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院士:做好五件事,用创新推动肺癌的微创外科发展

 

胸腔镜的治疗中需要用到进口的切开缝合器,使用一次大约要5000元。​而我们在1994年研制的打结器只需要5元钱。...



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发展目标,医学创新是重中之重。然而,具体到每一个医生或科研人员,创新又显得格外艰难,很多人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外科医生。

那么,该怎么寻找科研方向?具体又要怎样做呢?在日前举办的全国肺癌大会上,王俊院士结合团队的探索与经验,总结出创新路上需要重点着力的五件事,引起了广泛关注。

王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

国家卫生健康委胸外科内镜诊疗技术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胸心外科专委会主委、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委会候任主委、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及内镜医师分会副会长。在我国最早成功开展电视胸腔镜手术,探索出绝大多数胸腔镜手术的中国术式,并一直在手术例数和难度上居领先地位。针对早期肺癌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被写入多项国际指南,使我国肺癌的早诊早治水平位居国际先列。

第一件:学习优秀的实用新技术

寻找明确的科研方向是每个人或每个团队准备做科研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要做好的第一件事。

这时候单靠自己冥思苦想是很容易走弯路的,一定要抬头看,通过看文献、参加学术会或外出学习,去看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先把好的东西努力学回来,可能是很多医生尤其是青年医生做科研的第一步。

1992年,我把胸腔镜引入国内;2001年,我们又在中国率先开展了电视纵隔镜手术;2002年,开展了电视激光硬气管镜手术。这些技术在今天看来已经很常见了,但在当时却是弥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技术大多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让一些适用的患者明显受益。

比如,纵隔镜是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金标准,它可以让肺癌患者得到更规范的治疗,但它的安全性一直受到诟病。

1995年,美国同行研发出电视纵隔镜,让检查风险大幅降低,临床优势明显。因此,我们在2001年将其引入中国。这让我们后续的临床诊疗更加规范,进而建立在规范诊疗基础上的相关研究才能够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第二件:让技术适应我们的需要

国外的新技术如果拿来就能用,当然最好,但更多时候它们会有点“水土不服”,这时候有些人会拒绝改变、直接放弃新技术,但换个角度看,“水土不服”的地方正是我们可以创新、改进的地方。

记得胸腔镜刚刚问世的时候,高昂的治疗费用让它几乎高不可攀,而且必然会成为它走进中国乃至推广的重要阻碍因素之一。于是,省钱成了我们改造技术的目标之一。

胸腔镜的治疗中需要用到进口的切开缝合器,使用一次大约要5000元。而我们在1994年研制的打结器只需要5元钱,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价格昂贵的切开缝合器,解决了费用难题,为我们引进胸腔镜创造了条件。

随后,在1996年我们又用自制的“滑石粉喷洒器”替代了进口产品,不仅让每套器械费用从5000元下降到50元,还解决了同类器械管径细、流量低的缺点。

不仅费用,“水土不服”还会表现在器械是否使得顺手方面。这方面使用的医生最有发言权,也最应该参与其中。

“王氏胸腔镜肺叶切除器械包”就是这样的产物,改造并经过产、学、研转化后,因改掉了以往欧美器械不适合中国医生操作习惯的地方,使手术操作更便捷、安全,目前已经被引入国内340多家医院。

第三件:促使先进技术规范推广

好的外科医生应该能把好技术用得炉火纯青,让它造福患者。而优秀的医生,如果坚信某个技术是患者急需的,是能够提升领域内诊疗水平的,就要肩负起把新技术推广的责任。

1997年,我们团队结合自身的经验开始编写《现代胸腔镜外科学》,再后来,我们主持制定了《中国胸腔镜手术国家规范》,编写了《全胸腔镜肺切除规范化手术图谱》,推动了胸腔镜手术在中国健康、快速发展。

这些看似没有太多技术含量,但却是创新中很关键的环节,因为它们可以让创新成果落地,让更多患者受益。

第四件:用创新赢得学术话语

2015年,英国国王学院Sullivan教授在《柳叶刀.肿瘤》(Lancet Oncology)杂志封面文章中把我们的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称为“王氏技术”,评价它解决了中国肺癌病人因淋巴结多、粘连严重等增加手术风险的技术难题。

的确,这是我们近些年的重要创新,因为它是为中国患者打造的,也是它让我们在国际胸腔镜治疗领域,赢得了更多话语权。

在早期,治疗肺癌患者进行淋巴结分离非常困难,因为中国肺癌患者普遍存在肺门淋巴结肿大,而肿大的淋巴结又会包绕在肺门血管周围,用欧美的钝分离技术分离血管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大出血,手术风险极高。

经过反复钻研,我们成功发明了单切口“篆刻式”手法,相对欧美两切口“悬空式”手法,不仅能够安全彻底清扫淋巴结,降低手术风险,而且也让操作者更舒适、稳健,让手术更精准。

这项创新让肺癌胸腔镜手术的中转开胸率降低56%,围术期死亡率下降60%,淋巴结清扫个数增加79%。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均优于美国同期数据。

除此之外,我们的“拖尾法”微小结节定位法、肺段边界显影技术、荧光交感神经节显像法等一系列新技术,由于解决了微小结节切不到、肺段切不准、神经节看不清等难题,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应用。

第五件: 借新技术拓展创新思路

磨玻璃结节(GGO)是当前肺癌外科医生最常见的一类肺癌,做得多了自然会有些疑问,比如它容易转移吗?它会聚集生长吗?怎么治更好?

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手术刀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因此我们向二代测序技术寻求帮助,由此打开了一扇大门,迎来了一片广阔空间。

我们发现,不同GGO共享多达26个罕见突变,多原发肺癌和肺内转移可同时存在,在国际上首次从基因层面发现肺纯磨玻璃结节也可转移。

还有对GGO肺癌的免疫微环境的研究、对早期肺癌液体活检(ctDNA)的研究等,是我们目前和今后关注的焦点,可以说交叉学科以及基因检测等新技术的成熟,都为外科临床研究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关键是,我们要如何了解它们,并寻找可能用于自己科研的地方。

总之,外科医生开展临床研究,最关键的是要有开阔的思路,睁大眼睛学习国内外新进展,结合现实形成创新思路,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为更加深入的研究拓展新思路。

文/本报记者郑颖璠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王俊主任在2020全国肺癌大会的主旨发言整理

编辑制作/夏海波

审核/方彤


热文精选

法律  医院终于被纳入“公共场所”,再遇医闹,直接报警!

法律  《民法典》明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些条款跟医生最相关

医者  这是我见过的最酷的喝水照

热点  @2000万北京居民 疫情反弹,莫慌!

热点  新冠确诊病例又增加!看北京这次的“光速”反应

热点  这次,真相跑过了传言!

病例  医生,我把胸大肌给撕了


    关注 健康报医生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