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茶经】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甑,不带而泥之。)又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



《茶经》二之具
上一期的【细读茶经】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三花读到了“……釜,用唇口者”,今天我们继续细读接下来的内容~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箪之,篾以系之。”

甑,用木头或陶土制成,用作蒸茶叶的甑腰部不能突出,并用泥巴封固好。甑内放置竹制隔水箪子,以便取放竹箪。

:古时蒸煮炊具,和今天的蒸锅类似。

匪腰而泥:甑的腰部不要做得突出,并且用泥把甑与釜连接的部位封上。这样做是为了尽量多地利用锅釜底部的热量。后文“甑,不带而泥之”便是此句的注解。

篮以箪之:用竹编篮状炊具置于甑中隔水。箪,古代盛食的圆竹器,此处指蒸食物用的竹箅子。

篾以系之:用篾条系在竹箅子上,便于在甑中取放。

“始其蒸也,入乎箪;既其熟也,出乎箪。釜涸,注于甑中。(甑,不带而泥之。)”

蒸的时候,把茶叶放在竹箪上面,蒸好后就从箪子倒出来。锅中的水将耗尽时,可以向甑中加水。(甑,腰部不需要捆绑,而是用泥巴封起来。)

:用带子捆绑。

泥之:用泥巴或相似的东西涂抹封固。

“又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

还需要用三杈的榖木做成木杈,用以挑散蒸好的嫩茶叶,以免茶中精华膏汁流失。

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用有三杈枝桠的榖木做成叉状工具。亚,同桠。榖木,即构树,一种落叶乔木,木质极有韧性,树皮可以做桑皮纸、绳索等。

:粘稠液体,膏汁,茶叶中所含精华。

唐人重视的是炒茶和焙茶。到了宋代,人们制茶时更加重视蒸茶。在蒸茶的时候,宋人把清洗过的茶叶嫩芽放入甑中,用大火煮沸水,芽叶蒸制既不能太熟,也不能太生。

往期【细读茶经】回顾:
《茶经》一之源
【细读茶经】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细读茶经】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

【细读茶经】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细读茶经】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细读茶经】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
《茶经》二之具
【细读茶经】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

【细读茶经】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最后,请多多关注我们哦~
三花在这里祝大家,健康!开心!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吧^_^


    关注 野路子也有春天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