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康师傅倒了,我们离食品安全究竟有多远?

 

多么期待我们头顶也有那么一扇即将被开启的明窗。...



今日汇率 | 新西兰元/人民币: 4.9735

2017/1/4 8:00PM 更新

以上汇率信息由CFG·铭源金融提供

官方微信: mingyuannz | 电话: +64 9 3599898


据世界方便面协会统计,2015年中国方便面消费量达到404.3亿份,名列世界榜首。而说起方便面,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无疑是数以亿计中国人最熟悉的品牌和味道。



就在2017年的第一天,台湾康师傅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突然被母公司——顶新集团,宣布解散清算

2014年,台湾爆发了三起令人震惊的食品安全事件,而顶新集团,全部涉及其中



先是被爆出旗下的工厂在6年半的时间里,向台湾大统长基买进23万公斤,添加铜叶绿素,依规定必须销毁的假冒纯油

紧接着,又爆出顶新集团采购强冠公司用回收的馊水油等废油,混杂制成食用油的事件;

2014年11月,更是被爆出顶新集团旗下的正义公司,通过把饲料用油混充食用猪油的事件,至少波及下游230家厂商





一年的时间里,卷入三起食品安全事件,顶新集团在台湾引起一片哗然,甚至引发了台湾民众的"灭顶"抗议浪潮。在民众的呼吁与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后,作为味全、
顶新、正义三家公司董事长的魏应充,不仅被迫辞职,还因涉及刑事犯罪而被处罚;顶新集团宣布暂时关闭旗下顶新制油及正义油厂。



同年,国立台湾大学食品科技研究所决议以“最高道德标准”、“保护食科所”为由,终止与顶新集团已合作四年的奖学金。另国立政治大学则以“良心比钱重要”为由,中止来自顶新集团为期五年的奖学金。



但康师傅发布声明称:“本公司在中国大陆制造及销售之所有速食面,并不涉及向台湾进口该等原料或产成品,且全部生产过程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在保证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下,不存在隐患。”国家质检总局后经核查,没有“全统香猪油”进口,并提醒消费者慎食通过各渠道购买的可能使用了问题猪油的企业生产的食品。

此后,创立于1958年的顶新集团,就成为了台湾食品安全的一张“黑名片”。



然而,这次顶新集团解散清算的仅仅是“台湾康师傅”。而“台湾康师傅”是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天津)的子公司,经营范围仅限台湾地区。目前,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主业生产经营一切正常——也就是说,在内地,你还是可以照样买得到,吃得到康师傅方便面。

回溯2014年,这三起震惊整个亚太地区的食品安全风波,竟然是由一位在油厂附近耕种的六旬老农所掀起的。

这位台湾屏东县的老农,早年北上打工,5年前退休回到老家,购买了片地,打算种田养鸡,与老伴共享田园生活,却发现自己种植的水稻,被附近炼油厂排出的废油污染致死。他去找炼油厂负责人理论,对方却威胁称,“我是有牌的,找黑道或白道来都不怕,随便你!”

随后老农与邻居先后5次向有关部门举报,均不了了之

举报无果,他决定自行搜集证据。他买了数码相机,但看不懂说明书。在别人帮助下才学会使用。在两年的时间里,他拍摄了一千多张地下油厂的照片,并以此为据,向警方报案。
受理报案的警员回忆称:“老农夫来报案时,态度坚定、情绪激动,证据资料完整,警方很佩服他敢具名检举,也激励警方积极侦办。”

警方随后前往侦查,办案警员躲在地下油厂隔壁的鸽舍录影搜证,掌握了晚上有油罐车运来废油,加工后再运走的事实。

当被问到举报后可能遭到报复时,他坦言“不可能不怕,但已做最坏打算”,不过他相信:“做对的事会有好报!”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英国的食品安全之父——亚瑟•希尔•哈塞尔(Arthur Hill Hassall),和他为了确立近代英国食品安全标准所做过的那些努力。



从光天化日之下贩卖结核病死的牛肉,导致数以十万计的英国人因此罹难,到让100万英国人患上麻风病的掺入了骨灰的面包……19世纪的英国,不安全的食品已经是致人死亡的一项重要原因。


当时这幅海报的名称就叫:Meat is Murder,肉就是谋杀
而正是因为两位有良知的科学家的坚守,用显微镜,和一本完全以事实说话的学术期刊,才得以让“食品安全”真正引起公众的注意,进而引发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也才有了今天英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

这本期刊,就是当今全世界历史最悠久,最具权威性,也是最受人敬仰的医学期刊 ——《柳叶刀》(The Lancet)



而那位第一次用显微镜检测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的医生,就是亚瑟•哈塞尔。



亚瑟•哈塞尔,曾经是一位英国的医生。出生于军医世家的他,对欺诈与蒙骗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当时的英国街头巷尾,也如今天我们所经历的一样,处处充满了关于“食品安全”的传闻和谣言,然而却没有人想到去做实证性的研究

一天,亚瑟用显微镜观察市场上销售的形式各样的咖啡,却发现了几乎所有咖啡都掺假——而通过肉眼,普通人根本无法分辨。这种以次充好的行为让他异常愤慨,
于是他把这一发现写文章投给了《泰晤士报》。媒体曝光后,不仅引起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注意,更引发了另一位科学界人士——托马斯•魏克莱(Thomas

Wakley)的注意。



年轻有为的托马斯,于1823年创立了医学杂志《柳叶刀》。他在创刊词里这样描绘自己的抱负:“柳叶刀犹如拱形窗口,让光亮透入,或亦是锋利的手术刀,以切除陈杂,我意谓《柳叶刀》赋有上述双重含义。”1850年代,这本杂志已经成为了英国科学界和医学界中的翘楚。



托马斯写信给亚瑟,表达他的支持,并邀请亚瑟与他合作,通过《柳叶刀》杂志,进一步深入挖掘“食品安全”与公共健康的关联。

1850年,《柳叶刀》杂志组建"卫生分析委员会“,由亚瑟医生主持,专门调查和报告英国食品安全问题。如果有涉及公共健康,就发表文章,并公布生产者的相关信息,让造假者身败名裂。

他们首先研究了人人都要接触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自来水。他们的调查,让所有人震惊:伦敦市民日常的饮用水里,竟然含有致命病菌。


亚瑟在伦敦自来水中发现的致命病菌
他们顺势把自来水公司告上法庭。尽管他们在法庭上当场用自来水做化学实验,以验证里面含有致命病菌,但最后他们还是被判败诉。因为当时英国根本没有“食品安全”的相关立法



以及,在庭审结束后,亚瑟还收到了自来水公司寄来的死亡恐吓信。但是他们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反而更激起了斗志:从1851年到1854年,《柳叶刀》杂志几乎每周都要发布食品掺假的劣行,并集结成为一本《食品及其搀假:

1851-1854年"柳叶刀"卫生分析委员会的报告》。他们的行为,当然引发了相当大的阻力和仇恨:托马斯在家中被暴徒袭击,房子被完全烧毁,他本人差点葬身火海。

有评论说,“这本杂志将奸商的名字公之于众,引起了巨大的骚动,就算有人拿着枪在贫民窟里扫射,就算有人在大白天搬起石头砸人,也难以企及他们所引发的反响。”

1859年,英国布拉德自治镇发生了一起误将砒霜掺入糖块的中毒事件,导致20人死亡。



而此时,在亚瑟和托马斯的坚持下,“食品安全”已经超越了公众话题,成为了国家性的议题。于是,在觉醒的民众呼吁,和政治人物的推动下,1860年,英国终于通过历史上第一部有关食品安全的法案——《反食品与药品掺假法案》(The Adulteration of Food and Drugs

Act),方案将食品掺假造假被列为非法行为



1872年,英国官方修订了《反食品与药品掺假法案》。从此,“消费者利益至上”成为了相关法案政策框架的基本出发点,或者说从“买者自慎”逆转为为“卖者自慎”

1875年《食品与药品销售法》( The Sale of Food and Drugs Act )颁布,进一步完善了之前的法律,该法律是英国现行食品药品法案的文本基础。

1984年,开始分别制定了《食品法》、《食品安全法》、《食品标准法》和《食品卫生法》等,同时还出台许多专门规定,如《甜品规定》、《食品标签规定》、《肉类
制品规定》、《饲料卫生规定》和《食品添加剂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涵盖所有食品类别,涉及从农田到餐桌整条食物链的各个环节。



同时,这些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也规定了严苛的处罚:责任主体违法,不仅要承担对受害者的民事赔偿责任,还要根据违法程度和具体情况承受相应的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制裁。



1997
,英国成立了食品标准局(FSA, Food Standard

Agency)。该局是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事务和制定各种标准,实行卫生大臣负责制,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



在食品安全领域里,新西兰也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和类似的监管机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涵盖了所有食品类别以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十分严格透明,违反《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法典》的行为在新西兰属于犯罪行为

当然,除了健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严厉的食品安全执法也让企业根本不敢在食品安全上出任何差错。而也正是这一套机制,才使得当年轰动全中国,影响至今的“三聚氰胺”事件得以曝光。



2008年,持有三鹿公司43%股份的新西兰乳制品巨头——恒天然公司,在8月2日得知三鹿婴儿配方奶粉出了问题,就决定公开召回所有产品。但是,恒天然公司的召回建议,被三鹿公司否决。



恒天然公司当天把问题反映到了石家庄当地政府和新西兰驻华大使馆。8月14日,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收到了有关信息,立即与地方政府沟通希望召回有毒奶粉,却没有得到积极回应。在四处碰壁后,恒天然公司只好把信息向新西兰政府汇报。

9月5日,时任新西兰总理的海伦•克拉克获知三鹿有毒奶粉的信息。9月8日一上班,她召集多名资深内阁部长开会讨论中国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并决定以新西兰外交部的名义,责成新西兰驻华大使Tony Brown把三鹿有毒奶粉的信息直接反映到中国政府。

9月13日,中国国务院启动国家安全事故最高级别的响应机制,处置三鹿奶粉事件。



而在另一起食品安全事件里,恒天然依然是主动向政府“自爆”问题,主动要求召回产品。

2013年8月2日,恒天然向新西兰政府通报,自己生产的3个批次的产品中,检出肉毒杆菌,影响包括3个中国企业在内的多家客户。第二天,新西兰初级产业部发表声明,确认此事。恒天然首席执行官飞到中国,随即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公众致歉并承诺召回产品。8月12日新西兰总理宣布成立一个部长级调查委员会,彻查事件。然而28日公布调查结果显示,恒天然公司涉事的原料是安全的,不会危害健康,菌群数量过多只会使产品加速变质,根本无需召回产品。

虽然到最后是"虚惊一场“,但新西兰企业在面对食品危机时的主动,以及政府的迅速出手,都是由于这背后完善的食品安全生产和监管体系。如果恒天然选择对相关事件隐瞒不报,或许最终的结局,要比今日的康师傅更加糟糕



托马斯•魏克莱曾经在《柳叶刀》的创刊号上写道,他希望《柳叶刀》能够真正成为“Lancet”(柳叶刀杂志的英文名,在英语中也表示“尖顶穹窗”),一扇“照亮医界的明窗”(to let in light)。



多么期待我们头顶也有那么一扇即将被开启的明窗。
新西兰人耗时两月,为企鹅做了这样一件事......

逃离霾都,回归人性 | 一个公务员的移民心路

这场夺取一万多人性命的雾霾,几乎让丘吉尔下台

再有人问新西兰怎么玩,就把这条微信甩给Ta!

回复以下关键词收看更多实用信息

移民 | 签证 | 交规 | 入境 | 奥克兰 | 皇后镇 | 罗托鲁瓦 | 惠灵顿 | 基督城 | 但尼丁 | 怀卡托 | 南岛 | 北岛 | 国家公园 | 高尔夫 | 入境卡 | 驾照 | 交通 | 大学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