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学而时习之

 

我想起练了多年小提琴的朋友砸掉的琴,我想起躺在故纸堆中的微积分课本,我想起了大气环流。...



(一)

儿子最近生病,好几天不能去上学。昨天我回到家里的时候看见他正在和外婆一起做包子,兴致勃勃欢天喜地。我坐在旁边的椅子上看他,他一边包一边偶尔抬头看我,就这么默默不语地过了好久。

突然间他问我:为什么都是学习,做包子就是挺高兴的一件事情,而坐在教室里学数学就没有那么好玩呢?

我被问得张皇失措,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才好。

(二)

我们用中文说话,对一个词反复使用之后往往忘记了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比如“学习”。

学字的繁体字是这样的:“學”,上面的半截表示两只手正在练习画“算筹”(古代用来计算和占卜的),中间的平宝盖是隶书字对于一个“n”形状的简化,表示的是“房子”的意思,而最下面的“子”表示的是受教育的对象,“子弟”的意思。

合起来说,“学”的意思就是一帮小朋友在房子里面用双手试着画算筹,试着脑补一下周文王带着姬发伯邑考在西安附近的土坯屋里画八卦……跟我们现在小孩上学也差不多啦。

可是这个词的另外半截“习”就有意思了。

“习”的繁体字是“習”。《说文解字》说,“习,数飞也。”意思是“一次次地起飞”。用现代汉语说,“习”的意思是小鸟在窝里面振翅,为将来真正的翱翔做准备。上面的那个“羽”就是雏鹰在扇动翅膀,而下面的那个“日”字表示的鸟窝。

也就是说,“学习”这个词,前半截表示理论学习(课堂训练),后半截表示的是生活体验。

所以我们很多人都误会孔子了,他老人家在《论语》中说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不是“学习了经常复习”(脑子有病的人才觉得这样很高兴呢),而是“学习到了做人的道理,就经常拿来在实践中使用”,这样他才会说“不亦说乎”。

(大叔一直说,简化字对于汉语的推广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汉语的理解有一些妨碍,所以到了一定的年龄应该再学学繁体字,再老一点就要学学金文和甲骨文。)

(三)

我们现在的教育,是为了配合工业社会而进行的。

这个话说了可能很多人不爱听,但是咱们仔细想想难道不是吗?最开始的教育,是苏格拉底老哥哥带着一大堆学(狐)术(朋)新(狗)秀(友)在雅典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互相诘难。大家都有钱有闲(有奴隶干活,雅典的“公民”们有大把的时间研究哲学),相当于某种程度上的“俱乐部”,这个玩意儿叫做“school”。

现在的教育,已经完全偏离了这个方向。为了孩子们将来能够在工业社会中成为更好的螺丝钉,他们需要掌握越来越多的知识(想想看,如果念个博士,甚至再来个博士后,基本上已经35了,苏东坡这时候都开始写“其发苍苍其视茫茫”了)。

而这些知识短期内是看不到用处的(大部分要到大学毕业之后才能看得到如何使用),对于小孩子来说,“学”的成分越来越多,而“习”的部分越来越少(少量的比如人民币的辨认和找钱还是可以马上“习”的,可惜比例不多)。

(四)

所以,我对儿子说:做包子好玩,是因为你学了马上就能用。

儿子问我:那上学学的东西是不是将来用不到?

我想起练了多年小提琴的朋友砸掉的琴,我想起躺在故纸堆中的微积分课本,我想起了大气环流。

我顾左右而言他。


    关注 言安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