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被芝加哥大学录取的男生,高中三年花时间最多的竟是研究马克思!

 

他不仅有反思的习惯,更有实践的勇气。...





点 一名将批判性思维“武装到牙齿”的男生,因为酷爱研习马克思主义,而被“人文社科重镇”芝加哥大学提前录取。他在IB学习中受到批判性思维训练,却又对IB课程本身产生了反思。当我们一直探讨国际教育好在哪里的时候,这位上海男生的故事可能是一个例子。
文 | 吴妍娇   摄影 | 洪宇哲
编辑 | 闻琛
当人们谈论国际教育时,我们在聊些什么?外滩君猜想,“批判性思维”会是最常被提及的词之一。尽管它频频被提及,要真正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却并不容易。

但偏偏有这么一个牛娃,他几乎将批判性思维武装到了牙齿,时时刻刻都不忘质疑一切不合理,酷爱马克思主义的他简直就像一个行走的“现代马克思”。

来自上海平和双语学校的侯天浩,近日刚被自己的dream school——芝加哥大学提前录取。而在与天浩正式碰面前,外滩君就早早地从万玮校长那里听说了他的一大堆事迹:

  • 给校长写邮件提建议
  • 和校领导讨论校园制度的不合理
  • 与同学共同署名给学校写公开信……

这不禁让我心生好奇:为何这个男孩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大的勇气,敢于不断挑战权威?就连万校都觉得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怪才,“一个非典型中国学子”。

所以当看到眼前这个略带羞涩和腼腆的男孩时,一度很难将其与上述种种“壮举”联系在一起。不过很快,天浩就打消了我心中的矛盾和疑团。

对于如今被炒得火热的“批判性思维”,天浩有一套自己的理解:

能够对接触的信息有独立的思考,而不是全盘接受。特别地,不仅要看到信息表面的东西,更要能去求证或是对它有自己的评价,或是能够找到其中的漏洞或问题。简单来说,这里所说的批判并不等于吹毛求疵,而是独立思考、大胆求证、客观评价。
“对抗”不合理,破而后立
天浩说自己比较“细节控”,因此平日里他习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事物。也正因如此,他发现,即使是在小小的一片校园天地里,也可能存在着种种“微缩版”的不合理制度。

其实,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也都曾对学校里大大小小的制度有过不满,有过抱怨和吐槽,却很少有人真的想着去做些什么。而从小就对马克思主义颇感兴趣的天浩,却有自己独特的行事价值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面说到,哲学家要做的是解释世界,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去改变世界。所以我们的想法不能只停留在思维或思辨的层面上,而是要把它实践出来,让它变成真真正正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东西。”

天浩对马克思的研究热情始于初中,自那以后,他跟着导师一起参与读书会,也看了不少相关的书籍。在天浩看来,与思想相比,实践更为重要。

所以当他发现,学生在寝室里用电脑一定要老师批准这件事存在不合理之处时,他决定放弃无用的抱怨,而是真的做些什么去改变。

他写了一封公开信,找来各班同学支持,最后直接发邮件给生活部主任。再后来,他更是只身与老师“谈判”,这次他又在同学中做了个民意调查,彻底证实了改变不合理制度乃民心所向。在他的几番努力下,这条制度竟真的被打破了。

“就像伯恩斯坦说的‘目标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最终要实现什么目标不那么重要,不断地去改变就好。当然,目标有时候也是必要的,只是很多问题不可能一步到位地解决,那么就一点点地去解决。”

信奉着这样的观点,天浩经常会和老师同学讨论学校的各种制度和规定,很多时候这些争辩都没什么结果,但是思考的过程却异常有价值。天浩说,让别人意识到不合理是第一步,接下来才是如何改变。

天浩非常欣赏马克思所说的实践的理念,他觉得一个人的感性活动需要外化出来,将内心所思所想实践到现实生活中,这个过程本身也很有意思。“这也是我认为最马克思主义的东西。”

就在前不久,天浩又给万玮校长写了一封邮件,对学校放假前夕的安保工作提出了自己的意见。难得校长极其重视学生的想法,天浩还把回复晒到了朋友圈。他说,下学期等他空闲一些,他还要写个小纲领,说不定在毕业前,自己还能对学校的改变做一些努力。
读IB,同时反思IB
进入高中以后,天浩选择了传说中最难也是含金量最高的IB课程,他甚至还选修了六个科目组中较为冷门的历史学科。不过,这对于从小就对中国历史颇感兴趣的天浩来说,简直是甘之如饴。

在他看来,IB在培养思维方式上的确独树一帜。就历史学科而言,它要求学生对两个史料做异同点的分析,或是针对某一史料,分析它的价值和局限性,同时结合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很好,不太强调死记硬背。”

天浩说,IB就是西方典型的实证主义学派思维,比较重视批判性思维、比较、分析或者联系。而这种思维模式被融入了每一门课当中,包括理科要自己做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而文科的分析方法也是具有高度批判性的。所以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是比较成熟的。

只是这一次,深谙“批判”之道的天浩又将矛头指向了IB。天浩认为,在如今全球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IB其实也是一种文化霸权的体现。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文化的大环境,可能会对我们产生巨大的影响。

“IB所传达的也是一种范式,它希望学生以这样的方式去学习知识、获得技能。但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IB的背后也有西方价值观的存在。从这个角度来看,IB本身可能就是被异化的。”

当然,天浩也觉得自己确实处在一个矛盾的悖论之中:一边从学习国际课程中获得批判性思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当他运用这种思维去思考时,他发现国际教育或是出国本身就存在着某种被异化的可能性。

正是这种国际教育的环境极大地培养了天浩的批判性思维。不过,天浩始终认为,能够对自己身边的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能够保留自我意识,哪怕我们无法抵御所谓文化霸权的影响,这一切依然是有价值的。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媒体泛滥、资本主义文化霸权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所接受的信息有一个批判性认识的话,我们作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可能就会被埋没和泯灭在以娱乐和消费为前提的主流文化中。”

显然,天浩已经比他的同龄人先行了一步,他开始反思自身的文化,甚至对民族性本身进行辩证地认识和思考。

虽然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去美国继续深造,但是在他看来,国民性和文化底蕴还是根植于他的成长经历中,而且这一切不会因为他与国际文化的接触而有任何消解。甚至,他对自身母体文化的研究热情还将延续到大学。

在外滩君曾经采访过的牛娃中,很少见到像天浩这样时时刻刻把批判性思维和实践思想放在心上的孩子。

在高中里,天浩也曾经参与过模联,因为这项活动与他最感兴趣的政治历史话题密切相关,但在此过程中他又有诸多反思,甚至慢慢发现这一切可能并非他的真正兴趣所在。

“其实如今的模联也已经演变成了某种范式,背后有很多商业社交的元素,反而关于学术的东西比较少,而我个人的志趣在理论研究,所以慢慢就发现,可能模联也并不是最适合我的。”

他不仅有反思的习惯,更有实践的勇气。天浩说,高中毕业后,如果有机会,他很想去富士康体验一下流水线工人的生活。

“因为马克思一直在说劳动,其实劳动就是整个人类发展史上最根源的东西。劳动在当今社会,最鲜明的表现就是异化,而流水线又是异化最鲜明、最深刻、最直接的体现。如果我能去工人待的地方,体验这些真正的流水线、这些最完整异化的地方,那将是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天浩说,这也是一种实践,或许他还会继续批判,甚至去改变些什么。而我深深地感到,这个男孩的身体里似乎始终涌动着某种力量,某一天他或许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相关阅读
  • 爱理科、非学神,这个男孩如何被“艺术院校中的哈佛”录取?
  • 今年被哈佛提前录取的女孩,高中最重要论文是研究北大校长毕业演讲
  • 明明可以上藤校,为什么他们偏偏选择了小而美的文理学院?
  • 12岁出版英文小说,这位上海小学神说自己是被“骗”大的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
探校录|少年书房|家长课|数学思想
学英语|大考场|美高党|国际课程
小留学生日记|批判性思维
钢琴课|酷老师|写作课|牛娃录|排行榜
点击
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


    关注 微文阅读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