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食之谜

 

面食差异小麦大米馒头水饺...



一.导致南北主食差异的原因

北方主食面食,南方主食大米.这是由南北环境造成的,南方降水较多,北方较少,降水多所以适合水稻生长,而降水少则适合小麦生长。

地理和气候环境,北方缺水而且寒冷,不适宜大规模种植水稻,但中国东北三省,山东环海地区和朝鲜半岛,尽管很冷,但非常湿润,反而不适合小麦,所以只能一年种一次稻谷.这也解释了朝鲜人不改种植小麦,而甘愿受长期缺粮食的尴尬.小麦怕淹,怕潮,南方不适合种植。

另外一个原因,西北、华北人长期吃面食(明清朝南方迁到西北的移民后代可能除外),淘汰了不适合吃面食的基因,所以北方人越来越适应面食和肉类,同样南方人有大量小麦过敏者和牛羊肉类过敏者,肠胃适合米饭和鱼类。

二.面食培育北方人“忠厚”性格?

说起吃饭,南方人和北方人脑海里的饭一定大不相同。南方人说的饭,必定是米饭加菜,而北方人的则是馒头、包子、大饼、面条、饺子等面食。“主食吃什么?”的问题,看似关涉个人意志和喜好,但最新一期的《中华遗产》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南北方饮食文化因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原因造成的差异。这个观点很平常,不平常的是另一个观点:南北主食也影响着这片土地上南、北两方人的性格。

《中华遗产》写道,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饭加菜,365天,米饭可以固定不变,但菜却不能重样。这就逼着吃米的人不断去开拓菜品,发明了一种又一种新菜式,最后催生出一个又一个菜系。

中国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只有一个属于北方。因为原材料可变性差和国人进食心理丰富性的要求,导致菜肴品种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这是米食文化对中华饮食的一个贡献,同时也造成了南方人“机灵多变”的性格。

同时,北方人因缺少蔬菜,就将主食面粉的潜力挖掘到极致,一团面粉几乎有着魔术般的神力,可以创制出无穷的花样,仅山西一地的面食花样就有280种之多。数辈子人只专注于对一种材料的用心,怎能不培养出北方人的“忠厚”性格呢?

三.面食发展历史

面食是中国北方的传统饮食,面食的种类很多。下面简单介绍面食发展的历史,看看我们现在所吃的各种面食是怎样发明的?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麦”字,但由于磨面的磨要晚到战国以后才发明,所以商周时代人们只能吃整粒的小麦,还没有用面粉做成的面食。

在战国时代的《墨子》一书中最早出现了“饼”字。“饼”是古人对面食的总称,蒸的叫蒸饼,烤的叫烧饼,撒上芝麻的叫胡饼,下在汤里的叫汤饼。但是迄今我们还没有发现战国时期的石磨,现在所发现年代最早的磨面的石磨是西汉时期的。由于汉晋时期还没有掌握发酵的技术,因此,面食都是死面的。死面饼很硬,难以咀嚼,需用汤汁泡软,这种吃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如西安的羊肉泡馍和北京的卤烧。



“馒头”,据说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得胜班师时,行至泸水,不能渡江,孟获说泸水中有一猖神兴风作浪,需用49颗人头祭祀,诸葛亮想了个办法,用白面掺水做成人头的模样,里面包上牛羊肉。起名叫“馒头”。如今,北方人将有馅的馒头叫“包子”,南方人仍然把有馅的叫作“白馒头”。

中国最早的“面条”并不是条状的。那时,人们只是将面块擀成饼状扔到锅里去煮,故称之为“煮饼”。晋代又称“煮饼”为“汤饼”。做汤饼时,一手托面,一手用刀把面削入汤中,所以又叫“饦”,实际上这就是现在的刀削面。到了唐代,改为把面放在案板上切。到了宋代,面条的花样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风味的面条。元代有挂面问世。明初的刘伯温还记下了8种面条的制法。元明两代,面条兴盛不衰,成为大众喜欢的食品。

水饺,古时叫馄饨,但它与现在的馄饨又不同。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所著《广雅》一书中就提到馄饨这种食品。唐代,饺子称为“牢丸”。 1968年在新疆吐鲁番的塔那北区,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座唐代的墓葬,出土了一个木碗,碗里盛的饺子虽然已经干了,但是仍很完好,其形状与今天的饺子完全相同。这说明早在唐代,饺子就已经传到我国西域的少数民族地区了。

【关于我们】



真臻鲜依托顶新集团现有采购规模,借鉴成功的美式配销模式,共享优势的国际采购渠道,有效链接供应端与采购端,打造食材流通新渠道。

真臻鲜为餐饮企业提供安全质优、便捷高效的食材交易与配送服务平台。

【联系我们】

邮        箱:cs@zhenzhenxian.com

热线电话:400-658-7088


    关注 真臻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