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问答:高考作文考试能客观反映考生的写作能力吗?

 

Q&A140609  问:高考作文考试能客观反映考生的写作能力吗?  答:从心理测量学角度,高考作文无论从考...



Q&A140609

问:高考作文考试能客观反映考生的写作能力吗?

答:从心理测量学角度,高考作文无论从考核方式还是考核内容,都明显缺乏必要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并不能反映考生的写作能力。

首先,所谓信度,即指一种考核测量方式的稳定性、一致性及可靠性。稳定性高的测验,每一组考核都能得到相对稳定的考核结果,而高考作文显然不具备。高考作文命题具有极大的偶然性而非普适性,能写好去年度的高考作文命题,不见得能写好今年度的命题;能写好四川省的命题,未必能写好上海市的命题。一致性高的测验,无论是哪个阅卷人,都能评定出相对一致的分数,而高考作文也不具备。高考作文常常出现某一篇考生作文,不同阅卷教师评分,从近乎〇分的低分到接近满分的高分,完全是云泥之别。可靠性高的测验,考生不同时候来接受测试应该得到大体相似的分数反映,高考作文此项也基本不具备。由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审题常常主观设定所谓的“正确性”标准,而这个标准又与特异性的情境命题有关,缺乏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出题人对审题、立意的设定常常相互矛盾,考生揣摩到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高分;揣摩错命题人思路,则容易得低分。因此,无论从稳定性、一致性还是可靠性角度,高考作文考试都是明显缺乏必要信度的一种测试。

其次,所谓效度,指一种考核测量方式能够准确测量出所需测量的事物或特质的程度。高考作文的效度应当反映在能否全面、客观以及准确地测量出考生的写作能力。通常,考生的的写作能力通常表现为日常使用的应用文写作,以及文学写作两类。

从应用文写作来看,以高考作文为导向的中学应用文写作教学几乎完全濒临失败。那些通过高考的大学生,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内,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并没有掌握日常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领。例如,文章摘要要言简意赅把全文最重要的要点概述呈前;每一段要把反映整段核心意思的句子置首;整篇文章结构应当“总-分-总”来进行组织,即文首概述核心文意;中间详细分析、论证各要点;结尾总结全文。从相当比例大学生不会写作有固定范式的应用文,可见以高考作文为导向的中学写作教育是失败的。

应用文写作的灵魂是逻辑,但中学写作教学缺乏对学生的逻辑训练。高考作文题目更是在逻辑上“硬伤”频频。以2014年四川省高考卷的作文题为例: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种缺乏逻辑的心灵鸡汤式句子根本经不起推敲。题目公布甫始,就有网友把英国残障科学家霍金在轮椅中的图片和四川高考作文题放到一起,无须任何解释说明,其反衬所呈现出的荒诞即令人忍俊不禁。从社会常识来看,没有自由的奴隶,站得再高,这是世界也不属于他;从历史来看,65年前即被站起来的中国人,迄今仍没有一寸土地属于自己。至于辽宁省高考卷的作文题甚至出现把“体裁”误作“题材”这样的硬伤,出题和审题的人连起码文字驾驭都出现低级漏洞,遑论流水阅卷又如何能准确、客观评价个性各异的数十万名考生的作文。

反映个体另一种写作能力的文学写作,需要考生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然后才是文字的组织和表达能力。高考作文为导向的中学写作教学几乎把文学写作的灵魂完全葬送。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其含义就是文学写作实际上是难以评分的。中国大陆的语文教学因为意识形态挂帅,文学的阅读、写作均按照意识形态“正确性”的教条模板来赏析、立意和构思。换言之,高考作文与其说反映的是考生的写作能力,毋宁说其实考核的是考生思维是否符合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所谓“正确性”。从半个多世纪来中国文学的凋敝可见一斑。

因此,高考作文是既缺乏信度,也缺乏效度的一种考试方式。命题人既要避免被押中考题而偏偏不循常理思考,又要通过考题彰显和引导考生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与“正确性”导致每年频频出现缺乏现实性和生态意义的偏题、怪题;而阅卷教师的偏见和价值倾向直接影响了考生的作文评分。更重要的是,无论中学写作训练还是高考作文考试,反映的往往不是考生的写作能力,而更多是考生对僵化语文教育体制的适应水平。

2014-06-09

----------------------------------------------------

回复F,浏览《周末讲堂》目录;回复Q,浏览《心理学问答》目录;回复P,浏览PsyEyes本周推荐文章。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