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知过喜,小人闻非怒

 

《大学》:“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君子处众,知过则喜。小人顽劣,闻非则怒。前文提到,自己...



《大学》:“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君子处众,知过则喜。小人顽劣,闻非则怒。前文提到,自己检视内心时,“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处所言是假借他人来自律自己之身心言行。只要内在有什么,必“形於外”而使自己与他人,皆能知晓。故君子不仅于“诚於中”谨慎独处,时刻反观内省,于“形於外”之一面,更需时时检视,在他人严格的监视下,丝毫不敢懈怠。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其严乎”为反问句,意为“难道这样还不是最为严重之事吗”?此句与孔子语“三人行,必有吾师”相呼应。皆明示应虚心待人,以他人为师,以诸事为镜。

君子因坦荡心胸,谦诚待人,无私无我,践行道德,因而唯君子可以亲民爱物,以成就他人的方式来成就自己,通过切实地实现他人之价值,通过切实地亲民爱物,以彰显仁性、德性,在仁性、德性越来越深入的彰显中,自然地超越了自己,成就了自己。此为三纲中“亲民”之真意。



佛陀临涅槃(去世)之时,弟子请问,如来灭后,何以为师?佛陀曰:以戒为师。佛陀所言之戒,为他在世时逐步建立起来的僧伽集体生活中所应恪守的行为规范。此类戒律为特殊之伦理,为特定环境下适用于特定人群的戒律,为特定宗教特定信仰之戒律,是他律道德,不是自律道德。唯自律道德是真实道德(因此道德之践行可以实现生命之真、善、美,实现生命之觉醒与解脱),唯自律道德是通戒——适用于一般日常大众之伦理。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即是真正的自律道德,是真正的适用于日常生活和普罗大众的通戒。儒家同样强调“以戒为师”,但其戒是性戒、心戒、无相戒、无师戒、无我戒、真常戒,因其戒起源于“诚於中,形於外”之自显与自发,因其戒来自于对“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的主体自觉与生命自律。

节选自潘麟导师著作《〈大学〉广义》


    关注 中国好习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