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经络还是先有穴位?(专业剖析)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Word天!...




导读:古之医家认为经重于穴,先有经络,后才有穴位,然后才有经穴的命名。由经而穴,不是如一般人所想象。先有若干穴,之后连成一串而出现了“经”,这种由点而线的思维方法,多少受了经络平面图的影响。而实际上经络学说是立体的,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皆为经络之所在。

历代著名的针灸学家在临床治疗中,信守一条法则:宁失一穴不失一经。即在针刺治疗中,取穴可以不一定很准,但一定要取在欲刺之穴的经上。这样尽管穴位有偏失,但疗效仍然很显著。



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经气循经流传,只要经不失,则针刺得气,气循经行,仍然可以“气至病所”而愈疾。此即《素问·疟论》所说卫气与邪气可以会于“风府”。所谓风府,不仅指风府穴,而是“风无常府,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王冰注:“卫邪相合,病则发焉。”说明只要不失其经,经气就可以在针刺感应和针刺手法中与邪气相合相争,正邪相争则病发,不断地补正祛邪,以至正胜邪祛则病愈。用现代观点来看,经络不只是血脉,还包括了神经系统。卫气的剽疾滑利,就像神经传导。

原因之二是古之医家认为经重于穴,先有经络,后才有穴位,然后才有经穴的命名。这只需要看两件事情就知道端倪。一是古老医书《黄帝内经》,书中经络学说已经成熟完备,取穴仍强调远古所传“以痛为输”法。《灵枢·经筋》说:“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燔针即火针,劫是夺的意思。刺之即出针,不用迎随补泻的手法就叫作劫刺。张志聪认为,“知者,血气和而知其伸舒也。以痛为腧者,随其痛处而即为所取之腧穴也”。在《灵枢·经筋》中,凡十二经筋均重复“以痛为输”一段文字,可见当时这是多么重要的取腧(穴)方式。

从《灵枢》的文字来看,“经筋”在“经脉”之后,命名取穴的方法还没有一致,自然会重复最初经脉的取穴命名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看成是腧穴取穴命名的原始形式。当其时既无固定的部位,也无所谓穴名,只是在经脉经筋循行的径路上,“以痛为输”地取穴,就可以治病。痛处,就是脉气所发之处,也是正邪交会之处,与经脉直接相关,这是先有经后有穴的证明。
相同的记载还有不少。《灵枢·背腧》说:“肾腧在十四焦(椎)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明确指出,背俞穴就是依靠以痛为输的方法,将其医疗经验积累而固定下来的,因其部位在背部挟脊处而命名为背俞。要想知道穴位选取准与不准,还可以用定穴时的“以痛为输”法验证。这是先有经,后在经上以痛为输取穴,再将经验部位固定下来,从而发现腧穴的过程。当然,以痛为输得来的穴位,每一次不一定都能准确地重复,或偏左或偏右,或偏上或偏下,都是有可能的。因为穴位本不应是“点”的概念,而是“立体”的概念,所以才“宁失一穴,不失一经”。关于这点,《素问·缪刺论》“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也都作了大致相同的描述。所以《素问·气府论》称腧穴均为“脉气所发”,依此即知穴在经之后出现,其命名就更晚。
由经而穴,不是如一般人所想象。先有若干穴,之后连成一串而出现了“经”,这种由点而线的思维方法,多少受了经络平面图的影响。而实际上经络学说是立体的,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皆为经络之所在。经气的运行,要靠导引行气去体验,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说:“真气者,经气也。”《灵枢·病传》说:“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说明内经时期,导引行气仍然列为各种治法之首。大医学家岐伯认为,各种治法是适应不同的疾病,为治众人之方,非一人之所尽行也。治法的关键在“守一勿失”这个一就是气,就是人的正气、真气、经气!所以九针的要妙仍在守经隧,守经气,守经而非守穴。



二是近年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公认成书早于《黄帝内经》,为经络学说的早期传本。这两种出土的医书中,只有十一条经脉分布,而没有穴位的命名,有经无穴,可见经先穴后,先有经后有穴。
本文来源于《道家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贰)》。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道家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贰)》,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编辑推荐

本书以充足的史料和严密的逻辑,概括了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和道家学说。本书还理论联系实际,介绍了许多道、医共用的治疗保健技术和方法,如祝由术、炼丹术、导引术、房中术、内丹术、服饵辟谷养生术等。总之,本书从道家文化和中医药学的关系方面,考证一些重要的历史文献,介绍一些著名医家和道家及其代表著作,重点阐明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科学原理的实用医疗养生方法,以满足人们养生保健的需求。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公众号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本文来源于《道家文化与中医学(中华文化与中医学丛书/贰)》。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十二经络原穴,千万别以为只能止疼!

走出经络研究的误区(值得讨论)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关注 中医出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