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滴清水,吹不出泡泡”——写在杨绛先生去世之后

 

杨绛说:“我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吹不出泡泡!”这是一场国人发自内心的哀悼与告别,我们在告别一种情怀,一个时代。也许在大家的心里,杨绛先生意味着一种最纯粹、最简单、最宁静的生活,一种少有喧嚣与功利的生活!...



2016年5月25日,一位被国人称作“先生”的105岁老太太去世,那几日,朋友圈刷屏的都是老太太的生命故事和她的文字,她叫做杨绛。杨绛先生去世了,她却在网络上红了,这也许是先生所未料到的。

人们都在纪念我们失去了一位国民气质美女,失去了“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也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杨绛”,以我的理解:这是一场国人发自内心的哀悼与告别,我们在告别一种情怀,一个时代。也许在大家的心里,杨绛先生意味着一种最纯粹、最简单、最宁静的生活,一种少有喧嚣与功利的生活!我们在哀悼她所代表的一个时代的逝去,哀悼一个具有学识和风骨的学者的逝去。



无数的人们,不约而同在朋友圈刷屏纪念先生的去世,国人为何反应这么大?这让我想到了弗洛姆的《占有或存在》,也许是习惯了功利化“占有式生存方式”的国人,对杨绛先生“存在式生存方式”求不得的艳羡所致。

弗洛姆说,人身上有两种倾向,一是去占有,这基于生物本能的延续生命之需要;二是去存在,即去分享、给予和牺牲,这基于人天生要与他人合二为一来克服人独有的存在性孤独。

自工业文明以来,现代社会打上了两大烙印。第一,在“进步教”的信仰下,人类被变成了“超人”,他们以无限制地生产,无限制地消费为生活方式。有如霍布斯所说:幸福就是不断地从一个欲望走向下一个欲望。拉美特利甚至主张用药物来制造幸福的幻象。然而,对幸福的过度热忱与狂热追求,进步教下的现代“超人”却变成了“非人”,我们生活得并不完满;十分不幸的是,孤独、惶恐、沮丧和依赖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第二,西方的工业文明还制造了一个错误观念:利己主义,它让我们以为:我占有越多就越了不起;谁一无所有,谁就一无所是。无形之中,他人就成了我的敌人,占有欲带来了贪婪。然而,贪婪与心灵的安宁水火不容。若我是我的占有物,如果我失去了我的占有物该怎么办?想想就焦虑。

麦斯特·埃克哈特曾说:“人不应过多地考虑他该做什么,而应当更多地想想他是什么。”然而,我们的文化却是一个非常强调(doing),而忽略(being)的文化。弗洛姆批判现代文明人,致病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心理、性格和生活方式都被“占有欲”所浸透。弗洛姆还认为,占有式的生存方式与肛门型性格相关,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是一种未达成熟阶段的性格,他们集中精力于占有、节省、积攒和储蓄金钱、物质乃至情感等。弗洛姆毫不客气地说,一个以肛门型性格结构为优势的社会就是病态的社会,“存在生活方式”是这种病态社会的解药。占有式生活方式信仰“我就是我的占有物”,个人的幸福往往凌驾于他人之上;而存在式生活方式,它独立、自由和具有批判理性,认为幸福在于爱、分享和给予,它是一种贴近人性的模式,顺应人性的自然。



我读到过杨绛先生的一则轶事:先生把书稿交付出版社出版。新书发布之日,出版社召开新书发布会,意欲请先生出席以增强影响力,扩大市场。这种情况我们司空见惯,然而杨绛先生婉拒了邀请,并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吹不出泡泡!”看完这段话,我对先生的做人境界肃然起敬。我想,这应当就是一种存在式生活方式吧!



这学期,我给大一新生上课。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有一个极为精彩的演讲——《如何度过大学四年》,我觉得非常适合大一新生阅读。一开始,我以推荐学生阅读的方式,要班长把演讲文稿拷贝回去共享在班级群里。不曾想,少有学生主动阅读。后来,我只好以作业方式要求大家阅读并写下读后感,由于读后感关涉到课程成绩,同学们才算是读了一遍。由于该演讲稿较长(估计有两万字以上),有些学生在作业中抱怨演讲稿太长。学生对一篇稍长的文章都难以耐心读完,我怀疑还有多少学生会主动去阅读那些大部头的经典?钱教授在该演讲中送给大学生们八个字:“沉潜、创造、酣畅、自由”,所幸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接受钱教授的观点,但也有个别学生反对“沉潜”。说现代短平快节奏的信息社会,年轻人就应当蜻蜓点水地去涉猎方方面面,接触花样翻新的多样化世界,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沉潜在某个领域十年?等你坐了十年的冷板凳,早就跟不上社会的日新月异啦!不得不说,这应当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吧!“浮躁”与“沉潜”是水火不容的!我想,这就是“占有”与“存在”的对立吧!



另外,国人的职业倦怠问题也值得关注,工作热情似乎难以持久。在身边,听到不少四十多、五十岁的人在说:“我在盼着早点退休!”对延迟退休年龄方案甚是不满。2011年我去武汉参加一个“释梦工作坊”,主讲的美国教授Staley Krippner 80岁,直到去年84岁高龄,他会每年飞越半个地球来中国讲学;我的一个同学在美国访学时的导师93岁,每天自己开车到实验室工作七个小时;今年听四国督导课程,被誉为精神分析活化石的Arnold Richards先生83岁,工作状态绝不输年轻人。再来看看杨绛先生,自1997年、1998年女儿、丈夫相继去世后,先生开始深居简出,闭门谢客。但先生并未停止笔耕,除了整理丈夫的大量手稿并出版,还于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98岁开始写《洗澡之后》并出版,103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九卷。看看杨绛先生的成就,然而,她却生活得如此简单,“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人们怎么不会在先生去世之日“全民自发”纪念呢?这是对一位充分地活过的老人的景仰与祭奠,这是物欲充斥的“占有式生存”时代里的一抹亮色!先生的一生替代大家满足了内心渴求而现实所难以满足的精神欲求,她代表了功利社会里国人所向往的一种简单而宁静的生活方式。先生的逝去,带走了大家灵魂深处些许的寄托,我们带着对先生的致敬与不舍,作别她的离去。

斯宾诺莎是第一位提出心理健康与否取决于生活方式健康与否的思想家。心理上的健康是基于生活方式的健康,心理上的病态是不能遵循人性的要求而生活所致。两种生活方式:“存在”或“占有”,你会选择哪个?



YY妈心语是一个有关心理健康、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公众号,致力于分享心得体会,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我们拥有更高质量的生命。您如果有兴趣,可以关注YY妈心语微信公众号:yexianghong2157。YY妈是一位大学老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有十八年心理咨询经验。如果您需要预约心理咨询,请添加微信号:yexianghong90404进行预约。


    关注 YY妈心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