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仁义之道难明,为何老子却说“幸好如此”

 

《大学》:“《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



《大学》:“《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谖兮。’”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说:“三百多篇的《诗经》,可一句话高度概括之:提升和净化我们的心意(实为贯通先天与后天、形下与形上、道心与人心)。”

“《诗》”即《诗经》,儒家六经之一。《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孔子晚年对其进行重新编定,祛其浮杂,留其精华,这就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汉书·艺文志》说,儒家“游文于六经之中”。



所谓“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文献,当孔子之时,并没有称“经”,直到战国时期的《庄子》一书有如下记载:“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生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所以迹哉,今子之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对老子(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间)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部经典很久了,已熟知其中的道理。因为内存私欲和虚伪之故,尽管当今有七十二个君主,都在口口声声谈论着所谓的先王之道,绍述着周公、昭公等的圣德伟业(以此冒充道统正宗之传人)。但可惜的是,没有一位君主能够真心实意地去践行它们。唉——太难了!人心之诡诈太甚,陷溺于物欲太深,仁义之道难昭明于天下呀。”



老子说:“(你所谓的不幸在我看来)是另外一种幸运呀,多亏你没遇上治世之明君(如被你遇上,用你那一套腐朽的知识影响他,他一定会被你误导的。其误导之结果,很可能比你刚才所说的七十二君更坏、更差劲。——与后世禅师所言的‘吾眼本明,因师故瞎’,遥相呼应)。你所谓的‘六经’无非是古圣先王的思想之陈迹罢了。所以说它是陈腐旧迹,是因为它们都是过时很久的观念学说了。(难道你不明白如下的道理吗?)人的足迹,是人用鞋踩出来的,但你能说足迹就是鞋吗?(脚印虽在,但足履已远。以此暗讽孔子只知一味守株待兔、认迹为履,乃食古不化之人)。”此是称呼“六艺”为“六经”之始。

节选自潘麟导师著作《〈大学〉广义》


    关注 中国好习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