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语文群】唐苇:例说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唐苇:例说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主讲精华】

    1、写作意图源于生活的情趣;写作意图源于生活的观察;写作意图源于生活的思考。

2、作品的语言表现写作的意图;作品的细节蕴含写作意图;作品的形象突出写作意图。

【详细内容】

本讲拟用三篇自己的三篇杂文来谈谈“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灭鼠记
晚,居室不知从哪窜来一只耗子,作作嗦嗦,游来逛去,如入己穴。

户外微寒,弱不经风之辈,借一方良舍取暧生息,并不介意,何况室无佳肴,粗衣陋物皆坚壁清野,丧家离群之物,凭其能耐,也无甚大作为,来则来矣。怎料耗子如此胆大,夜深人静,打起拳脚来,有招有式,弄得举室响动,最后干脆登床窜褥做起庄家来。实不能寐,气不打一处来。明灯高悬,奋袖捋臂,操帚持棒,誓捉鼠归案。

谁知耗子如此刁钻,顿收手脚,屏息宁气,寂然无声,打起埋伏。只好操拭声东击西之术,西捣东戳,欲让耗子惊悸出逃,束手就擒。耗子何其刁钻,简直狂妄之极,竟然与房东做起“耗子逗人”的游戏,东跳西窜,四躲东藏,有时远远地弓身一角,溜着小眼,得意地抖着六根胡子,乍露尖牙细齿,鼠相出尽。一帚过去,却逃之夭夭。周旋数时,无奈休战,图个良策,明日再论高低。一夜不安稳,后悔当初不该仁慈,不该大意,让耗子一宿猖狂。

二日,请假在家,搬床叠凳,翻箱倒柜,决心“歼灭”鼠敌。侦察良久,搜索多时,迂回穿插,竟不见劣迹。昨夜如此猖獗的之徒光天化日却如此胆小,敛起那派嚣张气焰。或许耗子已逃离这凶险之地,另寻去处。心不存忧,安顿至夜。

不料,耳旁又是“东风吹,战鼓擂”。好你个臭耗子,看这个世界到底谁怕谁!翻身跃起,赤脚上阵,即使武器不精良,也要与可恶的耗子血战到底,誓为善良人家除害。下床着地,忽忆昨晚疏忽,可不能再大意,又被耗子耍弄耻笑。前挪七步,后退三步,轻声蹑脚,考虑再三。抬头看见自家阳台,何不欲擒故纵,调鼠离屋,限定战场,紧缩包围,来个“瓮中捉鼠”?

妙计!感谢先人孙子奇思多智,留给后人诸多绝妙兵法。

乃开门敞户,放鼠一条死路,重操旧式,摇帚呐喊,击棍佯攻。昨日耗子大概粮草断了一天,援军不至,已是气力渐无,可还是强装凶悍,狡诈不减,弓身卷脚,伸头缩脑,虽鼠目寸光,却也咄咄逼人。怎奈求生心切,耗子发现门扉大开,自以为是归家的洞槛,负隅的坚垒,全然不知那已是十里埋伏,不由分说,挥爪骚地,纵身一跃,窜进那不归的去处。

踌躇满志,一步跨去,紧闭窗门,亮起灯柱,半举矮凳,“守凳待鼠”,自信狡黠之物也必然愚拙。果不其然,耗子竟然不知四面楚歌,天网恢恢,依就四处溜达,时时“吱吱”几声,似乎还牢记昨夜胜绩,要与房东再作较量。耗子溜到光柱下,以为那是指路明灯,一时迷了心窍,忘乎所以,竟在明亮的光照里耸起丑陋的身子,呲牙咧嘴,抖须弄唇,双爪前举,一副有所作为之状。良久,耗子忽见悬在空中的正义之凳,顿然惊悟将有灭顶之灾,可狡鼠枝穷,只得嘘溜鼠眼,左右顾盼,欲寻逃生……

忆起耗子往日劣行,昨夜猖狂,遥想耗子侥幸逃脱,将如何为非作歹,怒发冲冠,一凳下去,虎虎生风,无异天蹋地陷,耗子未吱一声,便呜呼哀哉,恶命归西。

一场“严打”,跨日越时,艰苦卓绝。打扫战场,已是三更,抬头繁星满天,光辉灿烂,明日定然艳阳高照。

我的读书与写作的经历,也就是其他普普通通的文学爱好者的经历。读书深深影响了我的写作,给我的写作以丰富的滋养,这种滋养不仅仅是写作方法技巧上的潜移默化,而更多的是生活材料的供给、生活道理的启迪、生活情愫的激发。“文学来源于生活”,体会至深,感受良多。我很多作品都与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悟所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生活中一些人和事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激发了我的灵感,催生了我的文字,我的作品写作意图源于生活的情趣、观察与思考。比如《灭鼠记》这篇杂文。

《灭鼠记》写于十年前。当时各地正在开展“拉网行动”,即从重从快从严打击犯罪,追剿在逃犯罪分子,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犯罪分子们抱头鼠窜,但也有猖狂至极顶风作案的。当时就想写篇评论(这时期主要写评论和杂文),但一想应该刻画一下这些犯罪分子的丑态,将文章写得有趣一些,于是就准备用文艺性杂文的形式来表现,借助自己散文写作擅于描写的特长。正好当时我在家打死一只老鼠,经过情形与文中所写大致相同。那时住房比较小,一只老鼠闹了几夜了,于是我从客厅到卧室,进行“追剿”,最后把它赶到已封闭的阳台,把老鼠逼上绝路,关门灭鼠。我以这两件事情作为材料,拟好了表达的意图。社会生活与家庭小事使我产生了写《灭鼠记》的欲望,通过观察与思考,我拟定了刻画作奸犯科者的丑态,表达期盼社会安宁之愿望的写作意图。

《灭鼠记》一文是如何表达我的写作意图的呢?

一是上面所说的运用形象的描写,尽力刻画耗子的丑态,表达其恶俗的本性。老鼠在我的文字中已经是一个社会中的“形象”——无恶不作、危害四方的犯罪分子,所以我将老鼠拟人化,“拨高”了老鼠的技能,突出它的狡滑,一方面以描写生动的“鼠态”增加文字的趣味性,一方面衬托“灭鼠”的艰难。文学创作,本就是运用生活的材料用文字加工成具有典型性形象的产品。

二是在文首文尾有语言的暗示表达。文首“怎料耗子如此胆大,夜深人静,打起拳脚来,有招有式,弄得举室响动,最后干脆登床窜褥做起庄家来。”即是说明犯罪分子扰乱社会安宁,尤其是文尾“一场‘严打’,跨日越时,艰苦卓绝。打扫战场,已是三更,抬头繁星满天,光辉灿烂,明日定然艳阳高照”,这当然是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写的一句话,表达了自己“惩恶”的快慰,借指百姓在“严打”后扬眉吐气的舒畅。“繁星满天,光辉灿烂,明日定然艳阳高照”自然是对社会环境日趋大好的希望与赞美。我一直认为,文章要有“形”要有“意”,“形”指结构与文字,“意”指表达的意图,“形”靠技巧,“意”靠写作者的思想,有了思想,有了恰当的技巧,才有灵活的文字,“形”才有“神”。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不再累言。

三是我运用语言进行细节描写。我采用幽默的笔法描写了“鼠”众多滑稽可笑的形象。运用短句,夹杂文言,拟人化地描写,夸张地描摹鼠动作、神态的细节。如“溜着小眼,得意地抖着六根胡子,乍露尖牙细齿”“挥爪骚地,纵身一跃,窜进那不归的去处。”“呲牙咧嘴,抖须弄唇,双爪前举,一副有所作为之状”。这些细节描写表达了我对“鼠”的厌恶,从情感上表现了写作此文的“意图”,对作奸犯科者的批判。

《灭鼠记》曾发在各论坛,得到众多网友的好评,可能就是因为作品中“鼠”极具形象性。我此文中“鼠”的形象,自然来自于自然环境中的老鼠,即文学性的描写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的情理。我写的不是一只“死鼠”,是一只被打死的“活鼠”。写“活”,就要仔细观察生活,提练材料。这就是文学创作源于生活的道理。“文学来源于生活”,没有当时的“严打运动”,没有一次灭鼠的经历,我不会有写《灭鼠记》的灵感。《灭鼠记》中的形象和意义来源于生活中的形象与事件。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都必须有具体的“生活原型”,作者有了创作的欲望,可以先去构想要想什么,然后去构思,如小说,可去虚构。但作者在写作时,心里一定是有着现实生活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原型”,这个“原型”就是生活本身,作者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文字将这“原型”具体化、形象化、典型化,达到窥一斑知全豹的效果。写作是什么,写作就是表达,就是“塑造”,就是生产现实生活的“窗口产品”。
与狗的交往
这年头,日子疯长,时间飞快,你打个喷嚏,张嘴是今年,合上就是明年。这年头,时兴的玩意多,三岁孩子嘴里都能咂出“我特郁闷”来。这不,年岁溜了,胡子冒尖了,头发白了,兴怀旧了,一到日子末就想着过去的春头儿秋尾儿干了些啥事儿,总结不叫总结,弄个像“我特郁闷”那样时兴的名儿,叫什么“盘点”,有点像铺店打烊拨拉着算珠儿算账。那就算一算吧,去年有哪些甲乙丙丁新鲜事儿,见识了子丑寅卯哪些人儿,油盐酱醋几许,吃喝拉撒几回。

先说年头吧。楼下来了一户人家,养一狗,细脚细尾,样子不佳,但看上去挺聪明的,老远就认得主人和陌生人。凡狗都是有媚气和勇气的,见主人摇尾讨好,见陌生人狂吠逞凶。我自然是陌生人,一下楼,狗免不了跟在后面高声吆喝。我本是怕狗的,不是怕它的凶蛮,而是怕它口中的污秽,那毒素是人都抵挡不了的。记住狗怕恶人这句话,亦拿出人的凶蛮样子来,每狭路相逢便猛脚踢踹,狗自然惨叫而逃,不见踪迹。几番下来,狗不敢跟在后面,只远远瞪眼狂吠,仍一幅凶蛮样子。我厌听永不嘶哑的叫声,蹲下身,欲抛石击打,不料狗早逃得不见踪影。此后,这狗见我就逃,除非在自家门口,主人脚下。如此,我放心地徜徉于楼下的草坪,本心绪不错,可一不小心就踏着一滩污物,脏了鞋子,糟了心情,心想一定是那狗所泄,尤厌恶于心,可多日并不见那狗。又后来,听说多天前草坪旁的小马路上发生一车祸,死了一条狗,有人见着就是那好狂吠的狗。忽觉得那些污物不是那生灵留下的遗物,是我冤了它。细细想来,那狗虽高声,却并没咬过人,更没咬着我,或许那狗本就惧怕人的,并不打算咬人,只是叫声高些表示强蛮的姿态而已,我竟忘了叫的狗不咬人的道理,竟踢着他几次,让它惨叫过几遍,逃过几回,也不知伤着没有。想起自己与一只狗较真,顿觉自己无趣起来,只得在楼下时时见着它的主人多打几声招呼,自嘲似的笑笑,也不知他是否怨尤我对其伶犬的伤害。

再见着狗,不再凶蛮地对待。心想,狗就是狗,哪能与人相类。与狗的矛盾就此了结,对狗不再去多想,它毕竟不与人生活在一个世界,所以,还是去盘点一些人间的真趣味。

我写《与狗的交往》与《灭鼠记》不同,《灭鼠记》是由事引发,由事而感。《与狗与人的交往》就是反映一下生活中一种人际关系,某种人性的表现,借“狗”的形象来比拟,借“人”的形象来来自我映证,两个形象前后呼应。情节是虚构的,并非我的亲身经历。杂文不是小说,它的内容可以虚构么?当然可以。杂文属于文学一类,自然可以进行“艺术的虚构”。有人可能说“虚构就是虚假了”“不真实的东西没有生命力”,其实这里所说的“虚构”指的是材料的“形”而不是材料的“质”,这样的“虚构”当然要有生活的基础,让人读来可信可感。

狗,生活中常见,它与人类生活关系很密切,人们对他的感情与评价总是那么复杂,说勇猛忠诚,说媚主欺生,说坚定不移,说外强中干,说温和可人,说他目可增……狗性、狗相,众说纷纭。但在中国的文化中,比如汉语语言中,狗的形象不雅,是恶俗的,这不只是人的偏见,主要不是狗的习性所致。其实人与动物之间,人性与狗性之间有相通之处,一些人的性情上也表现出狗的特色,所以我以狗为材料,选取狗的一些行为来写人,来批评某种人性——“凡狗都是有媚气和勇气的,见主人摇尾讨好,见陌生人狂吠逞凶”。狗性、人性,都是生活中的真实的存在,所以文章事例的虚构只是“形”的虚构,而其“质”——人性如狗性,却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真实”,人性与狗性相通,有生活固有的逻辑,文章中狗形象是经过现实生活中人的形象“变形”而得,文章所写之事是生活中人与狗遭遇的“位移”(此处没有他处有,作者没有他人有)所得,所以,本文的批评甚至批判就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实,我要写此文时,头脑中浮现的就是现实中的人,生活中的事。

本篇是由“以狗说人”,突出“人性的可悲”。狗性中很多东西是本能,狗的行为很多是自卫性的生存方式,这是自然生存法则表现的一例,而“人性的可悲”却是社会法则中的一种“变态”,所写也是一例,这个“事例”存在于现实生活角角落落。谁没有在某个公共场所不经意间与人发生过矛盾?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矛盾,而在矛盾中,各人的言行大不一样,表现的人性有所不同,所以我写之事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的材料——一种现象、一种人性。事例中的细节有虚构之处,目的是突出人性的特征。所以,此篇是我对生活中“狗性”之形象和“人性”之形象观察、思考而写成,表达我鞭挞丑恶人性的写作意图。
女人的鞋子
女人们钟爱他们的鞋子,没有几双好鞋子,就出不了门,低跟的,中跟的,高跟的,如同男人须有几条好领带。鞋子对女人来说是及其重要的,正所谓评“头”论“足”,头足是马虎不得的。女人对头脸的呵护自不必说,对足的雕琢也是不遗余力。自古如此。古时女子为了使足美,紧裹慢缠,残酷的创造出一双纤纤金莲,如刺一般,走起来便摇曵多姿。足美也须用鞋来衬的,一双尖尖的绣花鞋套在纤纤的美足上,娇小如莲蓬,更显可爱。可那时,美足是不宜展露的,所以鞋绣工再好,也是与美足藏于裾下,鞋的娇美也就不外现了。女人的鞋便成了女人的藏物,由女人自己闺房里红烛下自赏了。

中国女人的高跟鞋,大概缘起满清,似乎缘起戏装。总之那时女人的鞋露了出来,高高的底儿,碗儿般,女人的足踏在上面,如踩低跷一般,行起路来,虽不十分的方便,但能扭动腰肢,颠起臀股,伴着甩动的袖帕,姿态却十二分的妖娆。女人这时期的鞋也是绣着花镶着朵的,鞋子的精致不亚于前朝后代。但此时,女人的足还必须是小的,尖尖的,刺一般,所以还必须是七岁时便紧裹慢缠的,绝不能放宽尺寸,这样才能保持自古以来女人娇小妩媚的足,方显美足上鞋的精致。再者,此时女人的美足也必须由娇小的绣鞋包藏着,别露了丑。此时,在女人的足上,美丑就这般亲近了。素足与绣鞋相得益彰了。

现在好了,开化了,文明了。女人不必受紧裹慢缠的刑罚了,似乎大脚的吴妈多起来了,让多情的阿Q能一眼看清,一眼看中,生发许多妄想了。但女人就像情春一样怀想逝去的三寸金莲,以它为美,可又不愿受那紧裹慢缠的刑罚,非人的折磨。于是自然就有讨女人好的鞋匠打起了鞋的主意,将鞋头变细变窄,亦尖尖状,秀气得一沓糊涂,深受女人的青睐,虽然美足有点不适,心里却美滋滋的。但这尖尖的鞋,挤压着美足,难以忍受,行路不安全。于是鞋匠怀怜花惜玉之心肠,将鞋头拓得宽宽的圆圆的,将鞋底垫得高高的,美其名曰“松糕鞋”,远远看去,女人的纤足不见,确如踩着两个大大的馒头,若男人的大脚一般,且闷得一脚臭气,实在不算得美,不算得好。

唉,女人总是爱美的,痛苦着爱美也是乐事。“松糕”毕竟使女人的足太像男人,失去了性感。于是乎,女人的鞋又尖尖了,窄窄了。现在,还是鞋匠聪明,替女人着想,何不让女人的美足摆脱束缚呢?何不让女人的美足散散一脚臭气呢?于是,鞋匠又发挥了聪明才智。鞋面少了,女人的美足展露出来,开始还套上薄薄的丝袜,后来干脆丝袜也脱了去,裸裸的,光脚套在有雕镂技术的鞋里,有雕镂技术的鞋套在光脚上,脚趾点缀几下,煜煜生辉。足美,鞋也美,皆大欢喜。

对于一个喜欢写作的人来说,生活中有无尽的材料,只要去观察去思考,总能找到可写的东西,或总能受到生活的启发,让你有所思有所想,有的时候写作是一种冲动,不吐不快,有的时候写作如喝早茶吃夜宵,一种生活的方式。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捉摸身边的人和事,细细品味所见所闻中所包含的一些可知可感的东西,《女人的鞋子》就是这样产生的。陪老婆上街买鞋子,看到店里女人们的鞋子与女人们一样的多,五花八门的鞋子,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女人们挑鞋子的功夫更是了得。老婆在左看右看,东挑西选,我就坐在一旁想这些事,为什么女人们如此爱鞋子?在办公室常听女人们聊鞋子,比试新买的鞋子,说没鞋子穿,其实谁都知道女人们有一柜子的鞋子。思考的结果是,女人们爱美,不惜一切的爱美,在爱美方面很耐心很细心很执着很迷恋。有听女人们说穿高跟鞋真累,尤其是上完一堂课回来“她们”好这样说,我总是戏谑“活该”,也总是遭嗔怒的白眼。我知道,她们是宁累不屈的一族,说着“累”还要痛苦地美下去。这些都是我从生活中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想一想,也挺有趣。但是,习惯使然,我的思维并不停留于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上,我觉得这有趣的现象确能让我想到些什么,能反映出生活中很多人的一种心态。于是我以“女人爱鞋”为事实根据写作了《女人的鞋子》。此作,就是我对生活,对周边的事,对自己的所见闻产生了“情趣”,用文字来表达生活“情趣”的作品。

当然,既然是写作,就应当有“思想的创作”,表现生活的“情趣”并非此文唯一的“写作意图”,我在写作的过程中,衍生了一种思想,有了另一“写作的意图”。于是,我对所用的材料进行了提练、补充、整合,我想到古代女子的缠足为美,近代文明开化伊始,大脚“吴妈”的出现,把它们整合在一起,在写作悄然运用了讽喻的方法,文字表面上还是写女人的鞋子,而意图是反映生活中一些人不辞辛苦地注重一些外在的东西,比如“面子”。鞋子是女人的最爱,这是本真的生活,一些人“爱面子”,辛苦地挣面子护面子,这也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现象。在我的文字里“女人的鞋子”“女人爱鞋子”已经赋予了新的意义,我写的“女人的鞋子”的含义已经“高于”生活中我所见所听的材料的意义。

此三篇拙作,笔者对“写作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感受破深。“文学来源于生活”,不是写作者有意去这样想,它不是文学理论家凭空想像出来的,它是以文学写作者的实践为基础,由文学理论家们总结并得到大家认可的文学创作理论。写作者的灵感激发于生活,被生活中的某事某情点燃,写作的材料在生活中保存,由写作者撷取,写作者的思想与生活相伴而生,如影随行。

文学确实在发展,文学作品的呈现形式有新的变化,写作者的创作方式有推陈出新。比如现在流行的网络文学,比如风风火火的博客写作。但这些东西还是在写生活,写生活中的自己,或写生活中的事物,或将生活中的事物和自己的某种感受“变形、变位”成似乎与现实生活没有直接关联的文字形象。但仔细观察,这些东西出生时与生活的脐带剪断了,但生活的血脉却留存着。网络文学也与生活有“源”,因为创作网络文学的人与生活有“源”,他们的感受、表达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想像也好,幻想也好,只要不是乱七八糟不成章法不成体统的文字,能称得上文学作品的,都与生活“有源”。

以上所述所议,旨要表明写作意图源于生活的情趣、观察和思考。那么,我们阅读作品,怎么去了解其“写作意图”呢?根据上以上分析,我认为应该从作品的语言、细节与形一来了解,写作意图。上面谈《灭鼠记》已经说到。当读者读到我对“鼠”行为上的细节描摹,不难看到“鼠”可笑可憎的形象,不难读到我对“鼠”的蔑视和厌恶;读到文尾“一场“严打”,跨日越时,艰苦卓绝。打扫战场,已是三更,抬头繁星满天,光辉灿烂,明日定然艳阳高照。”一句,不难理解此文所表达的对社会安宁之期盼,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当读者读到《与狗的交往》文尾“再见着狗,不再凶蛮地对待。心想,狗就是狗,哪能与人相类。与狗的矛盾就此了结,对狗不再去多想,它毕竟不与人生活在一个世界,所以,还是去盘点一些人间的真趣味。”时,也会读出我贬斥虚伪,“不与小人为伍”的思想。

【群友亮点】

【传说】广东李开娴(515335791)

写作意图是表达思想,情感寄托。

【传说】湖北胡昌波(284457250)

爱思考,善于思考,爱阅读,有冲动……

【传说】广东李开娴(515335791)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潜水】林明(1527875350)

这种滋养不仅仅是写作方法技巧上的潜移默化,而更多的是生活材料的供给、生活道理的启迪、生活情愫的激发。

【潜水】林明(1527875350)

很多的文章创作都应该有“背景”的

【活跃】山东晓平(2687275781)

难怪感觉有鲁迅之风

【话唠】湖北江陵陈睦平(675495874)

经其事,述成文,又能见大主题。

【传说】江苏崔久主(1954388962)

可亲,可感,可述,可传

【活跃】雅安名山何体勇(648847229)

先有了意图,恰好邂逅了生活,于是成文

【传说】江苏崔久主(1954388962)

我们教育学生写作文,很多时候都是主题先行

【传说】湖北胡昌波(284457250)

形象,主题,背景——重要因素

【潜水】林明(1527875350)

文章应是“形”“意”的完美结合,

【传说】广东李开娴(515335791)

“形”靠技巧,“意”靠写作者的思想,有了思想,有了恰当的技巧,才有灵活的文字,“形”才有“神”。

传说】湖北胡昌波(284457250)

一是上面所说的运用形象的描写,尽力刻画耗子的丑态,表达其恶俗的本性。

二是在文首文尾有语言的暗示表达。三是我运用语言进行细节描写。

【潜水】林明(1527875350)

寓深刻道理于生动描写之中,形神兼备。

【传说】湖北胡昌波(284457250)

让读者觉得是真的,就是真的!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就是真的

【潜水】林明(1527875350)

作家,首先应立足于社会实践,用发现的眼光看世界,用敏锐的洞察力捕捉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事物。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社会正义,歌颂正能量。

【传说】湖北胡昌波(284457250)

我觉得挖写作意图,对于解读真的也是很有帮助的

【活跃】董水龙  绍兴鲁外(651928946)

在写作要来自生活这命题里,实际上隐含着这样一个预设,即写作不是生活,

【活跃】董水龙  绍兴鲁外(651928946)

一般通常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

【活跃】沧县  孟静(504678321)

其实,很多作家的作品本身也是良莠不齐,我们学会选择性地阅读就好。自己的作品结集出书,对自己是个总结是个纪念,也无可厚非。

【活跃】李华平四川师大(68140776)

教师的发声一定要致力于指导学生的学,而不是展示自己的精彩与深刻。换句话说,教师自己的精彩与深刻,只能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体现出来。

【传说】湖北胡昌波(284457250)

学生的表现也许会很精彩,但也要分析“学生的精彩”是如何而来的,是不是语文的精彩

【活跃】李华平四川师大(68140776)

比如学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给女儿的信》,学生对可以外在于文本的“爱情”都能够侃侃而谈,但往往不是来自文本。对这种精彩,就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活跃】李华平四川师大(68140776)

这种精彩常常让人心醉神迷,以为是自己课堂的精彩,以为自己真的精彩!

【传说】湖北胡昌波(284457250)

忘记一个语文老师的使命了

【传说】湖北胡昌波(284457250)

语文的课堂有两条线:一条是解读,一条是语言!两条线交织前行

【活跃】李华平四川师大(68140776)

现在不少语文课的精彩,与“课”无关,与“语文”无关。对这样的精彩,一定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整理抛砖】

唐老师精彩的讲座再一次让我们沉浸于生活,享受于生活,品味于生活。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展现于读者眼前,这个艺术形象的刻画源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文学来源于生活”,不是写作者有意去这样想,它不是文学理论家凭空想像出来的,它是以文学写作者的实践为基础,由文学理论家们总结并得到大家认可的文学创作理论。写作者的灵感激发于生活,被生活中的某事某情点燃,写作的材料在生活中保存,由写作者撷取,写作者的思想与生活相伴而生,如影随行,才会播下文学作品的种子。

李华平教授的指导,让我们又一次明确了文学作品解读的方向,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知道了课堂的精彩源于语言文字的深层品味。语文课堂不能脱离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就是要利用好这个例子,教学生解读文学作品,创作文学作品。

讲座的顺利完成,也离不开群友积极发言,提出质疑,交流观点,更离不开胡昌波老师的辛苦主持。在相互讨论中,大家的思维更加深入。


    关注 创意语文教研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