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听西诺波利

 

我又重回聆听西诺波利的时光,重温那曾经为我带来阵阵惊喜的时刻。...

2001年4月下旬的一个上午,意大利指挥家朱赛佩·西诺波利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的指挥台上猝然离世的消息令我一时说不出话来。因为就在他去世的那个时间,我和一位朋友正在我家的阳台上进行关于他的“对话”。而且更奇诡的是,他轰动一时的歌剧首演正是1978年在威尼斯演出的《阿伊达》,23年后,他竟在指挥排练同一部戏时不幸身亡,只是地点换到了柏林。终点和起点源于同一事物,我们把它称为“命运”。

几乎所有人都在说,西诺波利是一位“录音指挥”,但我更愿意相信他最早征服唱片商靠的肯定是现场演出。从1970年代末开始的10年,他频繁出现在欧美各大歌剧院,不论是威尔第、普契尼还是瓦格纳的作品,都普遍获得好评。当他与 DG 签下专属艺人合约之后,他的声名已如日中天,大有取代阿巴多和穆蒂之势。正是在这个时候,我通过唱片认识了西诺波利。我清楚记得,我的第一张西诺波利是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密纹唱片,时间在1988年。

▼ 西诺波利 - 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在数码录音时代,西诺波利为 DG 录制了上百款 CD,几乎张张获得极高评价,其成功率之高,直到目前无人能比。他的曲目也并非宽泛,虽然涉及的作曲家仅仅是少数几位,但除了将马勒和舒曼的交响曲录全之外,其他也只是蜻蜓点水,意犹未尽。我们痛悼他的猝然去世,是因为我们还没来得及听他的《指环》、他的贝多芬(第九除外)、他的勃拉姆斯(声乐作品除外),还有未克尽全功的布鲁克纳。



噩耗传来后的那几天,我又重回聆听西诺波利的时光,重温那曾经为我带来阵阵惊喜的时刻。我首先听的是那张被反复“三星戴花”的舒伯特“未完成”,这是他和爱乐乐团合作录制的第一张唱片,为什么会达到如此高的艺术水准,至今仍是一个“谜”。这是典型的西诺波利标志:布局均衡,比例计算准确,在理性的外表下蕴藏着极端个人化的自圆其说。他对“未完成”的理解与所有人不同,但却由此创造出这部作品的第一经典录音。后来他与德累斯顿国家剧院乐团又录了一次,虽然在那张唱片里是以“第九”为主,但他对“未完成”的解读仍令人耳目一新,速度明显加快了,而且变化更加灵活,有了更大的自由想象空间,这像是在回答上一次录音提出的问题,我很遗憾为什么西诺波利没有为这个录音再写一篇论文,因为我确实想知道他的最终结论是什么。

▼ 西诺波利 - 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



▼ 西诺波利与德累斯顿国家剧院乐团重录版
也许最终结论就在他录制的四首舒曼交响曲里,西诺波利分析并解决了作曲家内在的焦虑与躁动,运用特殊的断句方式和速度变换技巧将外形夸张的建筑化为心灵的史诗。能在雄浑有力的节奏和热烈生动的音响下追求每一个细微之处的精美,这样的舒曼只有西诺波利才能呈现出来。

▼ 西诺波利 - 四首舒曼交响曲

西诺波利对马勒的理解同样可归入“梦想与回忆”的范畴,在有了对舒伯特和舒曼的心理准备之后,是不应该将他的马勒诠释视作另类的。他的马勒极重音响色彩和细节刻画,但这些都不如他将浓烈的情感贯穿始终更重要。能通过纯粹感官刺激的声和色来表现马勒的壮美和悲剧性,这又是除西诺波利之外别人所不能为也。如果现在让我只选一套马勒全集,我会毫不犹豫地将这珍贵的一票投给西诺波利,从前我还没有这样的勇气,但现在,除了他自己,再没有人能超越他了。

▼ 西诺波利 - 马勒交响曲全集
▼ 西诺波利 - 马勒第三交响曲

西诺波利的唯美逻辑始终保持在理性的框架之内,这使他在指挥布鲁克纳和理查·施特劳斯作品时常常新意迭出,而且深具说服力。西诺波利具有天然的诗意、发乎内心的感情、职业的冷静和叛逆的性格,这个统一体在别的指挥家那里还未曾出现过。当我连续听了他的布鲁克纳第三第七第九、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阿尔卑斯山交响曲》、李斯特的《但丁》之后,我真想把所有的赞美之词都毫无保留地送给他。在这个主要靠音响系统来聆听音乐的年代,有了西诺波利,我们真的不能再需要更多了。在此,还是要大赞一下 DG 的数码录音越来越经得起大系统的检验。

▼ 西诺波利 - 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
▼ 西诺波利 - 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
▼ 西诺波利 - 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
▼ 西诺波利 - 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左)与《阿尔卑斯山交响曲》(右)
▼ 西诺波利 - 李斯特:但丁交响曲

西诺波利的歌剧录音并不很多,大概他还未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我们今天所能听到的录音看起来不成体系,有威尔第的、普契尼的、瓦格纳的和理查·施特劳斯的,每个人都不超过两三部。西诺波利倒并没有刻意追求与作曲家风格的统一,而是以他惯有的手段将每部歌剧都打上了自己的印记。

威尔第:《纳布科》具有诗意的连贯性,对细节的关注使全剧显得不再平淡,那首伟大的合唱一起声就与众不同,音量由弱渐强,令人震撼。《麦克白》反映了西诺波利对莎剧研究的学术功力,不仅灵感处处可见,而且戏剧性的张力一直保持。《利戈莱托》在速度上有许多变化,与丰富的音响色彩交相辉映,始终扣人心弦。《命运的力量》同样在节拍的处理上有独到之处,他经常将休止符延长到极限,使歌唱别具风采。

▼ 西诺波利 - 威尔第:《纳布科》

普契尼:《曼侬·雷斯戈》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最佳版本,除演唱者极为优秀以外,主要的光辉来自西诺波利,他的多彩多姿的节奏、他的如海洋般的音响波涛、他的豪华铺陈、他的情感泛滥,种种一切都使这部歌剧的完美程度达到极限,是否可以说,听了这个版本之后,再不要听其他的了。如果不是卡雷拉斯有些力有不逮,声音不够圆润通畅,那么西诺波利的《蝴蝶夫人》同样也是一个最佳版本。他将速度有意放慢,却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伤感和感情放纵。他把诠释重点放在第一幕,集中刻画了爱的狂喜和心灵的欢欣,从而与第二幕凝重的悲剧气氛形成强烈的戏剧反差,为听者提供了一种独特而难忘的心灵体验。

▼ 西诺波利 - 普契尼:《曼侬·雷斯戈》
▼ 西诺波利 - 普契尼:《蝴蝶夫人》
理查·施特劳斯:西诺波利的《莎乐美》也许在综合指数方面还无法撼动卡拉扬的地位,但作为乐队的音响冲击力和反传统的速度方面,它可能比其他所有版本更有价值。西诺波利的种种特性在这部歌剧中都有反映,仅从感官角度讲,它的吸引力绝对在卡拉扬版本之上。

▼ 西诺波利 - 理查·施特劳斯:《莎乐美》
《埃莱克特拉》也具有同样的力量,维也纳爱乐的色彩表现更加令人眩目,越细听越有滋味。《阿德里亚涅在拿索斯岛》出现很多令人惊喜的新奇声音,肯定是最近二十年来最优秀的演绎。

▼ 西诺波利 - 《埃莱克特拉》

▼ 西诺波利 - 《阿德里亚涅在拿索斯岛》
瓦格纳:西诺波利的《唐豪瑟》采用的是“巴黎版本”,所以气氛非常热烈。男主角选择多明戈是一个明智之举,令人耳目一新。西诺波利曾以指挥《唐豪瑟》名扬拜罗伊特,这个录音甚至比拜罗伊特现场还要好上许多。

▼ 西诺波利 - 瓦格纳:《唐豪瑟》

《飘泊的荷兰人》是西诺波利目前所见最新的歌剧录音,演员大多是他的老搭档,所以合作起来得心应手。在卡拉扬之后,这个版本应当是最出色了。从序曲开始,乐队就处于一种无休无止的变幻当中,它并不甘心充当伴奏的角色,它的速度变化幅度非常广阔,有时甚至盖过人声而居于主导地位,这是比卡拉扬更接近瓦格纳原意的演奏,但唯美程度肯定也超过了瓦格纳的想象。

▼ 西诺波利 - 《漂泊的荷兰人》
我并不希望“重听西诺波利”的行为仅仅停留在怀念的层面上,在唱片工业时代,肯定有人比西诺波利做得更多,但谁比他做得更专注,更具有学术性,恐怕是值得仔细讨论的。西诺波利在他生命晚期,因现场演出的状态不佳,曾遭致种种非议,甚至除了德累斯顿国家剧院乐团之外,已没有乐团打他的注意,柏林爱乐更是无情地取消了与他合作录音的计划。他的唱片销售也并不好,许多优秀的录音渐渐从 DG 的目录上消失,马勒和埃尔加都被做成廉价的“小双张”。据说 DG 也没有和他续签专属艺人的录音合约。西诺波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死去的。

▼ 德累斯顿森帕歌剧院舞台

对了,我后来又买到了西诺波利在 TELDEC 录制的勋伯格《古列之歌》,既感慨这就是他的菜,又不由梦想着更多惊喜的降临。

▼ 西诺波利 - 勋伯格《古列之歌》

以上文字原创、图片源自网络
如转载请标注来源、作者与原文地址
且不得对原文做任何篡改、曲解、诠释和改编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 音乐共同体
和刘雪枫一起听音乐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文章
卡拉扬 | 帕瓦罗蒂 |  加迪纳
罗斯特洛波维奇科莱里
刘雪枫游记:与布鲁克纳有关的旅行
巴伦勃依姆 | 布伦德尔 | 蒂勒曼
希尔德加德 | 翁德里希 | 杨松斯
斯柯丽德 |布莱兹 | 马勒 | 瓦格纳
2016维也纳爱乐新年音乐会 | 肖邦
刘雪枫与杨燕迪音乐对话 | 诺灵顿
巴迪亚什维利 | 贝多芬| 莫扎特 
阿巴多 | 阿格里奇 |巴赫 |马祖尔
皮娜鲍什 |迪思考 | 吉列尔斯
伯恩斯坦 | 施特劳斯 | 布鲁克纳
柴可夫斯基 | 切利比达克 | 舒曼
麦克米兰 | 门德尔松 | 法兰西情结
雅纳切克 | 德彪西 | 布里顿
哈农库特 | 费城交响乐团



    关注 音乐共同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西诺波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