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摘 舒国治:十六年美食人生

 

发掘小吃,实也为了发掘台北之美...



爱吃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


图为台北夜市



一个喜爱夹克衫牛仔裤的人——这行头必定是地摊货——绝对爱小吃胜过满汉全席,大餐不仅需要吃者有时间,做的人也需要大把时间,小吃就痛快了。你点着,那边就做,大部分是你可以看着他做完,吃也不费时,也用不着留意吃相。
品嚼小吃,宝爱台北

文 | 舒国治
自美返台十六年,至今没在家开过伙,三餐皆外食也。多半时候,又是独自一人用餐,不易进菜馆、餐厅,只是在摊子、小肆、骑楼下等随处坐下,速速吃完。久而久之,发觉此等小店所制食物多有大菜馆比不上者;实则大馆子近二三十年早有颓唐之势,朋友间聊起,皆有每欲宴客,左思右想不得一馆之叹。此本台北社会在生活上愈发老化之象,有识者早可见之,且不细说。小吃者,只系乎店家三两人之用心操力,较易掌控,故此中不少小店一开数十年犹能保持水平。
探觅之乐
本来小吃与一个市镇的古老聚落总是有着几乎绝对的关系,故而你在那些区块蹓荡,常常会瞥及有意思的景象,如古老的业作,笨拙而陈旧的店面摆设,甚至古老而略显痴騃的人种等等,其中尚有—项,便是旧时风意的制吃景象。

我正是为了“张望”,才去不断地探街访巷,而终至看到了有趣的小吃(如南机场的“推车烧饼”。会制此种风味,确与此聚落有渊源)。而小吃由探看而终获得一吃,常是更加之乐。这就像在巷口乍见有烟汽,进入一探,是面摊,便生了一吃的浓兴。

便因有此探觅之乐,我始终无意察看报纸、杂志、美食手册等这些旁人已整理出的资料,主要它会搅乱这个已然不甚清美城市犹可能获得之不经意美感(且看其编排之密麻与用尽方法堆砌店家数量),更别提担忧他们过分吹嘘或选项总倾向庸俗等……
如何评断其好
小吃一家又一家,你怎么知道进哪一家?

好问题。我的回答是:目测。

是的,用眼睛瞧。往往好吃的东西,从看它的模样便已八九不离十了。像基隆庙口,摊家多不胜数,卖猪脚的摊亦不少,我却会注意到十九号摊(晚上开),乃他的猪脚看来就像好吃的。继而凑近看他的卤肉饭,更佳,坐下一吃,从此便无数次的吃上了:永乐布市对面的“清粥小菜”,外观根本不起眼,但我觑到他青菜颇有好模样,也坐下吃,亦从此吃上了。

金华街的“烧饼油条”、水源市场甘蔗汁、南机场推车烧饼、归绥街粥饭小菜,甚至延平北路“汕头牛肉面”,我全是用眼看来的,也皆没出错过。并且据饱读食书的朋友说起,前面提到的不少店,美食类书册竟然甚少著录。

另就是,我只是吃,尽量不与店家攀谈,也绝不认为问出他的历史、他的制作秘法、他的创业甘苦谈等,便更有把握替他高明的料理找出依据。

我不问这些。

很多时候,你知道了他的背景,却他后来退步了,更徒增你下笔评谈其食物之尴尬。何必呢?更主要是,好吃便是好吃:若说得天花乱坠,往往更离好吃有一段路。

另就是,你且观察:做得好的店家,很少开口的:喜欢盖的呢,则所制常见仁见智。

说来说去,我只能以我个人的口尝为准,只能如此而已。
小吃是台北好
最近有朋友自上海返,言及上海虽餐馆、弄堂点心皆丰,甚至外国菜亦多,但随意坐下张口就吃,老实说,比不上台北。

内行哉斯言。

台北若有个三五十处你满意的吃东西地方,分布在东南西北各区里,除了能充当早中晚三餐吃饱肚子外,他如想到喝一杯甘蔗汁或冬瓜茶,买一袋切好的西瓜、木瓜或莲雾,吃一张萝卜丝饼,吃一碗蚵仔面线,捏着一个水煎包或烤番薯在路上边走边吃,坐下喝一碗咸粥或米粉汤,甚至半夜吃烧饼油条豆浆或清粥小菜,凡此等等,皆能左右逢源:若再加上交通轻便(近年已不塞车了)、人众不挤(全城只得二百多万人)、深夜亦有诸多优势(安全、少犯罪),此情此境,太多的城市根本没得比。

上海一来有交通之问题(东到西,四五十公里,不知塞车塞到何时),二来餐厅固不乏高明菜,但小吃参差不齐,且油的太油、咸的太咸,吃起来亦今日很好却明天不行,起伏极大,往往颇费神。但上海的人家家中的菜倒是极好,这是台北家庭几十年来自诩工商忙碌后再也不堪恢复的佳良吃饭传统。

小吃虽然是台北好,但真正要供应两百多万人吃得舒服、吃得周全丰美,老实说,台北市目前还差得远。怎么说呢?便是有太多的东西有人想吃,却不见有人在做在卖;或是,即使有卖却做得极为不堪。
好小吃仍有空间
这类例子随手可举:葱花面包,坊间没有一家能入口的。若有一个年轻人,不想再忍受办公室同僚之难以共事,决心每天烘三百个葱花面包,每个底部皆酥脆,面上牛油与葱花皆如绝配,又油香且咸鲜,同时所有之材质皆是原物,不胡搁添加物,面包表面也绝不刷那一层亮光光的陋习糖油(看官常察看坊间面包店,便知我意),这样的小生意,若中规中矩,或许每天下午三点出炉,六点便全数卖完。再如主妇每日中午将精心调制的五十个便当拿到公园卖,半小时卖完回家,这皆是我所谓“理想的行业”,更别说对社会之贡献了。

便当,台北一天要卖出不知多少万个;但真正像妈妈有爱心的配好了极富巧思的菜放进去者,毫不油腻又毫无职业恶心相者,能找到一个吗?他如宁波菜饭,台北有售之店并不很多。且大多制得极劣,制得稍好者,如“秀兰”,动辄曰卖光。菜饭根本适合一店专售一味,一天只卖几锅;来买者皆自备铁锅来盛。

又面疙瘩亦是。台北举目尽是牛肉面店,烦不烦啊,大伙可能也想吃点别款面食吧。若有人一天卖个五大锅,即使只是最起码的白菜肉丝,一碗四十元,别像牛肉面一碗要一百三、四十元,照样一天卖上个二百碗什么的。

以上所举,皆是一人可担之业,又是独售一味,最于人群有利,甚至亦最环保;台北可卖的小吃,极多极多,空间仍大,但看有心人如何从事罢了。

发掘小吃,实也为了发掘台北之美;你且观察,凡制得好小吃之店家,其人之模样、笑容也皆比较明亮灿烂。又吃小吃,也为了参与真实的人生;即是,吃现场做出的东西。而避吃便利商店或快餐连锁店的“已制成食物”,算是略尽—丝环保之绵薄。我宁可把钱付给当场现做的小摊而不是大工厂,一如我看电影宁可把钱贡献给一千多个位子的大戏院而不是分隔成多间的小厅;为了希望多延长些他们的寿命。

——《台北小吃札记》自序

编辑:TURchen


有人说

最终怀念不是源于深爱,而是源于习惯

我们拥有不同的大学生活

却都有着无比熟悉和怀念的

校园美食

或许你正与它朝夕相处,或许你已无奈远离

你对它或许爱恨交织,或许依恋牵挂

它或许诠释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或许恰是一场刻骨记忆的红色按钮

再轰轰烈烈的过往 扛不住时间冲淡

再平淡乏味的日常 拗不过人情冷暖

如果,你有话要说

我们期待你的故事
吃理扒外高校美食征集活动火热进行中
征集美食记忆,投稿形式不限
最丰厚的奖金给最懂吃的你
后台回复【高校美食】获取活动规则
----------------- 吃理扒外 -----------------

从“就知道吃”
到“还懂得吃”
你差的只是一个“吃理扒外”


▲长按扫码关注
与吃有关的一切,我们都等你来分享
微信吃理君(Syousyousyou),加入吃货小天团
投稿邮箱:chilipawaitougao@126.com
商务合作:chilipawaimedia@126.com
▼戳原文欣赏各校美食记忆


    关注 吃理扒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