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寒菜:人生如露,大梦清寒

 

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



今日小寒。《礼记·月令》有载:此时雁北向,鹊始巢,雉始雊。这是说,小寒时节,大雁自南北归。北方的喜鹊感到阳气生长,开始筑巢产卵。山鸡也欢快鸣叫。

今天继续为大家推送翊鸣新书《又自在又美丽》中的《小寒·寒菜》。

节选自翊鸣新书《又自在又美丽》


寒菜是一种什么植物呢,准确地说,它不是一种特定的植物,而是一类食物的统称。《真州竹枝词引》说,“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

腌菜的历史很长,从《周礼》《诗经》开始就有记载。人们腌菜的本意是打算在菜蔬淡季时节派上用场,没想到,却腌出五味陈杂,丰富了人们的味觉享受。

中华大地,腌菜种类繁多,但南北又有差异。离乡而居,在享受着北方酸菜炖粉条的同时,更时常怀念南方家乡那些经乳酸改变之后的特殊滋味。
酸菜


我国制作酸菜的历史悠久,早在《周礼》中就有记载。北方腌酸菜多用大白菜,南方做酸菜用的是芥菜,同一棵芥菜做出来的酸菜,叶子、肉茎以及菜心部分各自有着不一样的味道,非常奇妙。

南宁市近郊的扬美古镇,起于宋代,依左江而兴,航运发达,从镇上那些雕梁画栋的老房子还能依稀看到曾经的繁华。大凡古镇里总是有些有名气的小吃,比如周庄的蹄膀、黄姚的豆豉、丹洲的萝卜干……扬美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酸菜。

秋天,芥菜最肥美的时节,左江岸边,一畦畦菜地里生长着肥厚的芥菜,菜地旁的青石板房后陈放着一个个大陶缸,缸里满满的都是芥菜,用淘米水腌制,黄绿相间,无需走到跟前,已能闻到芥菜腌渍后那种错综复杂的酸香。

扬美酸菜选用茎梗肥厚的肉芥菜,味道偏咸酸。在南宁的菜市场,扬美酸菜总卖得比别的酸菜贵一些,买的人也更多。酸菜的肉茎切片炒牛肉,或整棵切碎与肉臊、辣椒同炒,都是开胃的好菜。

蔡澜先生有个快速的芥菜泡菜做法。有一次,朋友们相约来我家吃饭,我便依葫芦画瓢做了这道泡芥菜。肉芥菜只取菜心部分,切块搓盐略腌后,用纯净水洗去盐分,一层辣椒,一层芥菜,半层大蒜,半层糖,这样逐层放入,然后倒入鱼露淹没至半,来回颠倒让味道调和。蔡先生说贪快的话四十分钟即可食用。我是头天开始做,第二天上桌,被迅速地一扫而光。多年后,仍有人咂巴着嘴回味。
藠头


绘图:崔莹



藠(音“叫”)头在广西很常见,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字,超市里会写作“荞头”。

藠在古代称“薤”(音“谢”)。我看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知道汉代人们常常食薤,因为薤叶极细,还勾引出对人生的感慨:“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汉代挽歌《薤露》)人生短暂,还不如薤叶上的露水,露水每天都会重新出现,可是人死何时才能复生?生命真是既宝贵又脆弱。

汪先生文章里说,因为“薤叶极细”,所以汉代人在感慨人生短暂如朝露时“不说葱上露、韭上露是很有道理的。薤叶上实在挂不住太多露水”。

我是见过新鲜的藠头(薤)的,叶子比韭菜叶要大一些,而且是中空的圆茎。那时我刚毕业不久,有一次下班晚了,菜市里除了烧卤店还亮着暖暖的红色灯光,就只有一位老农还守着两把“香葱”。因为不吃葱,我转身欲走,菜农纠正我说这不是葱,是藠。我开始没听明白,又问了一遍,才知道这是新鲜的藠苗。菜农说像炒青菜一样炒着吃,若是炒牛肉就更香。我回家后把它切成段和牛肉同炒,气味可比葱柔和多了,果然好吃,别有一种滋味。

藠(薤)叶的表面覆有蜡粉,叶表光滑,露水很难附着,西汉政府官员曾劝导人们多种植薤(薤当时也叫“宅蒜”“家芝”),可见是当时很普遍的园中蔬菜,我想,是人们从生活和劳作中发现了藠叶的这个特征,而不是因为“薤叶极细”,才生出“人生苦短如朝露”的感慨吧?

藠头最常见的做法还是用来腌渍。藠是百合科葱族葱属,腌酸时用的是它长在地下的鳞茎,藠头的鳞茎比葱头肥大,腌渍后口感酸脆咸甜,十分爽口。腌藠头的做法和北方的糖蒜有点儿相似,不知道是不是我孤陋寡闻,感觉糖蒜都是作为餐前小菜上桌,似乎没见过用来做菜。藠头是可以入肴的,炒牛肉,或剁碎和辣椒同炒,酸鲜开胃。

柠檬鸭是南宁的一道特色菜,鸭子煮至七分熟后捞出,斩件,用大锅旺火煸出鸭油,加入足够多的大蒜,足够多的肉姜条、足够多的酸辣椒和足够多的柠檬及藠头、猛火煸炒直至五味糅合后出锅。整道菜酸咸辣鲜,味道丰厚,这道菜里,主角和配角的演出同样精彩,吃了鸭子,那饱浸鸭油和鸭香的酸料开胃惹味,可以送下去好几碗饭。

柴火柠檬鸭最早出自南宁市郊的高峰林场,多少人顶着烈日或者寒风驱车十几里前往,如今在市里开了好几家分店,但是,少了那一眼柴火大灶,少了那一路风尘仆仆,又减掉了一味藠头,这高峰柠檬鸭的滋味便欠了好几分,不复当年那份裹挟着山风的豪爽。
黄瓜皮
广西的北部湾一带有做黄瓜皮的传统,尤以钦州瓜皮最为有名,用当地特有的短藤白皮黄瓜腌制而成。

白皮黄瓜圆圆短短,一个成人巴掌长短,粗如小儿手臂。一种做法是用生盐抓腌后,放在太阳下曝晒几天,这是让盐分渗透,也是让水分析出,黄瓜变得更脆口。还有一种做法是用生盐抓腌后,放在袋子里,像做豆腐一样,其上压以重石,用重力将多余的水分压出,然后放在太阳下烘晒。这种方法做出来的黄瓜干干扁扁的,看起来似乎只剩下一层皮,得名“瓜皮”。北海、合浦一带,喜欢将老黄瓜皮用水漂除盐分后加红醋、冰糖、黄肉姜和猪蹄同炖,是女子的滋补良品。

炒瓜皮有两样配料不可少:大蒜和紫苏。余者,如辣椒、碎肉、田螺肉等则随各人喜好添加。炒出来的瓜皮咸酸脆口,炎炎夏日,有一碟炒瓜皮就稀饭,这夏日便似过得轻松、清爽一些。若是病中不思饮食,有了瓜皮,吃上几口熬得稀烂的粥,这病也便生得像那么一回事,有人贴心记挂的样子。

有一次去浦北县的木叶定村看红椎菌,从山上下来,走在平坦的石路上,村民指指路中间一块青黝的条石让我看,我看到石下压着一个袋子,村民说,“腌黄瓜皮”。

村里家家户户都用竹竿搭了简单的架子,搁着几箩箕瓜皮在太阳底下晒,黄灿灿的,走近了,便闻到一股咸香,还有太阳的味道。大家都取出相机拍照,我凑过去看相片回放,有一帧特别喜欢:竹匾的茶褐和瓜皮的金黄填满了整个画面,颜色浓丽,像梵·高笔下疯狂的向日葵。

这个村子因为盛产品质极好的红椎菌,村民收入不错,生活若是安定,人便平顺和气,我们在村子里时时遇上笑容美好的村民,善意问候,欢迎常来,有种置身桃花源的安适。临走时,老村长塞过来一个小包裹,手触之下感觉冰凉发软。正兵荒马乱地与众人道别,也没细想。车子离开村庄后打开包裹,原来是村民晒制的瓜皮。捧的时间有点儿长,原本冰凉的瓜皮在手中微微发暖。想起有次翻书,见一封清人胡介写给康小范的信,“笋茶奉敬,素交淡泊,所能与有道共者,草木之味耳”。



点击以下超链接,

阅读《又自在又美丽》的其他章节

冬至·甘蔗:清寒时节里最甜蜜的地老天荒

一本好读 | 立冬 · 三角梅

一本好读 | 立冬 · 金橘

一本好读 | 霜降 · 柿子

一本好读 | 寒露 · 柚子

一本好读 | 秋分 · 芋头
作者简介
翊鸣,70后,曾在媒体担任编辑。生在南方,长在南方,2011年移居北京。现在某科研机构继续从事编辑工作。热爱文字,曾在《行走》、《地道风物·广西》、《地道风物·舌尖上的新年》上发表文章。
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精选内容
喵 | 植物 | 诗经 | 作家 | 拍照 | 暗恋 | 青海湖 | 肥肥鱼 | 最美情书 | 欧阳娜娜 | 张艺兴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柚子 | 书籍装帧|胡威尔 | 慕容素衣 | 早稻 | 浮世猫绘 | 当我和世界不一样


    关注 一本OneBook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