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匠,工匠,陶匠,现代鲁班们是如何炼成的? 福利

 

有一群人,他们专注于自己,淬炼心性,养成自己 。...






关于我们与自身的关系,我们与器物的关系······在适应现代生活中,诸多关系都被简化,我们往往因为分工,而被划分成: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只与效率产量有关,消费者在物的狂欢中消弭了记忆。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乱世”,温馨狂喜的物的“乱世”。即便是这样,仍然有一群人,专注于自身,淬炼心性,养成自己 。

 “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修故宫的人李永革




修故宫的人李永革

李永革的师傅赵崇茂在退休的时候,塞给李永革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勿要一得自矜,浅尝辄止。这几个字李永革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古建修缮是一辈子学习的事儿,每次都有没见过的东西。”

故宫修缮,尊重“四原”原则,即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形制。大多数时候工匠都用传统工具:木匠画线用的是墨斗、画签、毛笔、方尺、杖竿、五尺,加工制作木构件使用的工具有锛、凿、斧、锯、刨等等。“老祖宗聪明得很。”李永革说。
陶艺大师曾鹏:让陶艺和生活合二为一




“老师傅们教给我的,最重要的是尺度和本分。他们觉得,今天能把今天的事情做得圆满,就是老天的恩赐。如果每天都能做好,手上就有了一辈子的活计。”曾鹏说。这些手艺人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自有一种优美单纯的节奏,比如,师傅们每天上午一定会在某个固定时间去喝茶,而且永远在同个茶楼、同个位置。这种日常的重复与连续,形成了他们对待身边所有事物的尺度,也包括自己的手艺:平缓踏实,心无旁骛。
漆器大师甘而可:漆器是一种成“器”的东西
 


“很多东西是潜移默化的。我父亲是给人照相的,我以前就帮他洗照片,看曝光的程度,是过度了还是不够,这都要调整。我觉得小时候的经历让我对‘度’的把握更加准确。我有时候就想,做任何事情,对‘度’把握不了,都是驾驭能力不够的表现。想要做到最好,就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这跟为人也一样,不能过于偏执,也不能过于随意。我觉得对任何事物的把控都是一样的。做漆器跟做人,真没区别。”
郑尧锦:给沉香另一重生命


郑尧锦并不愿意多谈他的创作状态。对他来说,闭目冥想,则进入另一世界,他自己才是那里的真正主人。雕刻罗汉,他便幻想如果自己是这个罗汉,会营造一个怎样的空间:“这边最好来块石壁,石壁上有几棵枯树,甚至上面有几个点都是我自己想要的······”雕花的时候,他又会把自己想象成那朵花:“如果我是花,我要怎么开,从哪边开起,怎样开才能最美地绽放。”
龙泉瓷的传人,龙泉四老之徐朝兴


徐朝兴说:“我第一次见师父,他让我做一把木瓜壶,我说这个线条太难了,他对我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你就要沉下心来了。’这句话我在带徒弟的时候也说了。我的徒弟周武,现在是中国美院的陶艺系主任,第一次来见我,我让他刻一朵牡丹花。他刻了半小时就拿过来了,还第一次喊我‘师傅’,我回头一看,刻得和鸡爪子一样。我说,你没有4个小时,不要拿来见我。”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三联生活周刊》文丛系列;匠人精神:淬炼心性,养成自己;中国民间手工艺人的坚持与传承)

作者:邱杨/丘濂/艾江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1
定价: 56.00元
iWeekly+福利

《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7本
参与方式
1点击阅读原文并上传本文任意截图,我们将选出7名读者每人送出《匠人匠心:用一生,做好一件事》1本,共7本。

2. 本活动参与截止日期为2016年12月7日。

所有福利中奖情况请向iWeekly周末画报公众号回复“中奖”两字查询中奖名单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