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好友同治已上线,并甩了你一脸小情绪【总第49期】

 

如果说咸丰是“史上最苦命的天子”,那他的儿子同治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角色。...

同治皇帝画像


文 / 嘉非
引言


如果说咸丰是“史上最苦命的天子”,那他的儿子同治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角色,同治从小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下,压力巨大,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和关爱,因此性情孤僻、喜怒无常、独断专行,在朝堂上更是孤立无援、威信全无,后来,又遭受难以启齿的疾病的折磨,最后孤独而落寞地死去。同治的悲剧,也是慈禧教育失当的悲剧。


中年慈禧
同治,全名爱新觉罗·载淳,出生于咸丰六年(1856),六岁登基,在位十三年。载淳是咸丰唯一长大成人的儿子,所以咸丰死后他成了当之无愧、毫无争议的新皇帝。在万千宠爱中成长的同治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与慈禧的关系又如何?

课业繁重,亲政不得清代皇子自幼都受到非常严格的教育,同治的父亲咸丰和叔父恭亲王、醇亲王都受过非常严格的教育,他们的学习成绩都很好,能写非常像样的汉文诗词。和父辈相比,同治的学习成绩明显不及格。

他每天天不亮就要到书房,学蒙古语,读满文、汉文书籍,此外还要拉弓、射箭、打枪、骑马,一天安排得非常紧凑。一年可以放假的时间很少,两位太后的生日、自己的生日、还有各种节假日,加起来共有三十多天,此外,暑假每天功课减半。这样的负担比现在的小学生重多了。没有人来给小皇帝减负,因为他日后要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一切都是照着帝国领导人的路子设计的。

小孩子本来是自由散漫的,结果从幼儿园时代便给他如此大的负担,又天天由一帮正襟危坐的老先生来训导,自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正在学习的同治小皇帝


据《翁同龢日记》描述,十六岁时的小皇帝同治仍然是辨字不清、文理不通、见书就怕的纨绔子弟模样。

按照清代顺治、康熙两朝的惯例,皇帝14岁就要亲政,而同治帝到了17岁的时候才举行了亲政仪式。可见慈禧此时已经深深迷恋上了权力,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虽然是亲儿子,慈禧也不放权,想把权力牢牢攥在手中。但是这明显是违反“祖制”和“家法”的,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满清,又对这两条特别重视。

到了同治十一年(1872),载淳已经17岁了,再不交权就有点说不过去了,交权之前还有一件大事,就是皇帝大婚。在传统社会,一个人只有结婚了才说明这个人是成人了。所以皇帝大婚和亲政是联系在一起的。顺治和康熙都是14岁结婚,同年亲政的,而慈禧为了不早日归政,也迟迟拖着不给儿子找媳妇,一直拖到无法再拖。同治亲政后,慈禧还是不停地在幕后指手画脚,搞得儿子同治十分心烦。

高压政策,母子疏离

同治一生,笼罩在母亲慈禧和叔父恭亲王这两个强势人物的阴影之下, 所以没有太大的作为。

慈禧不是一个合格的母亲。母亲强势,孩子往往柔弱。慈禧太过强势,所以同治性格非常极端,喜怒无常。

慈禧非常喜欢看戏,她和丈夫咸丰都是著名的京剧发烧友,为了看戏,经常把京剧班子请到宫内。年幼的同治经常陪着母亲去看戏,兴致勃勃,上课的时候却无精打采,翁同龢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古板而又正直的倭仁老师忍无可忍,有一次看见太监往小皇帝的房间里拿唱戏的行头,倭仁把太监痛斥一番,禁止以后把这些东西往皇帝这儿拿。这也是变相发泄对慈禧的不满。


京剧舞台照
让慈禧难堪的是,同治不喜欢她这个生母,反而和“母后皇太后”慈安关系很融洽。这当然是因为慈禧对儿子非常严格,儿子见了她像老鼠见了猫。慈安则终日无疾言厉色,和蔼可亲,同治自然喜欢往东太后这里跑。

儿子与自己离心离德,慈禧不去反思自己,却经常以高压政策强迫儿子,造成母子关系相当紧张。

在诛杀安德海和选皇后问题上,慈禧和儿子出现了比较深的裂痕。

安德海是慈禧的总管太监,为人机警聪明,善于察言观色,深受慈禧的宠爱。他也借此作威作福,在宫内横行霸道,甚至不把小皇帝放在眼里。有时,同治呵斥他,他跑到慈禧那里去告状,慈禧就把小皇帝叫来痛骂一顿。同治为此恨透了小安子。后来安德海出京,招摇过市,被山东巡抚丁宝桢拿获,丁宝桢向朝廷请示如何处理。同治站在叔父恭亲王这边,下旨杀了安德海。慈禧知道后非常恼怒,认为儿子和自己不一条心,所以迟迟不愿交权。


慈禧与安德海
还有就是在婚姻大事上,母子之间发生了严重冲突。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要结婚了,他看中的是崇绮的女儿阿鲁特氏,慈禧看重的却是富察氏。两人互不相让,同治的倔脾气和慈禧倒是有几分相似。

慈安也看中了阿鲁特氏。慈安的意见非同小可,她虽然不是同治的生母,但她是先皇的正宫皇后,从名分上来讲排名在慈禧之前,所谓的嫡庶之分牢不可破。对于皇帝结婚这种家庭事务来讲,慈安是有着绝对的发言权的。慈禧无奈,只好屈从了慈安和同治。
同治大婚


但是生性好强的慈禧咽不下这口气,皇后进了宫,她百般刁难,让儿媳妇吃尽了苦头,也酿成了同治的悲剧。

同治和阿鲁特氏小两口本来非常恩爱,结果婆婆慈禧横挑鼻子竖挑眼,借口皇帝年幼要好好读书而强行将他们分开。

恼羞成怒的小皇帝因此经常独宿乾清宫,郁闷之极的他受陪读加玩伴载澄和太监的挑唆到宫外厮混,后来染上了不治之症而撒手人寰。

修园风波,暗藏玄机

话说同治亲政以后,有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要重修圆明园。

同治之所以急于修圆明园,有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报答母后。圆明园是皇家园林,清代帝王都有园居的嗜好,主要原因是满清是一个游牧民族,住不惯高墙大院的紫禁城,喜欢无拘无束的山林生活。现在做了帝国的统治者不能回到草原上去住帐篷了,就退而求其次在皇城附近修建园林。这其中尤其以咸丰皇帝最为嗜好园林生活,他一年中有十个月以上时间呆在圆明园里。

庚申之变中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付之一炬,成为慈禧最大的伤痛。这些年垂帘听政,励精图治,国家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慈禧自觉劳苦功高。儿子如此孝顺,要修园子给自己颐养天年,慈禧非常欣慰,更是兴致勃勃。她亲自召集工匠,商谈重修圆明园的细节,还凭着回忆设计了“天地一家春”的草图。


圆明园遗址复原图
第二,小人怂恿。修圆明园是大工程,要花费大笔的银子,如此一来内务府就可中饱私囊。两宫垂帘以来,恭亲王主持朝政,还担任一段时间的内务府总管大臣,崇尚节俭,反对浮夸,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工程,内务府的各级官员自然无从上下其手。这个时候见同治有了修园子的念头,便极力怂恿。此外,同治身边的太监也怂恿他修园子,既可借机出宫透透气,又有油水,这样的好事谁能放过呢?

第三,摆脱慈禧。两宫太后归政,同治亲政后,慈禧依然闲不住,不愿放权,时常干预朝政。对于慈禧的退位不交权同治敢怒不敢言,想好好修下圆明园,让母后住到园子里去,如此一来自己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一把手。

出于这样三个原因,同治修园的决心异常坚决。


慈禧画像
正当母子两人少见的其乐融融、齐心协力地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有人却当头一棒。谁呢?不怕死的御史。

最早上书的御史叫沈淮,他点起了第一把火,强烈反对修圆明园。国家百废待兴,用钱的地方如此之多,哪能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呢?

这个时候慈禧已经归政,不便直接表态。同治传旨申斥了沈淮,还要严惩他。

恭亲王马上出来阻止,说言官本来就是风闻言事,对御史要宽容。

不久之后,御史游百川又上书反对修圆明园。同治忍无可忍,下令将游百川革职,并告诫群臣,不准再奏。


游百川画像
因为群臣劝阻,同治索性一下将十位亲王和大臣解职,罪名是“朋比为奸”。

如此任性的举动令朝野震惊。一直在幕后静观事态发展的慈禧这个时候也坐不住了。

八月初一,两宫太后懿旨,赏还了恭亲王的爵位,同日,同治下达了停止修园子的旨意。

从修园事件来看,同治小皇帝充分继承和发扬了母亲唯我独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性格,却没有母亲慈禧的心机和权谋,因此才酿成了如此大的风波。慈禧对儿子同治的教育是失败的,同治是个不称职的任性皇帝。

结语
同治皇帝虽然是至尊皇权的法定代表人,但慈禧才是无上权力的实际操纵者,母亲赋予了儿子皇帝身,儿子成就了母亲的权力梦,他们虽然是母子,唇亡齿寒,但彼此心存芥蒂,慈禧的爱严厉而专横,同治的心疏远而叛逆,不幸就此产生了,同治也为自己的任性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敬请关注近代人物传奇慈禧系列下集“同治之死”。
——故事就在这里,故事就是这样——
推荐阅读:慈禧:任性就有权!【总第48期】

揭秘丨原来慈禧太后是大内高手

硝烟往事 | 一女子与八大臣的政治博弈


    关注 近代人物传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