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返校日|华农,能否再许我四年校园的美好时光?

 

华农人,你今天回家了吗?...



时光荏苒,岁月更迭。光阴似箭,留下的是感动;日月如梭,留下的是思念,是牵挂,是缠绕的情愫,更是一种华农人的情怀。是那丝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让我们重返母校;是那份无法割舍的友谊之念,让我们走进校园!

在这里,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农人!

带着对母校的眷念,我们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那年,我们意气风发,有理想有祝福
如今,我们成熟稳重,有怀念有期望
我们依然像以前那样谈天说地,
道不尽的是想念,语不尽的是情怀
往事回首,泪眼朦胧,青春记忆涌上心头
从青葱岁月、相互鼓励,到白发苍苍、相互搀扶
愿时光温柔以待


俯仰之间,我们和华农的故事,如今仍在续写
时隔30年,再穿上学士服,
为人父母的我们定格在这不老的青春岁月


山珍海味,也抵不过记忆中华农的味道
华农牌坊下,我们共同刻写青春的寄语
再次回到校园熟悉的舞台,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情谊
光阴流逝,心如初



“我唱这首歌,不是为了荣誉,而是想让校友们听完后有所感悟。这是我的大学回忆,更是华农人的集体回忆。”廖明副校长用他真挚的歌声,为广大校友们带来《光阴的故事》和《心的祈祷》。悠扬的旋律,让我们穿越回学生时代,记忆的碎片在歌声里重合拼凑:操场上那奔跑的身姿,宿舍里温馨欢乐的情景,曾经熟悉的一幕幕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青春快乐,有爱有你的路上不寂寞。安娜的一首《青春快乐》唤起了校友们四年最美的回忆。在华农毕业的她到最后还是选择了留在华农工作,华农的一点一滴她都切身感受。说起华农这些年的变化,安娜满满的都是自豪。华农越办越好,让作为毕业生的他们也更加骄傲。

情到至深处,千言难以诉





几年华农生活,很多人都对华农有一种特别的情怀。1982年在华农林学系就读,现就职于中国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的李侃笑称:“当华农还叫华南农学院的时候,我就是这里的学生了,你应该叫我师叔才对。”当谈及对华农大学时光的回忆,这位师叔的眼里不禁泛起了泪光。“我最高兴的就是红满堂又恢复了,原来的时候我们在这里入学、报道,毕业的时候红满堂却不见了,后来经过广大校友的呼吁又恢复了,这让我很高兴。毕业三十年,回想起在华农的时光依旧很难忘。”

声道华农梦,歌载岁月情




在华农有着这样一个“老年天团”,成员的平均年龄高达七十岁,其中年龄最老者已有八十岁高龄。来自华农各个专业的他们,曾是活跃在各大领域的专家学者。步入古稀之年后他们没有屈服于时光,出于对母校和艺术的热爱再次走到了一起。星海音乐厅、省文艺汇演……18年的光阴走来,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全国大大小小无数个舞台,将华农人对生活的热情带给每一个观众。对他们而言,华农就是他们的“家”。学生时,他们因歌声而相识;退休后,再次因为歌声而相聚。他们在这里待了几十个年头,看着华农一点一点成长,他们比谁都感到欣慰。时光变迁,不变的是他们对华农的依恋。

厚德载福寿,当归念师恩





“天长地久有时尽,师恩绵绵无绝期。”经历了多少年日日月月,经历了多少载风风雨雨,再次回望校园青春岁月,依然无法忘怀老师当年的苦心栽培。在文化大革命医药匮乏时期,76届校友识烦的手在一次意外中受了重伤,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识烦的生活陷入困境。就在他举足无措时,恩师刘厚芬把友人赠送的珍贵药材——当归转赠给了他,并写下一封关怀信。刘老师的信字里行间透漏着对学生的关心:“保养期间,不要放松政治学习,这也是战胜疾病的精神武器。”“现在广州也很缺乏,不能给你更大帮助,请原谅。”这封写于1976年的信件,一直被识烦保留至今。



这次回校,识烦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刘厚芬老师:“厚德载福寿,当归念师恩。”识烦解释道:“‘当归’对我来说有两重含义,一是这个药材治好了我的伤;二是提醒我应当归来母校看看,报答师恩。”40年过去了,当归药材与问候信,一直寄托着识烦对恩师和母校的情怀。

握不住的时光,在匆匆划过,岁月在华农人的脸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是那份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让我们重聚在华农;

紫荆校园,唤醒了华农人青春的记忆。

触景生情,我们不禁长叹:

能否再许我四年美好的校园时光?



文字|新媒体中心 陈丽如 邝木子 李田恬 郑培兰 李铭阳 何冠乐 罗致凯 高原 胡蝶(排名不分先后)

摄影|新媒体中心 罗致凯 李铭阳 冯敏婷 高原

微信编辑|新媒体中心 李诗琳

责任编辑|周志荣 谢韩


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华农人,赞↓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