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路上这家锅贴一卖就是24年,只有老合肥人才知道。

 

用半辈子的时光,只做好这一件事——早点。...





吃早点,很重要。一座城市的早点是这个城市的特殊的食物符号,是这座城市数年来经久不变的语言,一家好的早点铺子不仅要好吃,我们更看重它的经营是否良心,它在这座城市扎根了多久。

"5块钱饺子,一碗豆脑,带走";“2块钱锅贴,一碗稀饭,在里面吃”……在这里听到最朴实而又干脆的话语就是这样,来来往往的来吃早点的人早与早点铺的主人达成了默契,他们的言语不用很复杂,就能很好的编码解码,给予食物,交换零钱,一个又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这样度过。







从早上3点半,52岁的三姐就和家人开始了这一天的劳动张罗,做早点的人都是这样,凌晨开始午后结束。和面,准备肉馅,菜馅,做豆脑,熬鸡汤……每天如此地重复,不知疲倦,大约到6点左右第一炉出锅,一天的生意就这样开始了。

▲擀皮

▲包煎包
▲放齐码好
▲浇油

▲翻包子


看着三姐这粗糙的双手,这都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不论再苦再忙,三姐总是面带慈祥,和颜悦色
▲热气腾腾一锅出炉


三姐做事一直都是笑呵呵的,人也特别老实淳朴,从92年的一个小推车开始,到现在的小门面,经历了24年的时光,成就了如今的老字号早餐铺子。




从早上6点到中午11点左右,半天能卖上千个锅贴饺子,门口的排队的人群一直不少于10个,店内还能容纳20多人,不断地循环往复。最初只有周围的居民知道这家店,慢慢的沿着南淝河的居民都慕名而来,再后来名气也越来越大。



三姐无论对第一次来的还是老顾客都始终笑脸相迎,没有一丝不耐烦,动作麻利干脆,没有一点的耽搁。

92年的三姐还是一个带着2岁孩子的母亲,当时因为家庭原因,还有工作也不好找,就想着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帮老公减轻家庭的压力,开始做起了早点卖锅贴。






一开始的她也不太会做锅贴,找人学会了之后就开始摸索着卖,起初的早点铺子就如这店名一样“饺子店”,仅仅做锅贴饺而已,到后来才慢慢做起了生煎包,菜饺,再后来又学会了做沙汤和豆腐脑,最先开始尝试豆腐脑的时候,三姐怎么都做不好,失败了许多次,浪费了很多桶。从默默无名的路边摊到家喻户晓的早点铺,无论是锅贴还是各种汤都经过不断的改良,三姐细细地琢磨着合肥人的口味,直到现在才有了这样的好味道。



因为家就在这交通桥附近,所以就想着在家门口开起来。刚开始的流动摊位总是被城管追来追去,也是让三姐很苦恼,摸爬滚打了几年后,三姐终于攒够了钱有了一家固定门面,取名为“刘三姐饺子店”,不用再日晒雨淋,也能更稳定地卖早点。



从2000年开始,刘三姐饺子店开始慢慢变大,人气也越来越旺,家人的帮忙已经不能满足每日来吃早点的人潮,于是三姐也请来了一些帮手,直到现在这家小早点铺子已经有了6人的小团队。



从92年的早点摊子到现在,她一做就是24年。这家小小的店铺也许换了名字,改了招牌,但是味道还是那么好。这么多年来,三姐和她的早点团队奋斗在每一天的开端,旁边的车水马龙都与她们无关,只需要等待一批批前来的吃客,行色匆匆赶来,心满意足而去。





当问到三姐为何可以坚持这么久时,三姐笑了笑说,做了这么多年,看着自己的早点店从小到大,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根本没法放弃掉。

而且这么多年来,无论是丈夫婆婆还是孩子,都很支持她,家里之前的困难也因为这样的一个小铺子慢慢有了不错的起色,三姐的弟弟也一直在她身边帮助她。三姐的身体也很好,还可以继续干下去,最近还在筹划着想要开一个分店,让更多的人能吃到她的早点,顺便分流一下这里拥挤的吃客。



从之前被城管追着跑到现在城管还每天都到她这买早点,周围的居民和街道也给予她很大帮助,三姐说现在的店门招牌都是街道帮她做的,她只知道要好好做好每天的早点,给上班路上的人们图个方便和温暖。



▲锅贴
▲生煎包
一个骑行的大叔几乎每隔几天就来这吃早点,说起这家饺子店,他赞不绝口。他吃过合肥许多家早点铺子,也吃出了许多关于美食的经验,看着我们在拍照,他笑着说,三姐家的饺子拍着也许不好看,但是是的确好吃而又真材实料的。

▲沙汤
▲豆腐脑
我们问他,跑这么远来吃个早点不觉得太累么,他反倒很惊讶说道,这么好吃的东西怎么会觉得累呢?再远的早点只要它好吃,他也会骑车去吃。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代代的口耳相传,也许正是因为三姐家的早点数十年如一日的良心制作,也许正是因为三姐和其家人的和气买卖,才有了今天的这样一家饺子店。



(原刘三姐饺子店)
沿河路交通厅旁
来三姐家买早点的人总是笑着抱怨道“每天买早点就跟打仗似的”,或许这就是对三姐最好的褒奖。不用过于华丽的外表,也没有亮堂的店面,只需要简简单单做好这一件事,就是能让吃过的人都记住它的好。


    关注 合肥吃货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