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美文赏】道德困境与超越---精神、秩序及私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千古流传的名言,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让我们一起感受至圣先师孔子对它的解读吧。...

道德困境与超越---精神、秩序及私欲


孔子的精神创造



假设追求个人的物质财富,获得欲望满足是人的本性之一,同时,为他人做善事也是人的本性之一,那么,依据这些自然本性生活下去不就很好了吗?这样一来,也许就不会有像我们今天这样复杂的世界。但是,人类从来就不会满足,孔子也是其中一人。不,他并不好好地像普通人那样过日子,却非要苦苦地紧逼自己,最后竟然发现了一个属于他自己,而现在属于中华文化的精神世界。他在《论语》中有这样的描述。

孔子在家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时,从来不曾吃饱过。

——述而篇第七,7.9

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不愿自己加在别人身上(不愿别人做有损我的事,也不会做同样的事去伤害他人)。孔子说:赐,这还不是你能做得到的。

—— 公治长篇第五,5.12



仲弓请教如何行仁。孔子说:走出家门,像是去接待重要宾客;使唤百姓,像是去承办重要祭典。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在诸侯之国服务(当官的时候),没有人抱怨;在大夫之家服务(不当官的时候),也没有人抱怨。

——颜渊篇第十二,12.2

子贡请教:有没有一个字可以让人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应该是恕(体谅)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篇第十五,15.24

就这样,孔子强调本性中的慈悲包容侧面,而忽视私欲的侧面,然后立足于这个侧面建立理性,并使理性超越本性,在一个较为宽阔的世界中让自己的感情思维游弋,从而推出了一套做人的道理,确立了一种道德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只顾自己为恶,心怀他人为善。从而使“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成为了举世皆知的孔子金律。为什么被叫做金律呢?因为只要人们依此行动,就一定会得到同一效果。这个效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社会。正因为如此,后人为了赞扬孔子在人类精神创造方面的杰出贡献,在曲阜孔庙大成门的对联上,把他称为“先觉先知”,其赞美程度如同其他社会的宗教创始人一样。



图文排版:柴梦圆

图文编辑:柴梦圆










    关注 BNU伦理美学学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