完了以后,总免不了加一句“你怎么这么蠢!”“没见过你这么笨的”“我怎么有你这么笨的儿子(女儿)”。

家长在纠正孩子的错误以后,免不了“你怎么总是做不好呢?”“这么不听话,以后不管你了”“蠢得没药吃”。

仔细琢磨一下子,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对话中前半句已经完全明确表达了说话人的意思,或者已经完全解决了所要解决的问题,后半句只是对前半句的补充说明,或者是随口一说,实在是多余的,甚至是糟糕的,往往会令对方不痛快,伤害了对方的自尊心,成为吵架的契机。

“由单纯的一件小事,用一句毫无意义的结束语,泛化、放大到对一个人的整体评价”,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举不胜举。

因为这后半句话往往是对对方的总体印象的评价,对方才格外看重这一点。再说,对方的情况也未必如你所说的“总是那样”。说话要讲究效果,不要含沙射影,挖苦对方。其实如真的把对方惹恼了,受伤的将不只是他一人!!!

有句话是:智商决定你的下限,情商决定你的上限。你说话让人舒服的程度,能决定你所能抵达的高度。所谓情商,就是好好说话。好好说话,就是要点到为止,就事论事,不夸大、不迁移、不泛化,从去掉多余的后半句伤人话开始。

另外,关于好好说话,网上的这个段子,也值得我们所有人借鉴:着急的事,慢慢地说;大事要事,想清楚说;小事琐事,幽默地说;做不到的事,不随便说;别人的事,谨慎地说;自己的事,坦诚地说;该做的事,做好再说;将来的事,到时再说;开心的事,看场合说;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地说;没有的事,不要胡说;伤人的事,坚决不说。


常见的后半句伤人话还有:丢人、蠢得死、笨蛋、怎么不去死、废物、你这个猪脑子、是人都比你强、我就知道你不行……

反思自己的语言习惯吧,您有没有说“后半句话”的习惯,有没有被“后半句话”噎住的经历?有哪些“后半句话”让你印象深刻(愤怒至极)?欢迎在后台留言跟我们交流。


我们关心你关心的;我们分享你需要的。我们将带您了解长沙最新最全的教育动态,共同探讨教育理念。我们,只想做一个有温度的官微。


春天一到,即使是虚假的春天,一切忧虑都随即消散。


Apr. 7

2016

+

by: 海明威



看完记得点赞哟!亲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