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作文没有那么不堪

 

它让那些平凡的孩子不至于望而却步,平凡的老师不至于无所适从。...



1

还是说说作文吧。我总觉得不少人没搞明白。

我再说一遍:就事论事,反对那些人格羞辱,反思那些教导能力,但别轻易上升到作文体系的变革上。

这样说吧。

我在中小学的时候,对作文一直不怵。考试一般只扣10%,参加比赛也往往能得奖。

这里头确实有一点天赋,但也有一点技巧。比如,应试作文和竞赛作文的写法确实不一样。

考试求的是“稳”,例如,一定要优先选择80-90区间,而不能选65-95区间,所以,它讲究的就是“规矩”。

掌握这些“规矩”谈不上太难,努力其实是管用的。多背一点范文,一点名人名言,把格式弄规整,最后都能化为扎扎实实的分数。

那些大家看不惯的“压制”、“洗脑”,不但让水平参差不齐的老师有了相对统一的评价依据,也让那些缺乏写作天赋的孩子有了通过努力把分数稳住的可能。

而且,这些套路,在将来写工作小结、情况说明、业务汇报中,也多少用得到。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就是作文的意义。

提醒一下,在考试时强调“呵护想象力和创造力”,根本不会有多少天才的奇思妙想,只会有庸才的胡说八道,然后,庸才的处长父亲还会诱导老师把它归到“奇思妙想”的行列里。那些笨拙且踏实的努力,就失去了意义。

非要我明说:许多平民百姓总会盲目呼吁主观标准,总觉得这是减负,是创新,是素质教育,不这么干就是压制,是洗脑,唯独不愿意想想,如果真的无条件倡导主观标准,最后的获益者会是谁。

所以,现实一点。

2

它当然也能拉开差距。

外头有很多教孩子写高分作文的课,收费很高,我免费把我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它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特别好使。

开头部分,讲究旁征博引。一看到题目,都知道能从典故库里挖哪几个出来。实在挖不出,课文也成。

比如写“高兴的一天”,先别慌,扔典故,“看到分数,我突然理解了孟郊当时的心情: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走在回家路上,我又有一种杜甫的豪迈: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那种状元及第的心情让我的步伐都轻快起来……”

我跟你讲,基本盘稳住了。

中间部分,讲究详略得当,层层递进。小孩子写文章,最怕流水账。脑子里一定要念叨,哪怕同义反复,我也只把文笔花在一个地方,比如灯会看灯,哪怕你心里觉得这些灯都不错,你也得弄一个独占鳌头的出来,把其他的都写得黯淡无光。

没本事就列个提纲,别扯到格子没了还没入正题。

结尾部分,讲究完整性,上个高度。别让老师觉得“还能再写几句”。实在不行弄个首尾呼应,例如“有了孟郊与杜甫的心情,还得学一点他们的才华,那些信手拈来的文学积淀,是比一个高分更令人开心的事情呢”——老师一看,哟,境界也上去了,分数大差就不会差。

我那些只扣10%的中小学作文,基本上都是这么写的。

3

偶尔也会有些创意。比如,遇到那些半命题。

我记得在高中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说大家就写个圆形的东西。

因为时间有限,大家都往宏观里写。足球、地球……

我想,“球”这个答案实在太明了,最好能挑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最后我就写了莲叶上的水珠。

我们都知道,这个东西也是圆形的。我就写了细雨后,水珠跃动啊滑落的景象,极尽华丽之词,排比和比喻充斥全文。这当然就是需要朗读的范文了。

当我读到结尾,“就算清风吹过荷花香,怎比碧盘滚珠落池塘”的时候,平时一起打篮球的几个哥们儿一边鼓掌一边说太过分,说老师你要这样评范文我们就没法写了。

但这是极其个别的现象。事实上,在考试作文里,很少有那么开放式的题目;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来不及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出合理且又独特的角度的。

事实上,这篇文章并不是竞赛思路,而是应试思路的高点——规范且华丽。

而且,我再也没遇到过这样的题目。那些主题明确的全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让我意识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考试作文,不是用来发挥创造力,鉴别写作天赋的。它的作用,是让大家能在相对一致的评价体系里比高下,并且能看出一个人的阅读量和勤勉程度。

它确实有一些刻板,但并不是毫无作用。

4

看到很多网友在说“作文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作为一名曾经的语文老师,作文一霸,我说个真相吧:

“作文里的创造力”并不是一种属于多数人的能力,真翻翻作文本你就知道了,哪有几个妙笔生花。如果你打算无条件呵护,你非得气成高血压。真有写作天赋的孩子,应试写法根本压不住,你可以让他参加一些竞赛,参加一些投稿,让创造力展现在更好的舞台上。

就算出现误判,比如评委有分歧,对孩子影响也有限,继续试嘛,也许有一天会遇到伯乐呢。

但它并不是考试作文的定位,因为考试作文不可以出现太多关于创造力的误判。

那个看起来保守陈旧的体系,依然会褒奖那些勤勉与努力,让那些平凡的孩子不至于望而却步,平凡的老师不至于无所适从

它当然有缺点。

但也没那么不堪啊。

点上图可以暗中观察
顺便说一声,暗号在次条的末尾
点阅读原文=全家共听


    关注 灰鸽叔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