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教育】让学引思:追寻课堂教学的本真——江苏省东台中学第16届学术节回眸

 

“让学引思”是江苏省盐城市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





“让学引思”是江苏省盐城市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行动。“让学”就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真实发生;“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其宗旨是切实转变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必备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2016年冬月,江苏省东台中学第16届学术节如期举行,12月2日和12月9日,学术节的两场“重头戏”——“教学观摩”和“教学论坛”次第上演。本届学术节的主题是“聚焦让学引思,推进课堂转型”,每位上课老师、每个教研组立足课堂教学,聚焦“让学引思”,以上课、论文、答辩和现场互动等形式展示教学成果,反思教学实践,畅谈教改主张。细梳理之,可洞悉“让学引思”教学改革行动的真谛:追寻课堂教学的本真。



“让”是一种立场
立场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立场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系统主要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种要素构成,旧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是站在学科教学内容(常常被窄化为学科知识)的立场上,从学科知识(特别是应试所需要的知识)出发,一味追求知识的体系化(知识点的序列化),试图用完善的知识体系武装学生,而建立这种序列化的知识体系是需要大量时间的,“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时常常不能满足建立这种“庞大”的知识体系的需要,从而导致老师们争分夺秒“抢”时间,课中抢,课前抢,课后抢,抢不够;讲课文、讲试题、讲答案,讲不完。

这种教学形态的弊端是无视学生学习实情,罔顾学生学习需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教学内容的冗余、教学方式的单一、教学效率的低下,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必然会磨灭殆尽,课堂变成一潭死水,暮气沉沉。

“让学引思”呼唤我们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开展课堂教学,尊重课堂教学规律,关注学生学习需求,以学生学习中存在和暴露的问题和困惑为教学的起点,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行为,无论是基础年级的新授课还是高三年级的复习课,都应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练后讲,以练定讲”的教学原则。

叶圣陶先生说过:“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己研究、探索、解决问题。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邹施凯校长在教学论坛上的一番话:“教之道在之‘度’,学之道在之‘悟’”“学,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学会学习、学会感悟;讲,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努力不讲、激发学生。”字字铿锵,立场鲜明:学生要“真学”,教师“少讲”“不讲”。该是“让”的通俗而直白的解说了吧!


 “学”是一个历程
旧有的学科教学体系中,学科知识是一种外在于学生的、供学生“打开”的“知识百宝箱”而已,这种“知识百宝箱”又常常被窄化为既定概念、定理、规律的堆积。这就抽离了学科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对学生的精神、个性发展价值,进而使学习过程蜕变成了唯教材、唯教师、唯标准答案的死记硬背的过程。

钟启泉教授认为,“知识不是一种外在于个体或强加于个体的被管理、被灌输的‘客观’的东西,而是一种可探询、可分析、可切磋的动态的探究过程,一种借助反思性实践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过程。”这就意味着,学习应成为学生自己主动质疑、体验、探究,建构知识,提升能力,追求人生意义的一个历程。

学术节“教学观摩”中,物理组林宁老师做了一个课堂教学的大胆尝试。

在教学“牛顿第三定律”之前,他了解到学生手头有16台ipaid,就把他们分成了8个小组,然后借助QQ把事先设定的自主学习清单和可选择学习的相关内容打成包发送给他们。自主学习清单的要求和内容设计如下:
1、请各小组根据下列清单顺序要求,从所给资源包的各个类型中任选一题进行组内合作研究,被选中的小组长要到讲台前现场演示和讲解。

①三力平衡问题②四力平衡问题③多力平衡问题④动态平衡问题⑤连接体问题

2、各小组交流在解决共点力的平衡问题中的认识和反思,各小组至少写出两点。

3、你对增强学生为主体的这种“翻转课堂”模式有何建议?
然后他在课堂上宣读了课堂活动规则,正式启动后,学生表现得很兴奋,组织得也很有序,在选题和讨论过程中也非常热烈和高效,各小组把截频图争先恐后地推送到电视上,并到台前来表现自我。就这样,学习清单得到有序的完美的推进,最后完成了学习报告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受到市内外听课专家和老师的好评。

这种“翻转课堂”式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根据教学要求,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带着兴趣和热情自主研究、演示、讲解和反思,并大胆发表自己的建议,学生经历了活动作业、协同合作和分享表达等学习过程之后,获得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系统的学习中培养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


“引”是一门艺术
“引”者,导也,即引发、引导、和引领的意思。何为“导”?叶圣陶先生解释说:“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可见,“引”是一门艺术,它得讲分寸,恰到好处,它要求教师应通过自己的智慧和精妙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到一种“跃跃欲试”的学习和思维状态。

作为一种教学艺术必有它的规律性,语文组姜良录老师的论文《向阅读更深处漫溯》中“阅读教学一得”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借鉴意义。

姜老师以教学《斑纹》一课为例,选择了“探究型”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出了“三步引思”法——“诱思”要热得快,“拓思”要放得开,“结思”要收得拢,层层递进,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步步将学生的思考向纵深处引去。


“思”是一种素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与“学”相伴相生,相辅相承,“思”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素养,最新公布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中,不少的学科都提到了“思维”“思想”等关键词。课堂教学应以指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养成思考习惯、增强思维品质、提升思想境界为核心教学目标。

邹施凯校长在理科学习中向学生提出了“三思学习法”——“建模的思想、辩证的思维、化归的思路”,切中肯綮,直指“思”这一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他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别提出了“思想有高度、自主有力度、研究有深度”和“让学引思、以学激思、会学拓思”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本届学术节,政治组顾敏老师上了一节《征税和纳税》的公开课,课上,她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小周的困惑”:“小周涨工资了,原3400元,现4400元,实4373元,怎么少了27元了?你知道她的27元去哪里了吗?”并抛出三个“问题链”,以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连续的思考。

问题链1:

1.工资还要缴税啊?能不缴吗?

2.实在要缴,能打个折吗?

3.折又不能打,那能给我点奖品吗?

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合作讨论,总结出了税收的基本特点: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问题链2:

1.我缴的是什么税啊?

2.其他人也要缴这个税吗?

3.这个缴税的数额是怎么算?

4.国家为什么要征收这个税?

学生通过辩析,弄清了什么是“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及其征收的依据。

问题链3:

(情境对话)小周:哎!我缴了税,也不知道这税款到底用到哪里去了?朋友:你操这份闲心干嘛,该你缴的税你缴了不就完了!你管它用到哪儿。

1.小周应不应该操这份“闲心”?为什么?

2.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纳税人?

学生们充分发言,教师小结:增强纳税人意识——义务意识(依法纳税),权利意识(有权监督、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应该说,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合理、适切的,所引发的学生的思考也是不断深入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刻、敏捷、灵活”等良好的思维品质。但是,如从“研究有深度”“会学拓思”的评价标准来审视,我们感觉到学生“整体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引领不够——这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最缺失的,基于此,教者可以在前面具体问答的基础上,从“征税”“纳税”和“用税”三者关系上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领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内涵;也可以就“我国税负水平高不高”这个焦点和热点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反思,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只是沉浸于课堂,而且完成了对课堂学科知识的超越。
让、学、引、思从不同的角度浓缩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内涵,四个字组合成一个极具表现力的短语,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响亮号角,从语文的角度来阐释,可解读为一种互文:让学生、引学生去学、去思。

“洗尽铅华始见金,褪去浮华归本真。”“让学引思”,呼唤我们每一个有教育责任和担当的教师追寻失落已久的“学”与“思”——两千多年前先哲早就提出的为学真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新的时代里重放光芒!

文/江苏省东台中学 周鹤峰


    关注 东台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