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札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对《离婚》伊文•金译本的去政治化与老舍译本的去审美化解读

 

原文:张曼. 对《离婚》伊文·金译本的去政治化与老舍译本的去审美化解读[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3)...



原文:

[1] 张曼. 对《离婚》伊文·金译本的去政治化与老舍译本的去审美化解读[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 24(3) : 122-125.

[2] 张曼.老舍翻译文学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选题价值

译本的内在构成具有多重意义,既具有文化交流意义,也具有在译入语社会中的时代意义,还具有译者追求的译入语读者共同体的审美意义等。多者兼顾解读《离婚》的两个译本,不但会读出与已有的不一样的结论,而且还会丰富对译本的认识。相信这篇文章让大家在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和翻译史研究方面获得方法论的启示。

要点解析

伊文·金译本:去政治化解读

小编这里先抛出一个思考题: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具有什么方法论特征?这个问题在阅读文献过程中,逐渐明朗……

伊文·金戴着浓厚的美国社会文化要素的眼镜,侧重于两国出于外交的需要,以《离婚》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完整性为由高度操控原文,进行了大胆的删节和改写同时,译文本并未完全按照外指称要求,借时间、因果顺序把事件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产生一种拟真实或仿历史的叙述外观,为读者提供过去事件的痕迹。因此从译文在文化传递层面,在译入语中的时代意义层面,没有使美国读者对他国的原始归属关系得以持续。

伊文·金有意无意地试图在译文中建构其个人或共同体需要的审美企图,如刻意传递原文本的幽默,对原文本的喜剧人物浓墨重彩。从译入语的文学意义角度考察,伊文·金翻译的《离婚》显然创造了一种可能的文学世界,即幽默的文学性。这不但使得读者的原始归属关系得以存在,而且在译文本里弥漫着对文学自身的反思:译者为了达到文学语言用于描述、叙述实在对象的他指功能,不惜改写或者增述,且同样用此方法,借保留原文的语言,在译入语中营造了文学虚构的伪指功能。从译本在译入语社会的时代意义看,则一方面建立了译本与译入语社会文本间的指称,同时还构建了译入语其他文本所不具备的指称,即译文中保留的原文本的文化和文学性。

通过学习这篇论文,小编大胆推测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侧重点并不是参照译文与原文存在多少程度的对等,而是译文应该在目标语文化系统中发挥怎样的文学作用和文化互动;为了发挥预期目的,译者又进行了哪些操纵和改写;甚至要评估这种操纵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还有哪些预料之外的文学影响……谈到比较文学翻译研究,我们又常常需要从翻译史的角度出发,进一步从历时的角度,拿一个译文与其他译文在实现上述三个研究问题的对比。所以,接下来张曼老师又参照了老舍与郭镜秋译本,发现了去审美化解读的特征。以上只是小编个人看法,不代表原文作者观点,如有错讹,责在本人。

老舍与郭镜秋合译本:去审美化解读老舍、郭镜秋合译本删除了小说故事的部分情节,并调整小说情节结构,使叙事集中在老李和老张两个人物。老舍、郭镜秋合译本,企图还原原著所讲述的故事、讲故事的语言、技巧、风格等,即原小说的文学性,然后事实上,译者关注文化间的交流,却忽视了译本在译入语社会的时代意义。

接着文章思考了目标语文化系统的价值观:美国文化崇尚信仰自由,其中婚姻自由占住重要地位,译入语的社会文化正面临着信仰危机,译者这一选择与行为,只考虑到了交流的动机,却忽略了异域受众的价值/婚姻观,并且忽略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因此在译入语社会就失去了时代意义,同时也损失了原文本的文学性。



研究启示[/b]

中国经典在外译时,因充分考虑外译目的和所涉及的因素,力图展示中国的文化,保留原文的文学性;同时应重视异域受众的价值观,注重文化间的交流,注重译入语社会中的时代意义和译入语读者共同体的审美意义等。当翻译文学转化成为一种本国的文化资本流通世界的时候,也正循环交织进行着translation-dissemination-interpretation-integration的过程。

推荐文献(只推5篇)

1.高方. 试析法兰西棱镜中老舍的多重形象[J]. 外语教学, 2013, 34(5):75-80.    荐语:这篇文献是目前老舍作品法国译介研究的代表作。老舍在法国的译介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随着老舍作品在法国的不断译介,对老舍作品的理解得以不断深入。在译介与理解的互动中,老舍在法兰西的棱镜中逐渐呈现出多重的形象。研究显示,中法文学界对老舍的理解与阐释既有重合性,也有相异性。本文通过老舍在法兰西语境中呈现的多重形象的揭示与原因分析,衡量老舍作品在异域的价值,进而拓展老舍研究的视野。 更多还原

 2. 张曼,李永宁.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 39(2): 98-106.荐语:这篇文献是一篇翻译史的范文。该文全面梳理了自1944年至今老舍作品在美国的翻译、自1939年至今老舍及其作品在美国的研究,并在与国内同时期研究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老舍作品在美国的译介与研究特点。

3.查明建. 论比较文学翻译研究[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27(4):98-106.      

荐语:这篇文献重点回答了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方法论特征:比较文学翻译研究与通常意义上的翻译研究有何不同?其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什么?比较文学开拓了哪些翻译研究层面,在当代翻译研究中有何独特的学术意义?文章从梳理翻译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着手,阐释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性质、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目的,探讨了比较文学研究方法与当代翻译理论的互鉴、互补之处,揭示了比较文学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中独特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4. 杜明业. “世界文学史新建构中的多元文学观与中国话语[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 20(4):12-15.荐语:这篇文献还被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是目前较为全面的世界文学动态综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文学再次兴盛。“世界文学”命题被不断提起、阐释甚至重新定义。以大卫·达姆罗什的《什么是世界文学》(2003)为先导,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的《世界文学论争》(2004),帕斯卡尔·卡萨诺瓦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2004),弗兰科·莫莱蒂的《图表、地图、树:文学史的抽象模式》(2005)以及达姆罗什的《怎样阅读世界文学》(2009)等从不同的角度对“世界文学”给以新的理解。其中尤其以达姆罗什的解释引起的反响最为强烈,这篇文献在对该术语的涵义进行梳理的前提下,探讨世界文学史观念的更新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文学史重构的必然诉求,分析世界文学史重构过程中需要实现的文学史观念、多元文学观的突破,并结合中外世界文学史的建构实践来分析中国话语参与其中的理路。

5. Szegedy-Maszák M. Canon,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History[J].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2003, 4(1): 5-18.    荐语:这篇文献是匈牙利A&HCI刊物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的一篇重要文献。对翻译研究学者最大的启发应该是,翻译在树立经典文学世界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作者是匈牙利教授,从东欧学者身份出发,回顾了东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之后的经典文学的变化,经典文学是否存在?经典文学是否恒定或者不断衰变?翻译在民族文学通往世界文学之途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作者从东欧学者身份角度也表达了目前世界文学评判欧洲中心主义的忧思(比如《牡丹亭》一定逊色于Romeo and Juliet吗?后者之所以可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者母语是世界通用语,莎士比亚比汤显祖更加世界知名,这也许是目前我们中国文学走出去不能急于求成的主要客观原因)。小编比较喜欢的一个观点是翻译的成功不在于译者多么熟悉源语言,而是能够让译本在目标语文化系统发生多大程度的互动。从这个角度,作者解释了庞德译诗的成功(如果需要这篇文献的话,可以联系公众号负责人)。

 好文献当然还很多,本期权且推荐以上5篇文献,欢迎将您把学习体会留言回复我们



新书推介


当当网链接
http://product.dangdang.com/24057935.html


作者简介




张曼,比较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杂志副审编、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德州大学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于翻译文学、翻译史和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


张曼老师的新著作《老舍翻译文学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学于2016年9月出版,为上海市外国语言文学Ⅰ类高峰学科建设项目成果,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科“十三五”规划项目成果,中国文学译介研究系列丛书。

本书兼顾老舍的文学翻译活动与老舍作品被译两个方面,展开对老舍翻译文学较为全面的研究,本书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为“老舍翻译文学及其研究概述”,集中对老舍的翻译作品与老舍被译作品作俯瞰式介绍,对其各个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外翻译时间及其翻译特点作线性梳理和概括性描述。第二章为“老舍的文学翻译:国内时期”,以老舍的文学翻译文本为个案,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老舍在不同时期的翻译文本。老舍如何借助翻译赢得现代汉语改造的话语权,如何在翻译中体现并确立个人身份,又是如何借翻译促进文学创作,如何借翻译曲折表达个人的文学主张与审美诉求。本书第三章为“老舍的文学翻译:国外时期”,相对集中地考察老舍在异域通过翻译或改写或与他人合译等形式,从事于中国现代文化/文学精神的传播活动,由于翻译空间的位移等因素导致译者身份的变化,及其对美国社会的了解逐渐全面与深入,即便是统一为译者其翻译策略也实在不断作“调试”性地变化与更改。本书第四章为“老舍作品的英译”,以他人对老舍作品的翻译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因身份、语境与时代的不同对老舍作品所做的个人阐释及其折射的问题。本书第五章为“在译与被译之间”,即继续研究老舍用英文改写自己小说和中外译者对《茶馆》的翻译,企图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总结老舍翻译文学,进而尝试提出翻译的交往认知策略与方法。



本文编辑

撰稿人: 上海语言学通讯特约编辑 东南大学 袁金明

责任编辑:同济大学|布鲁塞尔自由大学 王峰



读书小札编辑部招新

       现在我们的特色栏目“读书小札”编辑部招募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加入我们的读书写作活动。选读对象包括SSCI、 CSSCI的优秀论文和国内外学术专著。每个成员都要参与编辑部群组讨论、文章写作、校对和编辑(很多活动还是义务奉献)。我们稳定组员有8个人,现在继续招募语言学、翻译研究和文学方向的新人。由于读书写作任务压力大,围观者很快就淘汰掉。欢迎有学术奉献精神的新人诚意加入。加入方法:添加公众号负责人微信:wonderdesire(请实名添加,也请加入群组后实名:姓名-单位-研究方向)。其他业务联系请发邮件到:dianzishu@126.com

 
上海语言学通讯


推荐阅读:翻译研究

学术观点| 文化的基因库:汉学家理雅各的翻译工作(纪录片视频)

学术观点|“名从主人”:名称翻译的语用学思考(何自然教授讲座视频)

学术观点| 尤金•奈达:当代翻译理论之父

教师研修| 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写作与期刊投稿(12月9-12号)

【学者观点】华威大学Susan Bassnett教授谈翻译学博士论文写作

【学者观点】上外高翻姚锦清:Why I Translate?我译故我在

【读书小札】翻译史研究的方法论典范:读廖七一《严复翻译批评的再思考》

【学者观点】胡开宝教授: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中good评价意义的再现

【学者观点】大变局下的语言与翻译研究--潘文国

【读书小札】追古溯今、放眼世界:王宁教授谈全球化时代的翻译及翻译研究推荐阅读:出版与发表

科研助力| 上海语言学通讯博士文库书稿征集

主编访谈 | 专访《外语教学》执行主编王和平教授

学界新闻| 2016年第3期《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目录+投稿方式

科研助力| 《外语教学》稿约

科研助力| 《外语界》期刊简介+投稿方式!


    关注 上海语言学通讯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