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 撷英】关于传统文物保护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现代技术运用于文物保护,于二者而言都有裨益,前者得了令名,后者得以延寿,确实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关于传统文物保护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文/栀椿
大地春回,草长莺飞。时节的变易好似年复一年都没有什么不同,万紫千红照样竞发,烟柳垂杨照样抽芽。或许是自然的时光太过漫长,寻常的经年累月,并不足以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今感叹的沧海桑田,不过是人的变迁。

从尚无文字时的结绳记事、骨针石器,到如今科技发展盛况空前,我们常说时代在进步,因而感到喜从中来。也有人喜极生悲,担忧那些“落后”于今的时代里熠熠生辉的明珠正在与我们失散。事实也诚然如此。科技为我们带来便利,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技艺的传承却尤为费力,选前弃后是人之常情,也无可厚非——传统文化的困境也便由之而生。

说到这里,有想法的朋友恐怕要付之一哂:继承传统何必泥古不化,何不借用现代科技来助力?对此笔者也深以为是,然而如何助力,则又是眼前一大困境。

欲走出困境,需提高自身能力,其径则如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师指路,阅人无数。其一其二其四都非一日之功,真要有什么终南捷径,便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了。本周三晚,在学而讲坛上,笔者有幸聆听了人文学院艺术系的贾濯非教授的一场讲座,遂有所感,不揣冒昧,与诸君分享一下所感所得。
1

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何在


首先得理清楚,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意义何在。这个问题过于大了,以讲座的主题为说,文物保护的意义何在?或者说,文物本身有何价值?借用贾教授的拟题,文物大概有两种价值,一是艺术,二是历史。

历史价值自不必再说,唐太宗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和列宁的“忘记过去等于背叛”已经被教科书引用过多次,每一件文物都有对过去时代的反映,作为那个时代的见证者和幸存者,它没有办法为今人所复制和取代。 而艺术价值方面,虽然文物的外观可以被模仿,但艺术绝不仅仅是摹形,“人性感受信息是雕塑艺术遗产的人类精神信息”(贾教授语),仿制的时候差之毫厘,传达给人们的精神信息便往往谬之千里了。历史带给我们的是思考,是理性的认识;艺术带给我们的是享受,是感性的触动。理清楚段前的问题,我们才能懂得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坚持,才懂得欣赏文物,才有可能爱上文物。
2

科技是什么
科学是对真理的探寻,技术是有了科学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的手段运用,所以这里我们主要说的是技术。技术是一种创造便利的手段,是为人的物质生活服务的,人掌控技术。因而对于技术本身也不必抱有过多的担忧,技术带来的利弊如何,还是在于人对其的运用。

       现代技术运用于文物保护,于二者而言都有裨益,前者得了令名,后者得以延寿,确实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以数字技术与雕塑类文物保护为例,通过扫描建模,在虚拟空间完成文物复原工作,便大大降低了复原的误差和难度——相比之下,传统的复制方法大多粗制滥造,难以保证效果,与文物大相径庭,西施成了东施,骐骥成了驽马。同时还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模拟还原文物所处的场景,参观者的感受会更加真实。此外,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当有了数字化技术之后,流落在海外的文物也可以“魂归故里”,让我们不用出国门便可以看到那些令人惊叹的技艺。

当然,技术只能转移文物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永远无法转移,再高超的技术,也无法代替人类的感觉,文物复原始终离不开艺术家们的操作,前匠今人,又是两种不同心情,所以所谓复原,终究无法真正还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如今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温饱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大,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越来越多。用心从事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借此发掘商机的更多。

笔者想说,经济价值永远只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附庸品,尊重传统文化,既是对过去的尊重,也是对现在和未来的尊重。事易时移,物象更替,没有落红的安稳入土,怎会有来年的烁于枝头呢?
更多资讯


讲座视频:西安交通大学学术资源平台

http://meeting.xjtu.edu.cn

学而讲坛微博:西安交通大学学而讲坛
学而讲坛QQ群:111068868
学而讲坛微信公众账号:xjtuxejt


    关注 学而讲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